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早教多玩点儿戏少说些儿语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我国民间的一句谚语,用科学的眼光来看,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7月15日,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教授,在广西人民会堂为南宁的家长们带了一场早期教育主题讲座??《三岁看大》。他认为学习从生命诞生之日就开始了,“在座的父母都严重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一、早期教育不是“白费劲”

  “人类都是‘早产儿’,甚至可以把1岁以内的婴儿叫‘体外胎儿’,这就给人类潜力的开发提供了无限可能!”杨健借用动物与人类比较:一只小角马出生后10分钟可以站起来,再过10分钟就能行走,约两个小时后,便可以随迁徙的马群奔走了。

  和动物不一样,人类是带着一个极不成熟的大脑来到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这使得婴儿大脑具有高度可塑性,需要借助于外部环境的刺激,促使婴儿大脑里的神经元发育,形成庞大的“互联网”。所以,人生的头3年是在“组装”大脑。

  有人认为,3岁以前的事情记不住,教育有用吗?杨健说:“早期教育是潜意识教育,不可能像学知识那样立竿见影,而是在人生发展中慢慢呈现出远期效应。”在他看来,0~3岁的早期教育绝不是白费工夫。

  他说,科学家把人生头3年叫做“形成印刻期”。“就像印刻一样,在大脑产生痕迹,并在今后时刻发挥作用。因此,‘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道理的”。

  二、父母“缺席” 早教效果打折扣

  “家长不要指望在早教课上完成孩子全部的早教内容。”杨健说,很多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把孩子送进早教机构,或者以“工作忙”等为理由,很少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

  其实,在日常生活细节中,父母可以大有作为。杨健说,带孩子上公园时,有的家长带孩子遛一圈,有的则在玩耍时不断增长孩子的见识,两相比较,效果不言而喻。

  “带孩子上公园,是教宝宝认知能力训练极好的机会。”杨健建议,家长进了公园可以问问宝宝:“这棵树和那棵树,哪棵高一些?哪棵离我近一些?花是什么颜色?鸟在空中飞,那么鱼在什么地方?”

  在感知能力训练中,时间感知比空间感知难度大,因为时间是无形的。家长们可以从最直接的开始教,比如对孩子说:“等一会儿,我来帮你。”家长过一会儿再来到孩子身边,然后强调:“宝宝,爸爸这不是一会儿就来了吗?”孩子明白了“一会儿”就是这个意思。

  杨健用3个关键词来概括早期教育的基本内容:“健美、聪慧、性格品质好。”他指出,0~3岁早期教育涵盖健康活动、认知活动、语言活动、社会活动、艺术活动5个方面,缺一不可。

  别用“儿语”跟孩子说话有的家长教孩子说话,习惯用儿童语言,如吃肉不叫“吃肉”,叫“吃嘎嘎”;喝水不叫“喝水”,叫“咕咚咕咚”……在很多家长看来,这种说话方式既显亲昵,又易于孩子理解,让他跟着学说话。

  “家长一味地用儿童语言和孩子交流,其实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提高。”杨健说,孩子刚学说话时,因为发音的缘故只会说“水水”、“车车”、“杯杯”等,但家长如果总是用儿童语言与其沟通,这会导致孩子长到一定年龄都只会说类似的叠词。

  杨教师指出,1~3岁是语言的爆发期,家长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教育。在正常情况下,1岁7个月的宝宝,已经基本能说主谓句了,如“宝宝喝水”、“妈妈走了”。在进行语言训练时,家长应该准确使用语言,充分利用便于背诵的儿歌,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氛围。

  有家长提出了质疑:“孩子听得懂吗?”“早期教育是可以‘对牛弹琴’的。”杨健说,要孩子理解后再教,那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因为婴幼儿几乎什么都不理解。就像孩子开口叫“妈妈”一样,他其实不懂“妈妈生育了他”、“妈妈是爸爸的太太”等含义。早期教育的关键是及时输入信息,让孩子在大脑里形成“印刻”,理解是以后的事。(刘琼)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967970.html

相关阅读:脑部发育有两个关键时期 哪个妈妈先抓住谁家的宝宝就更聪明
儿童春季咳嗽并非都是“火”
爸妈早知道 0-1岁宝宝睡眠时间标准
学洋妈妈育儿哪些事情
父母如何正确地向宝宝“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