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爱泛滥成灾??溺爱
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这种毁灭性的溺爱在中国并不少见,一位外国女记者称之为“独生子女溺爱综合症”,又叫“四二一”综合症。她认为:在现代中国的很多家庭里,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围绕着一个独生子女打转,在这种溺爱环境里长大的孩子都是一些“小皇帝”、“小公主”,其心理和生理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病态反应。
1.给孩子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受到特殊照顾,好吃的食品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家人可以不过生日,可他的生日却大操大办,等等。
这样的孩子不自觉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考虑的习惯,认为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并渐渐成为一个自私、狭隘的人。同时,他们有着很强的优越感,常常眼高手低,不善于与人相处,而当他们看到别人的进步时,又很容易产生怨恨和沮丧的情绪。
专家建议:应当把孩子视为家庭中普通的一员,要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尊重他人,鼓励孩子“克已利人”、“爱人为乐”,并给予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
2.轻易满足孩子物质要求
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总是习惯用物质来表达或弥补对孩子的爱。这样会使孩子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专家建议: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不应当满足的决不给予满足;应当满足的一般也不要马上满足,让孩子有所等待和忍耐。要告诉孩子,人生的追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目标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等待、忍耐、克服困难和努力争取才能得到的事太多了。
3.生活懒散
家长允许孩子饮食起居无秩序、睡懒觉、不吃饭、看电视或上网到深夜等等。这样长大的孩子缺乏上进心、好奇心,不能安静专注,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专家建议:家长应严格要求孩子规律生活。培养孩子动静有序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帮助孩子养成恰到好处地看电视、上网和按时睡眠的习惯。
4.不让孩子劳动
在谈到孩子劳动问题时,有的家长竟说:“叫他做事还不值麻烦钱呢,还不如我替他做了。”所以四五岁的孩子自己还不会穿鞋、穿衣服,上小学、甚至读中学的孩子还不做一点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
专家建议:预防和矫正的办法就是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完成后家长应及时肯定和表扬,创造劳动的愉快气氛,并常与孩子一起快乐地做事。
5.包办一切
不少家长甘做保姆、奴隶,在孩子的生活上包揽一切,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学习用品。其结果导致孩子习惯于依靠父母生活,没有自己的主意、见地,往往缺乏自信心,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人、对事应有的责任心。
专家建议:父母应鼓励和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极的事。这样既培养了他的劳动习惯和自立能力,又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
6.袒护孩子
有时爸爸管教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有时父母管教孩子,爷爷奶奶出来说话:“你们不要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其结果不仅孩子的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专家建议:只有一家人统一认识和方法,才能把孩子教育好。当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家中成人都应流露支持的态度,要配合默契,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二、当爱变成负担??沉重的爱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并没有错。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的研究就发现,受父母期望的孩子在若干年后发展得比其他孩子好得多。但是,这种期望是对孩子的赞赏、鼓励、支持和对孩子成长的关注,而不是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但家长们总是会不小心就犯了这样的错。她们往往会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揠苗助长,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1.强迫孩子参加特长班
中国孩子有着很大的升学压力,他们从小学开始就为升初中、升高中、考大学努力奋斗,因此,他们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学龄前。可惜的是,就连这么一点点游戏时间也将被各种特长班、早教班掠夺。
有这样一件事情:一个5岁的小女孩,周五下午和老师学美术。已经下课了,小女孩的画还差一点就画完了,女孩还在继续画着。老师轻轻地告诉女孩:“回家再画吧,妈妈在外面等你呢。”这个漂亮的小姑娘,忽闪着大眼睛,含着泪花,恳求老师:“老师,你就再等我5分钟吧。我回家妈妈就不让我画画了!我必须要练钢琴。”小女孩可怜巴巴的神情中隐藏着和年龄不符的沉重。
当然,妈妈对孩子的期望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然而这样的爱,不但没有如父母所愿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相反却变成了孩子沉重的负担。
还有一些父母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将来能“成龙成凤”,在安排孩子的学习内容时常常盲目跟风。舞蹈、钢琴、绘画、外语、书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却没有真正考虑孩子的实际兴趣和爱好。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兴趣、爱好的选择上有较强的功利心,对一些与孩子考试、升学有关的,或是感觉上高雅的,就盲目地积极支持、鼓励。而对于一些孩子真正喜欢却不符合父母标准的,就盲目制止、否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可使孩子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最持久的发挥。当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往往能够全力以赴;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放弃他极感兴趣的事情,做一些他不喜欢做的事情,孩子必然与父母发生冲突,难以有所成就。然而,生活中总有许多父母无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强行剥夺孩子的兴趣,其结果必然会束缚孩子的发展。
2.让孩子与游戏说再见
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特别的,因为游戏不仅使他们心情愉快,而且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和体格生长。这是他们的“工作”、他们探究自己的方法、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方式。通过游戏,他们尝试新的技能,开拓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与人相处。
但是,一些家长却认为玩是在浪费时间,他们严格限制孩子游戏的时间,让孩子去参加各种辅导班,强制孩子学习。其实,小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是愿意学习的,而且学习非常主动。比如,他们在桌上摆设餐具准备开饭、洗涤杯盘、帮助看护动物;在游戏中,他们喜欢制作自己的玩具和工具。只要观察正在做游戏的儿童的面部表情,就可以注意到,他们的态度是认真的聚精会神的态度。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对孩子来说,游戏和学习本来是不冲突的,正常条件下儿童有能力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如果一个孩子只想玩不想学习,那一定说明他的教育环境有某种不良的东西在影响着他。如果儿童所做的事情近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儿童也就更渴望游戏。
显然,孩子自身就有对学习的本能要求,父母将学习的要求强加给他们的做法反而会削弱孩子学习的兴趣,甚至引起孩子的叛逆。
3.父母过高的期望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区和郊区共有57.8%的父母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天津曾进行过一项学生升学愿望的调查,发现父母与孩子的愿望有明显的冲突,父母希望子女上大学的人数是孩子希望的两倍。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是多么普遍。
据报道,在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心理障碍患病率在逐步上升,其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正是孩子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
三、当爱孩子变成爱自己
有些父母竭力让孩子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并把这样的付出当成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此时爱已被放到次要的位置,排在自己的期望之后了。如果不让孩子做自己,不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孩子,都只是在精神上奴役他;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爱自己。
1.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一些家长把孩子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希望孩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或完成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其实,这都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并不是对孩子的爱。
有这么一个例子:周先生是一家大型商业机构的安装总管。年轻时,他并未获得较好学历。但凭自己不服输的精神一路打拼,从一名普通安装工人奋斗到安装总管。但也是受制于低学历,周先生与多次晋升机会失之交臂。
于是,有个高学历成了他对儿子最大的期望。为此,他对儿子的要求特别高,只要儿子学习稍有懈怠,就对孩子冷嘲热讽、挥拳相向。
2.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有个妈妈和孩子一起选玩具,孩子看上了一个小火车,特别有兴趣地摆弄。妈妈说,这个火车我们家都有了。她想让孩子买遥控飞机,就说:“你看这个多好,还在打折,有优惠。”孩子还坚持买火车,妈妈就说:“咱们家都有了,你还买,怎么这么傻呢?”妈妈可能会觉得孩子很笨、很傻,其实这就是妈妈的问题,她基于自己的考虑去选玩具,而不是考虑孩子的意愿。
孩子是没有金钱概念的,选玩具就是选自己喜欢的,但是妈妈却考虑经济因素、实用因素,唯独没有考虑孩子的内心需要。
3.把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一片天,应该帮孩子撑起很多东西。但是,很多家长却因为对生存压力的恐惧,对适应社会的恐惧,把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孩子,所以给孩子报很多的兴趣班。
这些父母往往是被社会的期望和价值观所左右,按照成年人认定的理想模式和目标来左右孩子的成长,孩子的现在只是为了他的将来,而对于孩子自身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需要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
这种父母常常不顾忌孩子的感受、需求、能力和他们的长远利益,习惯于把成年人的思想观念强行灌输给孩子,按照成年人的意志为孩子安排生活;热衷于对孩子单向的、教条的说教,不屑于征求孩子的意见、取得孩子的认同……
这种做法直接的后果是为孩子按照自身成长规律的发展制造了障碍,使他们失去了童年本应有的欢乐和可贵的开拓精神。
4.爱面子胜于爱孩子
作为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谁都渴望孩子成为自己的骄傲。于是,从平民百姓到高官巨贾,从普通工人到知识分子,工作之余谈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成绩。孩子成绩出色的,高声大嗓,眉飞色舞,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孩子成绩不如人的,不是保持缄默,就是低声叹息,总觉得自己矮人三分。
因而在家里,孩子听的最多的话语是:“小子,好,这样的分数为你爸妈挣得了面子,我们总算没有白辛苦!”或者“你真没出息,这个分数叫我怎么去见人?”称赞也好,斥责也罢,总之,在多数父母心目中,孩子的分数直接跟父母的面子挂钩。
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这是中国一些父母的一个陋习。殊不知,这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摧残。当孩子的学习出现了问题,理应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但是,很多父母给予的却是训斥。这一切,都会使孩子在无形之中丧失人应有的尊重与信心。
四、懂爱的妈妈才能给孩子真正的爱
柏拉图曾说过,“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剥夺他成长的自由与快乐。父母们要牢记一点:孩子的成长永远比成功更重要!
1.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以他(她)独立的人格,面对他(她)的世界。
2.父母对孩子应适度期待
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期望可以化作孩子奋发向上的动力,但是,父母过高的期望会成为孩子肩上沉重的压力。那么,作为父母该如何正确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要求尽善尽美的父母,通常是期望太多,批评太多,总是挑毛病。当父母在孩子身上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又不断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时,实际上是在使孩子失去勇气,在降低孩子的自信心水准,这些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较小的、积极的行为,这就很容易犯苛求和越权的错误,而漠视孩子的权利,这与孩子的成长是不相适应的。相反,如果父母时刻注意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加以鼓励,就会使孩子充满活力,并且产生要多做一点的欲望。这应当引起父母的足够重视。
激发孩子的动机
如果父母要使期望成为现实,就必须让孩子把期望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今的孩子,大都生来就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外来的指令和安排,而真正源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从而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低下。有时处理不好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期望,能对孩子产生作用吗?
设立积极恰当的期待
作为父母,给孩子提要求是必要的,因为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差,需要有人帮他树立目标并促其前进。但是,这种要求和期望应该现实一些,如果孩子的基础较差,父母就不要定过高的目标。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和这个目标差距太大就会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日久天长,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严重的不良影响。一般而言,给孩子树立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目标是最合适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对孩子提出恰当的期待和要求,这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
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父母要有平和的心态,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给孩子减少压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制订合适的奋斗目标。 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放;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3.丢掉为人父母的虚荣心
为了保证孩子健康发育成长,父母一定要纠正虚荣心,摒弃教育攀比、急功近利的心态。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呢?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孩子也一样。孩子并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不是父母生命的简单重复,更不是父母人生道路的升级版本,而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工具,为了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把孩子当成了弥补自己人生遗憾的工具,要求孩子为父母争面子。
不要以一次成败论英雄
作为父母,没有必要在考分上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并不是一次考试就能说明孩子的所有学习情况。我们也没有必要因为孩子偶尔的一次考砸而感觉脸上无光,孩子是需要鼓励的,只有鼓励与理解才能使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
了解孩子,提出合理要求
从素质发展的角度,配合学校教育,尊重孩子个体的差异性,从孩子个性完整的视角对孩子加以培养;多花些时间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对孩子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正确估计,在全面了解孩子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提出合理要求。让孩子感受生活乐趣与亲情的温暖,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品格。这样孩子才会有真正的成功。
4.切忌:毁掉孩子的杀手锏
家长要想让孩子朝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就要自省一下,你手里是否持有毁掉孩子的7条杀手锏:
1.过分担心。家长总在担心孩子做不了事情或担心孩子受到伤害;
2.完全承担。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事无巨细,管束太多,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
3.凡事比较。总拿孩子的短处与别的孩子比较,却不知道用孩子的长处去激励孩子;
4.一味指责。遇到问题,不是帮着孩子解决问题,而是一味指责孩子,最终也不给孩子一个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
5.事后内疚感。总是在对孩子发完火之后,开始自责内疚;
6.习惯发号施令。总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孩子发布施令,时间长了,孩子不是变得惟命是从,就是从心底里仇视家长;
7.让孩子当众出丑。这是最致命、也最具杀伤力的摧毁孩子自信心的杀手锏。从你让孩子当众出丑的那一刻起,孩子将对社会产生恐惧,从而造成以后很难立足于社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889299.html
相关阅读:男女孩如何各有出色气质
造成孩子成绩差的8宗罪
为何美国父母不供孩子上大学
实行金钱奖励法注意三原则
5岁孩子必学的7种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