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关键不是孩子要什么,而是父母给什么。
父母回应孩子的需求有很多种办法,有些父母通常使用简单粗暴法,简单到有求必应。一般老人带孩子,因隔辈亲,怕孩子受委屈或不高兴,总是立刻满足孩子的欲望,“要星星,马上给”。
这样做的结果,眼前拿钱给孩子买来了快乐,但在孩子的大脑里却留下两大隐患:
第一,勾出孩子的消费欲望,拿钱买快乐,以为有钱可以买来想要的一切。
第二,塑封了孩子的大脑,欲望上来不加思考,缺少耐心和自控力,做事没有节制,一切要求立等可取。
在孩子眼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新鲜的,都想拥有和品尝,对物质的欲望,必栽在贪上。孩子的每个愿望和贪心,在对外发出信号,伸出手说我想要时,也在接受来自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回应的信号。所以,见啥要啥不是单纯的购物需要,而是大脑接受、储存、输出信息的工作过程,大脑通过接受信息刺激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并构建信息系统。
所以说,父母回应和满足孩子需求的方法,不但决定着孩子日后的行为,也决定着孩子的命运。“见啥要啥”是孩子的自然需求,而“要啥给啥”则是父母缺少理性,放任孩子欲望,自动放弃教育机遇的错误行为。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更不知道这种错误日后给孩子带来哪些危害。
改变劝说的方式和态度
孩子的欲望有时出于本能,比如饿了,见到吃的就想要;有时出于好奇,凡是没见过的东西都想尝试或拥有,不管父母口袋里有没有钱。
雨奇2岁时我带她去商店买东西,她睁大眼睛看着货架上的食品,一边用小手指着,一边不停地点着各种食物要买。
人以食为天,对于2岁的孩子,吃就是天,所以,孩子出门时眼睛总喜欢盯着吃的,而且特别贪婪。如何应对孩子缺少理性的贪婪需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父母动脑子认真想出各种对策。
“雨奇,那些食品你都吃过了,妈妈今天给你买没吃过的。”我深思熟虑后想出了这一招。
没想到,雨奇挣脱了我的怀抱,突然蹲下身,看着传统玻璃售货柜里的东西,很兴奋地告诉我:“妈妈,这些东西我都没有吃过呀!”
原来,小孩子并不好糊弄,为了吃到嘴,大脑异常灵活,你有上策,她有对策。而且出招既快又绝,让我一时不好接招。
“是吗?原来你都没有吃过呀?”我故作镇静地来一句。
“真的,都没吃过。”
“那好吧,我们今天先买一样吃。”我的话刚出口,她的嘴巴就撅起来了。
“吃饭要一口一口吃对吗?”
她点点头。
“好吃的东西要一样一样的吃对吗?”
她又点了点头。
“那好,今天只买一样吃的,你自己选吧。”
她的眼睛像扫描机一样在货柜里扫来扫去,最后,选了一包果冻。
这时旁边的年轻妈妈对我说:“你家孩子真懂事,听劝。”然后,瞟一眼手里领着的小男孩,“这个死犟,不给买,不回家。”
从那以后,每次去商店,我都有意观察孩子的购物心理和父母的态度。发现为什么有的孩子听劝,有的孩子不听劝?关键不是孩子的欲望多强烈,而是父母的劝说方式和态度。
有个妈妈领着儿子进商店,孩子就喊,我要5个“战斗人”。妈妈很随便地说:“什么战斗人,买那个有啥用。”
“我就要战斗人,我要当大将军布阵。”
“当什么大将军,考了双百再说。”
“今天不买就不回家。”小男孩生气地说,然后,蹲在地上怎么拉也不起来。
他妈妈拧不过,气哼哼地说:“跟你爸一样,想一出是一出,买买买!”
如果家长不是顺着孩子的意愿去引导,而是否定孩子的需求和愿望,无意中把孩子推到对立面,激怒孩子,迫使孩子与父母对着干。最后,面对孩子强硬的对抗,父母不得不妥协,其结果,强化了孩子的欲望和对抗父母的能力。即使2岁的孩子,喜欢一样东西,并想得到它,那种内在的冲动定会像脱缰的野马,想拉住并不容易。所以,父母不要小看孩子购物时的欲望,更不要草率地妥协或粗暴地回绝。
孩子总是随性要东西,每种需求都是率性而为。父母是由着孩子的性子来,还是帮助孩子管理情绪,这件事看似与“智、情、财”三商无关,但却影响“智、情、财”三商的早期发展。
不要让坏习惯毁了孩子一生
中国有句古话“惯子如杀子”。
什么算是惯子呢?
孩子要啥给啥。要星星,不给月亮。
为什么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会害了孩子呢?
如果小时候“要星星,不给月亮”,父母有求必应,孩子的每个需求都能及时得到满足,各种欲望不管是否合理,从没有遭过阻止,孩子的需求总是一路绿灯,在家里从没有经历过挫败,看似应有尽有,顺风顺水,但走出家门就变成坏事,不但事事不顺,还一路坎坷。即使有高学历、高智商也挡不住接踵而至的挫败感。
我采访过23名家庭条件优越,在校学习好,人聪明又长得漂亮的成人,但他们都称自己走向社会发展不顺,屡屡受挫。有的出现心理人格障碍,有的甚至无法正常工作。深入采访后发现,他们相同的境遇来自童年父母对他们相似的态度:“要星星,不给月亮”。
有一个留美研究生,父亲是外交官,小时候,因为长得漂亮又聪明倍受宠爱,她要星星,父亲从不给月亮。去美国留学,因在高速公路驾车超速,被警察抓住后,大骂警察,撒野式地往警察脸上吐痰,被罚做15天义工,她不去,让丈夫替她去接受惩罚。
跟房东打架,砸房东家具,房东叫来警察,要拘留她,她把丈夫推到前面替她受罚。打遍美国后回香港,由骄横任性升级为狂躁暴戾,无法和人相处,多次被单位开除。
但欲望升级,想要啥必须得到,美国香港都不买她的帐,她把目标转向家庭,对丈夫孩子和公婆,以及生身父母发飙。
逼得70岁父亲跪地求求饶,求她别再闹了。父亲被她气死之前,弥留之际说出了句真话:“都是我把你害了,小时候,你要星星,我不给月亮,现在,我走了,你要星星没人给你,就连月亮也没有了。”
类似的例子,今天比比皆是。网上天天曝光富二代,官二代犯罪故事都是钱惹的祸,早期没有节制的消费,表面看来是挥霍钱,其实,是父母在戕害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大脑致残。当孩子认为钱能买来一切,发现只要自己开口,就会要啥有啥,这种想法会屏蔽孩子的心灵,致使脑瘫,脑瘫不是生理上的,而是自控力和专注力的丧失。小时候过度地挥霍钱,过早地满足各种不合理欲望,埋下的几乎都是罪恶的种子,将制造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两年前,媒体曾纰漏某官二代,开着卡迪拉克,载着两个裸体美女在高速路上飙车,因车速太快撞上护栏致死。
小时候,他干什么,父母都依着他的性来,他要星星,父母从不给月亮。他的恶作剧,无理要求父母不但满面笑容,还赞赏他有创意。
官二代6岁那年,有朋友去他家做客,他妈妈给客人和他爸爸沏了两杯茶,他从屋里走出来,在爸爸的茶杯子里吐了两口痰,然后,当着客人的面,指着爸爸的鼻子命令:“你喝,你给我喝下去!”
他爸爸一面笑着说:“你真有创意,一面端起儿子吐痰的茶杯乐呵呵地喝起来。”
二十多年后,他自酿的悲剧,再一次证明中国的那句古话:惯子如杀子。
孩子任性、霸道、不讲理或无理取闹,6岁之前会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要钱买东西,钱一旦满足过欲望,欲望尝到钱带来的甜头,欲望就会升级。如果孩子见啥要啥,父母要啥给啥,自然相安无事,或两相愉悦,如果父母不给,孩子会使性子,甚至发脾气,摔东西,严重的会躺地上打滚哭闹。
被娇宠的孩子有控制欲,喜欢以蛮横的方式控制父母,证明自己有能力,这是孩子逞能势强,向成人挑衅的一种表现,而这些行为常常被年轻的父母视为儿戏,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为什么很多人长大了不但儿时的毛病没改,反而变本加厉,最后,彻底栽在童年的坏习惯上呢?
人的思维和情绪也有轨道和惯性,早期孩子的欲望和需求,如果及时得到满足,便自然形成接受、处理、输出信息的思维的轨道,如果多次以同样的方式得到满足,便形成习惯。这种习惯会一生携带着,好的习惯会成就孩子幸福的人生,而坏的习惯将毁了孩子的一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688413.html
相关阅读:为宝宝创造五彩缤纷的世界
周岁宝宝的语言及智力训练
宝宝在游戏中怎么做才正确
适合2.5岁~3岁宝宝的智能游戏
0-1岁宝宝的精细运动技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