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标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那么如何制定孩子的教育指标呢?
1.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孩子各方面的上限和下限。
这很重要,有句俗话形容急于求成者“还没学会走就想跑”,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对于不到1岁的孩子,不能在他们还没学会爬时就让他去学习走路。无论对于什么年龄的孩子,都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避免伤害孩子。现在有教育专家认为,孩子上学前学太多的东西并不是好事情,它反而可能导致孩子某些潜力的丧失。我赞同这个观点,比如,让孩子早早地知道月亮上除了荒山什么都没有,就容易影响孩子想象与幻想能力的发展。
有的家长不断提高孩子的发展目标,这也未必合适。从理论上来说,人的潜力确实是无穷的。但到现在我还没见过一则能够彻底开发孩子潜力的理想案例。所以当孩子到达一定的程度时,要允许孩子有调适的时间,让他有一定的“盘旋空间”,不要一味强调“一飞冲天”。
2.要考虑到客观条件的影响。
个人的发展一定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在制定教育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并利用这一点。例如,中考结束后,一些成绩比较理想的同学进入了重点高中或重点班,家长会觉得孩子前程远大,还没调查清楚孩子在这个新集体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就要求孩子一定要达到什么名次。这是最典型的一种不考虑客观条件的行为。我们不否认,不少入学成绩刚刚达线的同学,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更多的学生,会面临一个困境,就是“原来是龙,现在成虫”。毕竟在中考的选拔后,各个学校各个班级的精英会聚在一起,孩子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竞争环境,也许他以前考第一易如反掌,但现在想进前十都得拼尽全力,想改变这一情况,需要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心态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整,在较长时间之后才有可能实现。家长不可简单地将之归结为孩子的努力和态度,只要是竞争,在每个环节每个层次上都会有淘汰,如果不能理性地对待这一问题,长期对孩子提出不现实的要求,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当然,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客观条件,也会有很好的效果。比如,一位家长在孩子刚刚达到重点班录取线的情况下,考虑到孩子学习扎实努力,但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反应速度不是很快,属于“慢工出细活”的类型,与其在重点班被拖着走,不如在普通班得心应手。因此,他与孩子商量后放弃了这一机会,果然,孩子的高考成绩比许多中考成绩与他不相上下的同学高出很多。
3.发展目标要全面。
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那样,“体、德、美、智全面发展”。这里我想顺便说说,起初通行的说法是“德、智、体、美”,现在很多人说成了“体、智、德、美”。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排列顺序上得到一些启发。
从幼儿阶段开始,我们衡量孩子是否全面发展,就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标准:生理健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包括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语言知识和能力、艺术。艺术是需要联想和想象的。所以,在孩子的世界里,西瓜可以是方的,树叶可以是红的,蚂蚁可以比大象高的。
4.发展目标要明确而细致,不要笼统模糊。
我们常常把对孩子的期望作为教育的目标,其实这很不合适。比如我们都期望孩子做一个有礼貌的人。但究竟什么才是讲礼貌?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与同学友好相处,这就非常笼统抽象,还不如具体地要求他们:见到长辈要向他们问好,要用尊称;无论上课还是与人约会,要按时或者稍微提前些到达;对人微笑;与别人打交道时要考虑到别人是否方便;尽量不要在你坐着而别人站着的时候与别人说话……这样,他们就很容易了解自己该怎么做。
就这样也未必容易做到,有学生问过我:“老师,你说迟到要喊‘报告’,上课时有事出去要向老师说明情况,可有的老师觉得这样会打断讲课的思路,那这样做不是显得更不礼貌了吗?”所以说,未必我们觉得自己在讲礼貌就一定是正确的,最好事先了解对方对此的理解,而且要顾及到具体的环境。
可见,目标制定得越细致,越容易检验其是否合理,孩子也越容易理解并达成。
5.教育目标不要与奖惩机制挂钩。
我们可能经常对孩子说:“如果你能做到我要求的,我就给你什么样的奖励或者满足你什么样的愿望。”这很不合适,最好是让孩子意识到实现这个目标,乃至为这个目标奋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当然,我们也不要强横地告诉他:“这就是你应该做的。”孩子们未必理解这个,需要耐心细致地引导他们去体味其中的乐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627062.html
相关阅读:为何美国父母不供孩子上大学
男女孩如何各有出色气质
5岁孩子必学的7种生活技能
实行金钱奖励法注意三原则
造成孩子成绩差的8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