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三、四月,这间幼儿园总是会带着孩子,一起从八里渡船头骑车到十三行博物馆,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荣誉,为了可以跟大家一起去骑车,每个孩子都很早到学校的操场,拼命练习,直到他们可以完全掌控两轮脚踏车为止。当孩子终于可以驾驭两轮脚踏车时,他们脸上所露出的满足笑容,绝对不会在背完一首唐诗或算完一道数学题之后出现。
在知能的学习上,孩子要学习的是“学习知识的技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知识”,父母需要留下一些疑问给孩子,让他想办法找到答案,而家长能够做的,则是仔细观察孩子获得答案的方式,因为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唯有学会获得新知的方法,孩子才能在往后的日子里,靠自己学习到更多的技能。
虽然那些教导孩子学英文、背唐诗的学校,可以让父母马上看到孩子的学习成果,但那都是一时的成绩。因为背诵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忘,但是学习能力则不然。举例来说,我刚刚提到的那家幼儿园,里面的孩子升上一年级之后,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而其他那些从私立幼儿园中班就开始学习“ㄅㄆㄇ”的孩子,成绩明显不如他们,父母一定很好奇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这家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具备学习的能力,拥有学习的热忱,但是,那些私立幼儿园的孩子,从小就被强迫背诵,导致他们丧失学习兴趣,相较之下,差异就一目了然。
儿童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了解“等一下”的意义与目的,所以,父母可以开始进行“延后满足”的能力培养,也就是另一个影响孩子忍受挫折的重要能力。所谓“延后满足”,指的是能够牺牲眼前的诱惑,以获取未来更大、更好的成果目标。例如,父母告诉孩子,现在不能吃糖果,吃完饭才可以吃冰淇淋等。
一般来说,零到五岁的孩子往往没有办法忍受眼前的诱惑,直到六岁以后才逐渐具备“延后满足”的忍耐力,一旦孩子具备这项能力,等于是朝着高挫折忍受力的目标迈进了一步。
根据研究发现,父母的行为可以提供给儿童“延后满足”的训练,通只要透过教导孩子转移注意力的策略,或是让孩子了解现在的行为与未来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是当孩子表现出有耐心的行为时,应马上给予称赞和鼓励,这些做法都可以促进儿童“培养忍耐力的提高”的发展。
此外,研究也发现,在学前阶段就有高耐能力的幼儿,到了青少年阶段,他们在课业、人际、自信和排除压力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因此,父母不妨多运用良好的行为策略,帮助孩子及早培养出自我控制的能力。
儿童期的孩子,开始面临小学生活的压力,他需要面对的挑战更大,同时学龄期的孩子已经进入正式的人才培育系统,通透过校园教育,逐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然而,什么是有用的人呢?在我的观念里,绝对不只是德智体美的学习,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练习,也就是独立。一般来说,这个年龄层的孩子大部分都还跟在父母身边。但是很多朋友在分享经验时,都会说:“趁孩子还黏你的时候多多享受,等他大一点,他就不会这么黏你了。””
不过,有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家长的照顾而失去独立自主的机会。因为孩子在我们身边时,我们难免会想要帮他们做些什么,但是,父母无法确定孩子是否能够自立。再加上许多能力不足的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无力应付,时常被挫折压得喘不过气,导致父母紧抓着孩子不放。
实际上,孩子的处事能力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很多事情可以开始让他们自己做,例如,自己洗澡。刚开始的时候,父母还是要陪在孩子旁边,让他自己洗,渐渐地,我们可以两、三天让他自己洗一次,只要耐心在浴室外等候,甚至可以做自己的事情,最后,孩子就可以养成自己洗澡的习惯。
除此之外,洗自己的碗筷,叠自己的衣服等,都是孩子可以动手做的家事,有些家长会让孩子负责倒垃圾,有些则让孩子轮流洗碗,其实,这些家事都是生活中的挑战。
虽然刚开始做的时候,孩子多少都会感到挫折,但是,只要家长耐心陪伴,慢慢地放手,孩子绝对可以做得非常完美。相反地,如果我们一直都不让孩子尝试,等到他具备能力的时候,还是不会做事,因为他没有习惯也没有动机。由此可知,父母千万不能轻视那些让孩子能够对生活负责的日常家事。
父母可以让孩子参加坊间团体所举办的两天一夜或三天两夜的夏令营。这几天孩子将会脱离父母的照顾,和他的朋友住在一起,所以他必须自己打理一切,从起床、刷牙洗脸、换衣服、洗澡、整理行李,通通都要自己来。一般来说,只要活动不具危险性,让孩子独自出去闯一闯,他才能够体会到家庭生活的幸福,也了解到爸妈为他们做了多少事。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慎选有质量的营队之外,我建议找一、两个孩子熟识的朋友同行,大家互相照应,孩子也比较不会害怕。
青少年期
到了青少年时期,通常孩子已经不需要家长的陪伴了,相反的,他甚至希望爸妈不要管那么多,让他可以和朋友出去玩个痛快。这个时期,夏令营对他们来说,应该已经不具任何挑战性(如果小学阶段都没有参加过夏令营,当然可以让孩子试试看)。
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执行目标的执行,然后协助孩子想办法达成,例如,用打工的方式赚取零用钱,或是在暑假内学会游泳。而对于比较不善交际的孩子,也可以给他们一些在人群中展现自己的机会,像是到孤儿院讲故事等。当孩子达到目标之后,可以给予奖励,他们才有继续努力的动力。
这个年龄层的孩子,经常会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可以做什么。?经常就这样蹉跎时间。所以,当家长面对家中的青少年,必须要跟他一起讨论,陪着他找出自己的方向,让他有努力的目标。一旦孩子自己选定了目标,因为很感兴趣,再加上家长的全力支持,所以即使遇到挫折,孩子也会想办法克服,这不就是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孩子吗?
根据研究发现,成功必须与孩子本身的兴趣相关,也就是说,他必须认为成功是源自于自身的努力与能力。不过,许多家长总是否定孩子的兴趣,一定要孩子顺着家长的意愿,顺着家长的想法,导致孩子失去学习动机,使其与成功擦肩而过,甚至会表现出自尊心低落以及失败者的模样,因为他们期待被父母支持的专长被否决。
事实上,父母应该把重点放在找出孩子的长处与兴趣上,激发出孩子的内在动机,而不是强迫他依照家长的想法行事。然后设法凸显各种有助于让孩子产生成就感的特质,才能培养孩子的挫折忍受力与学习动机。
父母通透过提供给孩子模仿的对象,接纳孩子的行为及想法,信任孩子可以达到目标,最后提供适当的挑战给孩子,让他慢慢、稳定地进步。相信你的孩子将会是个有想法、勇于面对挑战的人。
设计适当的挑战,让孩子体会失败,享受成功
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并且具备良好的个性,父母可在孩子的生活中巧设挫折,不过,父母要观察孩子的个性,别盲目地设置挑战。
如果生活当中没有任何挑战,那么孩子是不可能进步的,他的学习也会十分有限,这是具有学理根据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源自于孩子的所见所闻与所知产生“冲突”,经过自行调整并且达到平衡后,可以因而获得更多更广的知识。例如,父母告诉孩子天上飞的是小鸟,孩子把这个新知识放进大脑里,下一次,他看到天上飞的动物,就会认定他是小鸟。但是父母又告诉他,这种生物叫做蝴蝶,这样的讯息在他大脑里产生冲突,所以他的脑袋会开始分析,并且解释小鸟和蝴蝶有什么不一样,假如再看到会飞的生物,该如何判断是小鸟还是蝴蝶。?通透过这样的练习,他可以分辨小鸟与蝴蝶的差异,也知道原来在天上飞的除了小鸟之外,还有蝴蝶,这就是所谓的增长知识。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一直不断在做他已经学会的,或是父母已经教过的,那么孩子就没有办法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学习新知识,更不可能面对难以预测的挑战。因此,家长在挫折教养中,应该要不断地给提供孩子提供一些小小的挑战,让孩子练习增进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皮亚杰之外,心理学学者维高斯基更进一步地强调,这些所谓的“挑战”,必须要接近孩子的能力,否则,这些“挑战”对孩子而言,是没有意义的。举例来说,如果父母跟一个只认识数字1〜10的孩子介绍一百元和一千元的钞票,等于是对牛弹琴,因为孩子根本还不了解一百和一千的差异,更不用说一百元和一千元的意义了!由此可知,父母提供给孩子的挑战,必须要接近孩子的能力,有一点难,但是又没有超越孩子的能力范围。
在一个充满刺激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当他面临生活或学习上的困难时,比较容易克服,也不容易退缩,因为他可以从旧有经验中,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不只是依靠成人告知答案。然而,面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我们必须用不一样的方法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
婴儿期
一般来说,当孩子大约 三四个月时,他已经可以挥动自己的双手,有意、无意地碰触他身边的物品,父母在这个时期可以提供给他一些小玩具。例如,碰了就会发出声音的铃铛,或是踢到后,会开始旋转的吊饰。
一开始,这些小玩具就要放在孩子伸手可及之处,让孩子发现那个物品会因为自己的动作而有所反应,并且受到他的掌控。当父母发现孩子已经知道触碰可以让玩具反应的时候,就可以把玩具吊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促使孩子必须稍微努力,才可以触碰得到,进而使玩具出现反应。
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他知道身边的一切都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不过,当他发现小玩具会因为他的动作而有所反应,将会令他感到非常高兴且惊讶。但是,父母要切忌把玩具放在远方,导致他怎么努力都触碰不到,可能会让孩子失去挑战的兴趣,反而造成反效果。
市面上有一些玩具,掌控权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玩具本身。例如,电动的八音盒,或是一些用开关控制的旋转玩具,这些玩具对孩子而言,只有声光刺激的效果,没有实际学习的效果。事实上,简单基本的手动玩具,才是对孩子最有帮助的,也才能让孩子体会到,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期待的响应。
婴幼儿期
还记得儿子刚学走路的时候,因为步伐不稳定,所以看起来摇摇晃晃,但是我和老公还是放手让他自己走。有一次,儿子在路上跌倒了,我们两个就站在旁边看着他,让他自己慢慢站起来,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往前走。当时,旁边正好有一位婆婆经过,不客气地看着我们说:“你们两个怎么这么狠心,孩子跌倒了,也不扶一下。”我们夫妻俩互相看了一眼,继续走在儿子后面,看着他无所畏惧地向前走。
或许很多人会像上述的婆婆一样,认为我们是很残忍的父母,但事实上,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去完成各式各样的动作以及目标,大人们其实不应该干涉太多,只要确定周遭环境不会让孩子受伤,就应该让孩子自由地闯一闯。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跌倒,马上大声喊叫,孩子刚好出现哭泣声,父母以为孩子是因为跌倒、受伤而哭,其实不然,孩子可能是被大人的大声喊叫吓哭的。除非是卧病在床,否则孩子比我们想象的 要坚强许多,走路跌倒对他而言,只是个小挑战。
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太累,所以一直抱着孩子,不让他练习走路;或是担心地上太脏,导致孩子生病,所以不让孩子爬;或是担心孩子乱玩、乱吃东西,而把孩子关在娃娃床上。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观念。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本来就应该多运动,因为多动才可以多学。如果父母没有给予他适当的运动或练习的机会,日后多少都会出现感觉统合的问题,因为他错过了感觉身体能力的时机。
在前面提到的感觉统合失调,简单地说,就是所谓的动作不协调,因为他在关键的发展阶段没有足够的刺激以及练习,所以他的身体动作没有办法协调。
一般来说,感觉统合能力差的孩子,学习状况也会比较差,造成他的注意专注力不容易集中,而自我行为控制也会较差。所以,在婴幼儿期的阶段,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多运用他的手、脚,并且多动多爬,让他做一些简单的运动,不要把他关在娃娃床上,也不要把他放在螃蟹车上,毕竟,这些保护措施或学步道具,对于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都是没有帮助的。
我曾经在幼儿园遇到几个上了小班还坐在推车上的孩子,其父母的理由是:“孩子不愿意自己走。” 孩子不常运动的孩子,会导致造成他们的肌耐力很不好,而肌耐力不好的孩子,当然也不爱运动。长时间下来,将会形成恶性循环。根据我观察,肌耐力不好的孩子,连一般孩子喜欢玩的溜滑梯,也感到兴致缺乏,因为他的身体不协调,无法保持平衡,所以他不敢玩。这些孩子不只是大肌肉能力不足,连小肌肉能力也差,导致手指无力堆积木,以及捏黏土,这些都是家长过度保护的结果。从小就放手让孩子去运动、去玩耍,否则等到孩子稍微大一点后,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解决这些原本很容易获得达成的能力。
不过,年纪这么小的孩子,平常在家里的时候,可以做什么运动呢?对于已经会爬的小孩,父母可以把家里的地板净空、擦干净,让孩子在地上爬来爬去,最好再买一些小玩具,例如,不是正圆的球。推了会滚,但是滚不远,孩子还可以爬过去,捡起来。
等孩子开始学习走路了,尽量带他到公园的大草地上练习走路,父母不要害怕草地的细菌会让孩子生病,因为他本来就要接触自然的环境,些微的细菌反而能够增加孩子的抵抗力,如果孩子在无菌空间里长大,只要和其他人接触,一定会马上生病。因为在他的生活周遭,细菌无所不在,大自然才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所以经常带孩子到户外去,绝对是百益而无一害的,只要注意别让孩子抓东西放进嘴巴就好。
除了多运动之外,爸妈也可以跟孩子玩肢体游戏。例如,躺在床上,让孩子像滚香肠般滚来滚去,或是以荡秋千的方式,用双手一左一右抓着孩子的腋下,让孩子的双脚悬空,左右晃动,让孩子练习肢体协调。
幼儿期
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他会有很多面对挑战的机会,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孩子需要面对的是身体、能力上,而不是知识上的挑战。
有些幼儿园会强调孩子的知性学习,例如,背唐诗、学英文、算数、写国字之类的科目,这些都不是学龄前的幼儿应该学习的事物。
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身体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像是挑战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自己穿衣服、自己穿袜子、自己吃饭、自己动手完成一个作品,而不是知识的学习。
当年我在写论文时,曾经在某 家 幼儿园观察过一整年,他们学校有一个例行的教学目标:骑两轮脚踏车。只要是就读他们学校的学生,第一个学期一定要学会骑两轮脚踏车。因为老师认为,骑两轮脚踏车是一种训练全身协调性的方式,对四 五岁的孩子来说,正好是学习的关键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612319.html
相关阅读:爸妈早知道 0-1岁宝宝睡眠时间标准
父母如何正确地向宝宝“示爱”
儿童春季咳嗽并非都是“火”
学洋妈妈育儿哪些事情
脑部发育有两个关键时期 哪个妈妈先抓住谁家的宝宝就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