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泥巴也能玩出“大名堂”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亲子活动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智慧的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可见,动手操作能力对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学生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开展了“1+x”活动课程,其中“1”指的是每周五下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特色小制作活动,围绕这一活动,各班师生群策群力、出谋划策,确定了自己的制作项目,有编织、剪纸、十字绣、雕刻……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六年级学生的泥塑勾起了我对自己童年往事的回忆。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贫穷的农村,没有一件现成的玩具,上学路上推的铁环、冰面上抽的转嘎、用自行车链条制作的火柴枪……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制的,制作的过程既挖空心思,又乐在其中。现在想来,那就是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发明和创造。

  取材最方便、玩得最多的还是摔“瓦屋”。说是“瓦屋”,其实是用泥巴捏成类似小碗形状的东西。最有挑战性,也最有激情和乐趣的就是比赛摔“瓦屋”。一般是两人比赛,看谁摔得响,更看谁摔的窟窿大。摔出的窟窿要让对方用泥巴补上,窟窿大了挣得泥巴多。泥巴越多,做的碗就越大,摔出的窟窿也可能越大,挣的泥巴也会越多。因此,要提高成绩,必须把握好和泥、摔泥、捏泥等几个环节,但最关键的还是最后的摔。这里面既有动手的技巧又具创造的智慧。仅就这一点上应该是现在素质教育所提倡的。

  我们学校北临黄河,学生大都住在黄河滩区,对玩黄河泥有浓厚的兴趣。我和老师们首先就从带领学生摔“瓦屋”开始,以此引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我们看到了学生们捏成了一个个的“瓦屋”,一副副跃跃欲试的架势,看到了他们托起“瓦屋”,翻转手腕,“碗口”向下,用力往地上一摔,随着一声或沉闷或清脆的声响,向上的“碗底”便向外翻出或大或小花朵般的窟窿。听着一声声的响,看着一朵朵的“花”,那种乐趣、那种成就感会顿时表现在孩子们那自豪的脸上。

  我想,何不抓住这一有利资源进行开发,将黄河泥塑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让同学们通过做泥玩、研究泥塑,亲身体验我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使其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于是,我们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搞起了泥塑。泥塑对泥的要求当然比摔“瓦屋”的泥要高了。第一步就是要找到适合泥塑的黄河泥。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师生来到了黄河岸边,开始了寻泥之旅。指导教师孙老师事后这样总结了寻泥过程:“并不是所有黄河泥都能做雕塑,要选择黏性强、无沙土的才行,而这种黄河泥并不好找。我们师生经过艰苦考察,终于在学校附近的黄河滩上找到了此类泥土。”

  有了材料,再加上教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们的作品,便像模像样起来,到了后来有些已经活灵活现,令人称奇了。研究越是深入,对泥塑的认识也就越发深刻。在经过几个不同层次的研讨会后,我们确定黄河泥塑为学校的校本课程之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操作时间,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力性便大为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赋思维于活动之中,这样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今天,平阴县城西小学的学生已经爱上了泥塑,看到自己的作品摆在了泥塑室的展柜上,油然而生的成就感、自豪感挂在了可爱的笑脸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590672.html

相关阅读:你晓得如何让宝宝轻松学数学么
玩玩具,让宝宝交往能力更进步
如何教宝宝读书
0-3个月宝宝的运动启蒙
儿童遭到性侵的案件频发,孩子如何自保(幼儿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