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没有愚蠢的提问,只有愚蠢的不问,提不出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成人要善待孩子的发问,不要打击压制,也不要敷衍蒙骗,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爱“捣乱破坏”的孩子,问题是有些孩子不只是发问,他还捣乱搞破坏。如果你不是劈头盖脸一通呵斥责罚,而是耐心和孩子对话,你会发现很多时候这是一种比好奇心更可贵的求知欲。好奇心只是对新异事物的注意。
而求知欲却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究。教育家陶行知有个经典的案例:有个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拆卸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陶行知。
陶行知幽默地说:“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他进一步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求知欲的表现,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动手创造。母亲听了觉得很有道理,感到有些后悔,向陶行知讨教补救的方法。
陶行知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钟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袁匠成了先生,孩子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可以得到满足了。”
那么,面对孩子的提问,我们该如何解答他的问题呢?
直接告知直接告知是一种办法,但要考虑孩子的理解力。在《诺贝尔获奖者与儿童的对话》一书中,科学家回避了艰深的学科术语,用简明朴素的语言让孩子去理解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家擅打比方,用孩子已有的经验去类比那些未知的现象。
这种做法既符合儿童心理,又遵循教学原理,可以效仿。比如,当孩子问父母有关生孩子的“尴尬”问题时,父母可以这样解答:“爸爸妈妈做一种爱的游戏,就在妈妈的子宫里播下了种子,种子在宫殿里渐浙长大,从肚子里出来了,孩子就出生了。”
如果孩子继续追问“我也能生宝宝吗?我也要做游戏”,父母可以说:“现在不行,你才是一棵刚刚发芽的小树苗,等长高了变粗了,枝繁叶茂成熟了,才能开花结果,你就是妈妈的果实。”
指点路径有的时候,父母可以不告知答案,而是向孩子指点寻求答案的路径。比如,孩子提问:“大熊猫是不是小熊猫的妈妈?”父母不妨带着孩子去图书馆、书店查找生物科学类的图书资料,答疑解惑。
有时也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让孩子体验网络资讯的快捷、方便、既有图文又有视频的特点。还有些问题应该懂得请教行家里手,如,关于如何使土地肥沃的问题,不如访问农民,他们有丰富的直接经验,能告诉你每一种方法的具体步骤和实际效果。
引导发现面对孩子的提问,最高明的态度莫过于引导发现。有一个孩子询问爸爸“没有下雨,草叶上怎么有水呢?”爸爸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回家和孩子做了一个实验:在灶台上支锅烧水,让孩子观察变化?
孩子发现水沸了、蒸汽向上冒、水越来越少,爸爸鼓励孩子猜想:水可能到哪里去了?孩子看着蒸腾的雾气猜:是不是跑到空气中去了?爸爸说:“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他把冷锅盖搁在热气腾腾的雾气里,不一会,下面就满是水珠,爸爸说:“现在你明白了吗?”孩子兴奋地拍起手来,“我知道了,草叶上的水也是这么来的?”这位爸爸通过引导发现,使孩子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学会了实验、观察、猜想、验证、类比,这些才是智慧的元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573131.html
相关阅读:让孩子变笨的十件错事
春季宝宝户外踏青4大注意事项
学习至深夜 为啥成绩上不去
促进小宝宝聪明的重要因素
让音乐成为放飞心灵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