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孩子活动时间的运用也需要注意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今天的家庭生活比以前丰裕得多,但是出于安全的理由,家长往往希望孩子留在家里,宁愿孩子把时间花在电视、电脑和电子游戏机上。孩子的确应该自小便懂得使用电脑,电视也有有益的节目,电子游戏亦能使家人欢乐一堂,有其价值。可是这些科技产品不应占孩子活动时间的大部分,因为孩子需要很多不同的刺激因素,光靠这些是不够的。

  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可以学到与人沟通、建立人际关系、自我价值评判、取得支持、化解冲突、建立和谐关系的方法;孩子参加野外活动,可以学到照顾自己、解决困难、利用环境条件、互相帮助、提高自信心、认识大自然的方法;孩子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工厂、电视台等,可以充实人生知识;孩子参观敬老院、孤儿院、农场、医院等,可以帮助他们在感性方面成长。这些,是在家中面对着电视、电脑无法学到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孩子玩耍和参加课外活动。这样做,还能减少孩子带给家长的烦恼。

  10岁至12岁,最脆弱。

  香港每年的青少年自杀个案,八成以上的年龄是在9岁至14岁。这不是巧合,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个阶段最为脆弱。

  孩子成长到10岁至12岁时会有一些重要的转变,如果家长不谅解和不懂得配合这些转变,对亲子关系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亲子沟通会快速恶化,孩子的抗拒、隐瞒等行为也会出现。一般人说的代沟、反叛性格都在这个时期产生。更严重的行为,如争吵、冷漠态度、离家出走等,也可能发生。特别是孩子的这些转变来得既快又大的时候,往往令家长感到不知如何是好。其实,这与孩子大脑成长发育的方式有关。孩子由13岁至14岁到成人的阶段,对大脑的发育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准大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做的事都在模拟成年人的行为,因为他们内心里认为自己已经有做成年人所做的事的资格,不会只是遵从大人的指示而做事。孩子为了进入

  这个“准大人”阶段而做的准备工作,便是在10岁至12岁这一段时间进行。孩子可能在过去很愿意听从家长指示,在家长的身边亦步亦趋,很随和顺意。可是在一两周内,孩子会忽然变成了另一个人,不再喜欢跟随家长外出,而且事事有自己的主意。他的主意大多不会很好,没有效果,但他宁愿事后挨骂,也要坚持己见。

  原来,为了准备踏入“准大人”的阶段,孩子的脑里开始了一个预编的程序。在这之前的日子里,孩子习惯并且乐意让家长拖着他的手走路;但是孩子做“准大人”时,却必须不让人拖着,而是用自己的双脚走路。这个改变的第一步就是孩子想甩开家长的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就是不再顺从家长的安排,例如不再喜欢跟随家长去什么地方,上学也只让家长送到远离校门的路口。这时候的孩子会有很多主意,就算是一件曾做过多次、一向用家长所教的方法做得效果不错的事,现在都不肯继续沿用,而是改用自己想出来的、往往效果不好的方法。弄糟了以后,家长会问孩子为何不用旧的好方法,他回答不出来,这是因为在当时,他内心就有这样的一份冲动。这份冲动来自他脑中遗传基因预编的程序,是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家长若明白这是孩子成长中极为重要的一步,便不会事事施压,不会坚持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指示或用旧方法了。毕竟家长是想孩子他日成为一个完全有能力照顾自己、成功处理人生中种种挑战的人,甩开家长的手是必然的第一步。刚开始时,孩子所想到的方法当然不够周详,但这正是最好的自立锻炼呢!

  若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便以为孩子变得反叛了,处处不听话,事事顶嘴,沟通困难,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其实,家长应该给孩子鼓励:每当孩子做的效果不好,应该肯定他的勇气,向他表示自己对他有信心,支持他再试着找出新的方法。另外,要多与孩子谈谈,多听听他的想法和感受。另有一事会让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出现某些强烈反应,家长若处理不善,也许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这就是孩子交友的问题。

  在10岁至12岁这个阶段,孩子对结交朋友会有很固执的意见,家长为了防范孩子误交损友,往往会对孩子加以限制,孩子因而会有很强烈的反应。家长如果处理得不好,亲子之间的关系会在短短数周变得很坏。在严重的情况下,孩子会不惜为了与某人交友而瞒骗家长,与家长反目,甚至离家出走,虽然那个某人一个月后可能就不再是孩子的朋友。

  其实,这方面的情况是不难处理的,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的心理需要。当孩子完全成长后,在他的世界里得到同辈的接受和有自己的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事。他要学会与别人建立友谊,而且要树立为友谊付出代价的意识。在他的潜意识里,家长的反对就是不让他发展出这份能力的意思,他当然强烈地反抗了。

  另一方面,在一个10岁至12岁的孩子眼里,“某个人是朋友”所代表的价值观,往往与家长心中的一套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家长心中的“不长进”对孩子便没有什么意义;反之,那个朋友所表现出的机智、反抗命令等行为背后所代表的力量,孩子却十分向往。家长若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先了解孩子内心的一套价值观。

  我建议家长:假如你不许孩子与某人交朋友而他的反应十分强烈的话,可以稍微降低要求,例如订立规则:一个星期见面不超过两次,外出必须在晚上11点之前回来,请那位朋友到家中一同玩耍(可乘机做深入的观察)等。再进一步,可以对孩子说,既然那个人有资格做你的朋友,那个人的父母也有资格做你的朋友了,鼓励孩子让家长认识那人的父母。两个孩子的父母有了联系,双方都会更安心。更有效和重要的方法是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家长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了。过去,家长可能扮演一个带领者、指导者、权威者的角色,这代表力量、正确做法和标准。在未来的阶段,家长若想维持或者改善与孩子的沟通,一直到孩子成年后都可以保持一份融洽良好的关系,家长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做孩子的朋友。家长的绝对权威仍然有用,但必须收起来,待有绝对需要时再拿出来用,反正这份权威待孩子长大到15岁至16岁时,剩下的也不会很多了!

  朋友与家长有很大的不同。朋友有对等的地位,是互相支持、信任和帮助的。有困难和困扰时,我们都会找朋友去开解。好的朋友,不会老是说他自己怎样正确,不会也不能逼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好的朋友,更是无条件地接受对方,就算对方做错了,也会原谅和鼓励他,继续支持他。最重要的是,与好的朋友谈话,双方都可以表达意见,没有一面倒的权威话语,更不会句句都是批判和指责!有时,我们见到一些父子或母女,年龄加起来已超过100岁,但两人还是十分融洽、亲密,就像忘年交的好朋友一般,他们都是在孩子10岁至12岁时无意中建立起了朋友关系,一直维持着让人艳羡的亲密友谊。如果家长过去的处理模式已经使得双方的关系很僵,家长可以试试以下的办法求得改善:

  找一个双方都比较轻松的时刻,主动与孩子谈谈自己的一些烦心事,例如公司里出现的困难,把语言强调在内心的困扰(情绪)上。前一两次孩子或许不会有积极的反应,因为他不习惯这种情况,不知如何是好;或许他不相信家长这样做是真心的。家长应多尝试几次,加上在其他事上已经减少施加压力,孩子最终会接受并开始与家长谈论家长的困扰。

  主动说出内心困扰而要求与孩子交谈,是邀请其做朋友的表示。家长有困扰时可以找孩子倾诉,当这份友谊建立后,孩子有困扰自然也会找家长倾诉了。在孩子10岁至12岁的时期与他建立朋友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必须明白,若想永远维持成功愉快的亲子关系,这种关系需及早建立,最重要的是在孩子10岁至12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出现“权威的监督关系”被“朋友的支持关系”所超越。这样说或者不符合传统的主张,但我们必须明白,今天的孩子无论在智力成长、社会影响和吸收信息方面,都急剧地趋向早熟,家长要想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应该改变做法,以效果为目标而不应盲目追随传统。

  很多家长问我关于孩子过早谈恋爱的问题。如果你有一个女孩,在今天的社会环境里,十三四岁便可能会有异性朋友,大部分家长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不知如何处理,只会不断反对,结果很可能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的女儿在谈恋爱而只有你不知道!如果不想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最好是在女儿10岁至12岁或更早的时候,便与女儿建立起朋友的关系,能够互道内心感受。

  其实,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对很多事情也不知应该怎么办,十分渴望得到一些好的意见,你以母亲身份去给她一些意见是最适当的。但家长必须先成为她的朋友,她才会让家长知晓她内心的想法,并与家长分享她的感受。不明白孩子在10岁至12岁的上述种种需要,最典型的证明便是每有家长问孩子事情,孩子总是回答说:“你不会明白的。”若你的孩子经常有这样的回答,你便应试试本文提供的做法了。

  12岁以上,树立信念。

  一般来说,14岁至成人,称为青少年期,一些早熟的儿童,十二三岁便开始进入青少年期。进入青少年期的孩子,准备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成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对家长来说,比以前的几个时期更难处理。

  1. 我们在教养青少年子女时,首先要掌握以下两条原则:

  家长不能强迫青少年子女,青少年子女也不能强迫家长;双方都不能勉强对方做对方不愿意做的事。若亲子沟通或亲子关系欠佳,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家长;只有当家长有积极的改变时,子女才会改变。

  2. 青少年带给家长最大的烦恼是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可以归

  纳为六类:

  引起注意:

  积极型——恶作剧、顽皮、打扮出格。

  消极型——答应了却不做,忽略分内该做的事。

  追求权力:

  积极型——反抗、不服从、顶嘴、有敌意。

  消极型——固执、抗拒。

  报复:

  积极型——故意做令家长伤心的事、暴力破坏、粗野。

  消极型——用怨恨的眼光看事待人。

  自觉能力不足:

  积极型——不守常规,专做刺激性强的事,包括赛车、做危险运动、饮酒、吸食

  毒品、性滥交。

  消极型——轻易放弃、不愿尝试、甘心落后、逃学或用其他种种方法逃避,包括

  饮酒、吸食毒品。

  表现优越感:

  努力追求最高成绩、最高荣誉;看不起家长和别人;用优越感和别人对立。

  寻求同辈接纳: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去做种种事情,以寻求同辈广泛的接纳。

  上述六类行为,在成人社会中也经常可以遇到,若是轻微的情况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第五类、第六类,在工作环境中其实是必须的行为,只是不可过分。这里所指的是青少年负面的、不负责任与不顾后果的表现。

  3. 针对家长对这六类行为的反应,青少年通常会做出以下的回应:

  暂停。不久又再犯,或者改变方式去做同样的事。

  抵抗。或是表面屈服,内心抵抗;或是越强制越顽强地反抗,直到家长让步为止。

  不理会。继续其行为,不论家长怎样反应。

  家长处理以上六类不良行为,较为有效的方法是 :

  针对“引起注意”:故意不理其不良行为,不要有求必应,但要密切地注意和表扬其积极正面的行为。

  针对“追求权力”:不跟他斗,保持平静;家庭中的决定,让他参与、合作。

  针对“报复”:避免处罚,运用多种方式重复表示孩子其实受人喜爱;处处以信任建立关系。

  针对“自觉能力不足”:对孩子不断地鼓励,避免批评;引导孩子参加正面而容易显示力量的活动,尤其是能够增加其责任感的活动。

  针对“表现优越感”:引导孩子明白真正的优越是不断地超越自我而不是把别人压下去,并强调与别人一起合作才有真正的成就和更多的得益。

  针对“寻求同辈接纳”:引导孩子认识自我价值(自信、自爱、自尊),定下值得交往的朋友的标准。

  4. 概括地说,青少年的问题多是因孩童时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其教养的方法不恰当而产生的,家长必须下定决心改变教养方法,才会有效果。下面几点,家长应该注意:

  不能期望短时间有效果。家长必须耐心地坚持正确的做法,直到孩子自觉应有所改变,真正的改善才会出现。

  家长应提醒自己扮演孩子朋友的角色,这比处处强调家长的权威更有效果。

  家长与孩子日常的沟通方式及生活中的配合,需要认真地检讨。这一点请参考书中“亲子关系10个基本要诀”。

  家长刚开始改变教养方法时,孩子的不当行为可能会变本加厉。如果家长坚持改变,孩子就会慢慢地察觉到老方法没有用,于是就会产生顺应改变的动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542141.html

相关阅读:儿童春季咳嗽并非都是“火”
爸妈早知道 0-1岁宝宝睡眠时间标准
脑部发育有两个关键时期 哪个妈妈先抓住谁家的宝宝就更聪明
父母如何正确地向宝宝“示爱”
学洋妈妈育儿哪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