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近视病”
长久以来,人们争相议论的永远是哪个孩子能够背诵多少首唐诗,而不是哪个孩子多么喜欢唐诗,尽管后者比前者更有意义;人们津津乐道的也总是哪个孩子考上了什么大学,而不是哪个孩子多么独立、多么有勇气,尽管后者可能比前者更加重要。
教育者最应该关注孩子的什么?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人们容易被最表面和最明显的东西吸引和迷惑,这种现象也许不只出现在教育领域,但是它在教育领域却最突出。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的分数、名次、考上了哪所学校,却忽略了那些对孩子的成长真正有深远意义的东西———学习的心态、学习的策略、对自我的认识、成长的心路历程等。当孩子在自己成长的路上遇到严重的困惑和挑战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往往并不在场,从背后传来的父母的声音是那么的单调和令人生厌:好好学习比什么都强!整天看你莫名其妙的,不知道你到底在想什么!
虽然孩子的内心深处非常渴望有一个亲切成熟的声音来安慰和鼓励他们,可是到了中学后,却没有几个孩子愿意跟父母说心里话。因为父母不理解他们,谈话常常是刚开个头就又被扯到学习上,被扯到“大道理”上了。孩子不说自己的心事,不是他们不愿意说,而是一次次的教训让他们没办法说!
教育者的关注太表面化、太片面化了。我们关注的所在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方向错了甚至是反了,我们的努力会有什么结果呢?这样一来,父母只能“吃力不讨好”,难道现实不是这样的吗?
关注应该关注的东西,是父母们必须做的事。
四、教育者的错位
家庭教育专家坐在高高的报告台上,家长坐在台下阴暗的灯光里;家长坐在椅子上,孩子则战战兢兢地站在旁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军官和士兵、上级和下级。更为糟糕的是,人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如果作报告的人不吹嘘自己,很多人就会觉得他不可信。很多教育者不仅有固定的位置,而且有固定的腔调。他们在家长面前净说些空泛的大道理,看似很有学问,实际上对于家庭教育却起不到什么作用。
要正确地教育孩子,教育者首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教育者决不是“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孩子有他们自己的灵魂;教育者充其量只是“园丁”。园丁的第一使命就是了解植物的本性和所处环境的特点,不强行修剪,而是因材而育,园丁的职责不是凭空创造花草,而是让植物的天性更好地发挥和展现。所以,与其说植物遵从园丁的想法生长,不如说园丁遵从植物的本性来对其加以培育。
教育者不应该是导师、领袖和上级,而应该是令人尊敬和信服的朋友,能通过一种合适的方式让受教育者接受必要的建议。教育者不应该站得比孩子更高,也不应该站在孩子的对面,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身旁,与孩子一路同行,只有跟孩子共同生活、把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尊重和了解,我们才能发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而不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本可以成为的那个人。
五、关于“大道理”
“别跟我讲大道理”、“净说些大道理”……得到这样的回答,就会被认为是在讲大道理,是教育失败的标志。
事实上,人们并非讨厌听道理,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语点醒梦中人”、“话是开心锁”等,都说明了道理对人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为什么道理会成为“大道理”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认为,形成这个问题的原因,首先跟讲大道理的人的认识能力有关。大道理就是说不到点子上的大原则、大方向,为什么说不到点子上?是因为讲道理的人自己就不知道道理在哪儿。其次,与讲大道理的人是否信奉自己所说的有关,如果他自己都不信,那他就是用大道理来骗人。再者,与讲大道理的人是否言行一致有关,如果他说的连他自己都做不到或不愿努力去做,却还要去要求别人,那当然就只能产生“大道理”的效果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514950.html
相关阅读:孩子以下四种行为,易被父母误解
父母常吵架 对孩子的伤害最大
父母如何指导孩子交朋友
一位爸爸的反思:孩子越来越听话,我却犯愁了
母亲节 宝宝的感恩教育补上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