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父母要从心理上强化孩子的归属感:你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是爸爸妈妈爱情的结晶。
一有时间,爸爸妈妈就要把孩子的成长经历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听,特别要强调大人的心理感受,让孩子了解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是无人可比的。这样,孩子才会很自豪,对父母的爱有信心,因为孩子归属感的形成有赖于父母耐心细致的培养。
幸福感
如今的孩子大多拥有较好的物质生活,令他们感到幸福的事情应该有很多,可是却很少有孩子发自内心地领悟和珍惜幸福,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们总盯着自己不如意的小世界,忽视了其他更多方面的幸福条件。这其中,父母的心态对孩子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能一直对所拥有的一切很满足,并在日常言行中表现出来,那么孩子也会按照同样的心态想问题。
比如,当妈妈做完晚饭后,爸爸在饭桌上说一句:“每天能吃上妈妈做的饭菜,真幸福呀!”爸爸给孩子讲故事时,妈妈羡慕地说:“每天都能听到爸爸讲故事,孩子你好幸福呀!”
一旦观察到孩子心情郁闷,可以和孩子做一做“幸福加减法”:统计出令孩子感到幸福的事情数目,减去不愉快的事情数目。这样,孩子会逐渐意识到生活中有太多美好的事情,没必要为了偶发事件而烦恼。
被需要感
有关调查表明:孩子在自己被别人??尤其是家人需要时感觉最快乐。可是现在的家庭里,父母往往不给孩子为他人服务的机会。习惯了被服务之后,孩子对大人的行为都习以为常,即使在大人遭遇困境时也会视而不见,冷眼旁观。
因此,从幼儿时期开始,家长就要学会向孩子“求助”。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要尽量“求”孩子帮忙:“宝贝,妈妈找不到拖鞋了,你能用火眼金睛帮帮我吗?”
“好孩子,妈妈刷鞋底刷得手好酸,你用铁臂阿童木的神功帮我刷好吗?”一旦孩子出手相助之后,家长一定要及时表扬,可以适当夸大孩子做好了这件事的意义、作用,让孩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能干。
当然,孩子也许以后还会“逞能”,自告奋勇地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家长也不必阻止,只需在暗中出手相助就够了。
总结:有了归属感,孩子的心会变得柔软平和,从此与暴躁和冷漠绝缘;有了幸福感,孩子会对所拥有、所得到的一切一直心存感激、自在满足;有了被需要感,孩子的成就感、创业精神、开拓精神和助人为乐精神都将被激发,从此成为“心中有家人,行动顾他人”的有利于社会的人。
“高情商”的概念或许空洞模糊,可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归属感、幸福感、被需要感的快乐宝贝,却是触手可及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507897.html
相关阅读:脑部发育有两个关键时期 哪个妈妈先抓住谁家的宝宝就更聪明
父母如何正确地向宝宝“示爱”
爸妈早知道 0-1岁宝宝睡眠时间标准
学洋妈妈育儿哪些事情
儿童春季咳嗽并非都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