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的一席话引起了热议,网友们吐槽围攻。王平说:“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对于这个观点,大多数人还是持有反对意见,其看问题太片面。但是也反映了社会实质性的问题。
她认为,城镇化不要匆匆忙忙把大山上的老百姓搬到平原,把牧区的搬到郊区,然后把郊区的搬进城。“在搬迁的过程里,我们是把每一种文化的发源地都给断了,然后换一种生存方法强迫他生存。”她认为,快速的城镇化,会导致“我们只剩下北京上海了,所有地方都是这个样”。
她表示,中国文化的延伸,农民也是一种传承,“我们不能说它是一味的落后,大家应该从一种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农村,你们不知道田头上那个八九十岁的 老头比我们有文化多了!人家坐在田里面,看看天,就知道会不会下雨,收成好不好。我们有这个本事吗?我们没有,所以我们对文化的看待,不是说我们拿哪种文 凭来论事。”
诚然,政协委员这一提法有现实无奈的因素。相比于城市孩子,即使上了大学的农村孩子,教育起点仍然“低”,他们在小学、初高中阶段教育可能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即使大学毕业仍不占竞争优势;农村家庭相对不富裕,培养一名大学生的成本更高,给家庭造成的负担更大;“大学毕业既失业”,农村大学生比城市大学生占比更大、数量更多,“上了大学”的现实无用问题,就业升职上的“拼爹”现实等等,对农村孩子影响更大、创伤更严重。因此,这位委员从务实角度分析让农村孩子“不上大学”就有了一定的舆论语境。
不过,“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更像是对现实不公、教育不公的逃避。农村孩子上大学“无用”,“竞争不过城市孩子”,根源在于长期存在的“城乡经济结构失衡”、“城乡教育资源严重失衡”以及就业等竞争中长期存在的“不正之风”问题,这些现状和问题不是“农村孩子不上大学”就能解决的。相反,越是“鼓励农村孩子不上大学”,越会固化升学就业的社会不公问题。对于长期存在的“城乡教育资源失衡”问题,城乡经济失衡等问题,反而会因为农村孩子“逃离”大学被遮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468284.html
相关阅读:为何美国父母不供孩子上大学
造成孩子成绩差的8宗罪
5岁孩子必学的7种生活技能
男女孩如何各有出色气质
实行金钱奖励法注意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