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让孩子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现在开始改变,让孩子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

  所有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面对种种挑战,也会经历各种失败。但是,每个孩子在面对失败时的态度都不尽相同。为什么孩子的反应会有所不同呢?

  这是因为,孩子会把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全部归因为自己的行为和表现。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以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归因训练”(attribution retraining)的实验。

  实验将孩子分为两组,然后给他们几道比较难解的数学题。

  一组(A组),在每解答出一道题后,都可以拿到一张能够换取商品的交换券,而如果遇到解不开的难题,则可以直接跳过解下一道。

  而对于另一组(B组),则采取即使失败,也鼓励他查找失败的原因,继续“努力”的态度。

  这样的解题过程反复进行了25次,德韦克对孩子的态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遭遇失败时靠“努力”来查找原因的B组,已经可以解出第一次解答不出的数学题。

  解答出来便可以拿到交换券的A组,遇到解不开的题不去思考解决方法。在学习中,态度则变为不思进取,遇到难题不会考虑继续尝试,而是马上放弃。

  像这样将孩子的行为结果都归因为努力的结果,那么解决曾经导致自己失败的问题时,会比面对新的问题更有挑战性。

  个人的成功归功于高超的能力,失败了归因为努力不够的儿童,被称为有“掌握取向”(mastery orientation) 的儿童。

  有掌握取向的儿童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会思考解决的方法或者拟订战略,也就是有“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

  相反的,如果问题成功解决了或是顺利完成了,会归因为运气好,或是庆幸遇到的问题都比较简单。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为自身能力问题的儿童,被称为有“习得性无助取向”(learned-helplessness orientation)的儿童。

  这种已然成为习惯的有习得性无助取向的儿童,在面对新问题时,会先预想自己的能力,或者感到紧张而选择回避,也就是所谓有“操作性目标”(performance goal)的儿童。

  那么,这种儿童的归因方式与动机是怎么形成的呢?

  于是,德韦克又进行了另一个实验。结果发现,这些儿童的归因方式和动机与他们的父母、老师的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

  德韦克选择了几位小学五年级、彼此间没有任何关系的孩子。

  对其中的一组孩子,在他们成功的时候,给予类似“你真聪明”的夸奖,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们是因为他们“能力有限”。而对另外一组孩子,成功的时候,夸奖他们是“能找到有效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努力型孩子”,失败的时候则告诉他们是因为他们“努力得还不够”。

  被强调“能力不够”的孩子,归因方式会习惯性地表现为无助感型,遇到新的问题会感到紧张,也容易轻言放弃。与此相反的是,被强调“努力不够”的孩子,归因方式则表现为熟练指向型,

  会自发地暗示自己说:“只要再努力一些就能解决了。”

  像这样,分别在孩子心中形成两种归因方式,才花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那么想想看,数个月甚至数年的成长期间,一个孩子从他的父母、老师那里得到的评价,会对他的全面发展和归因方式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

  请切记,孩子的思考方式与大人的说话方式和所说内容有着很大关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428848.html

相关阅读:造成孩子成绩差的8宗罪
男女孩如何各有出色气质
为何美国父母不供孩子上大学
5岁孩子必学的7种生活技能
实行金钱奖励法注意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