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一:家长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
这种“一黑一白”的教育方法在中国家庭中极其常见,专家指出,这种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隐患,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很多:
1.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受父母意见分歧影响
孩子在幼儿时期开始萌芽自我控制能力,当爸妈教育孩子留剩饭不对时,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尽量把自己的饭菜吃完,这种正确行为有助于孩子自控能力的发展,然而,如果父母对“剩饭”意见不一,这会阻碍孩子这种能力的发展。
2.孩子之所以惯性逃避和父母教育意见矛盾有关
当爸爸对孩子学习生活要求严格,而妈妈却对孩子扮演“避风港”角色时,孩子再爸爸那里受挫就会想到躲到妈妈身后,依赖妈妈,回避爸爸的行为对孩子人格的养成非常不好,孩子已经养成了“趋利避害”的自我保护本能,当犯错时就会寻求庇护,认为即使自己做错了也有人帮自己。这样的孩子责任感欠缺,总会避开困难依赖他人。
行为二:父母相互埋怨照顾孩子不周
经常听到父母双方互相指责“你是怎么当爸(妈)的?!”之类的话,受到父母之间相互埋怨不是他们双方,而是站在旁边的孩子,这类孩子常常很自卑,更甚者还走上歪路。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通过犯错来不断总结经验,过渡到社会人,若父母常常为孩子的事情吵架,会让孩子产生“这都是因为我”的想法,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放大自己的缺点,心理变得脆弱敏感。等到长大后就会变得自卑、压抑,甚至催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对于孩子的事情,家长不应该从对方身上找缺点,应该考虑的事当事人——孩子的感受。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找孩子好好沟通,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比如还是是否因为交了不好的朋友而导致行为异常等,然后父母双方交换自己的意见,自我反省,但不许埋怨对方。
行为三:对孩子时紧时松,造成孩子极端
有的家长常常因为自己的情绪而影响对待孩子的态度,心情好的时候看到孩子是“心肝宝贝”,心情不好的时候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是,还斥责谩骂。这种时紧时松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的负面效果是人格的缺陷。
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又怎么能教孩子控制好自己情绪呢?孩子看到父母这种起伏不定的情绪很容易就效仿过来,长大后也属于忽冷忽热的性格,对孩子人际关系影响非常不好,容易走上极端。
父母如若受到刺激,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绪,那就在面对孩子之前自己先找途径排解情绪,可以找人倾诉、可以做一做运动转移注意力等,甚至必要时候找心理咨询师也不为过。
行为四:父母都溺爱孩子
溺爱孩子从来都不会帮助孩子成长,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缺乏主见、与人沟通技能欠缺、面对危机无能力解决等,甚至让孩子放纵过度,触犯法律底线。
当父母以为什么事情都为孩子包办是对孩子的爱时,却会让孩子觉得所有事情都可以推给父母,被父母甚至周围的人照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被呵护惯了的孩子如果遇到困难就变得很脆弱。
此外,在父母溺爱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知道满足自己的欲望,对于规则的遵守没有意识,将来甚至变得横行霸道的“螃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424891.html
相关阅读:为何美国父母不供孩子上大学
实行金钱奖励法注意三原则
造成孩子成绩差的8宗罪
5岁孩子必学的7种生活技能
男女孩如何各有出色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