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如何引导孩子维护自己的权利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豆妈记录:玩具被抢之后

  2岁1个月

  皮蛋哥哥随他妈来我家了,托皮蛋爸爸出差的福,皮蛋将下榻豆子家两天,令豆子非常欢喜。

  皮蛋5岁,上幼儿园中班,无论在智力还是体力上都与豆子不是一个级别,所以,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情形有点“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味道。哪头热呢?肯定是豆子那头嘛,小小朋友总是向往大朋友。

  豆子热情地拿出自己的家当,叮叮当当铺了一地,乐高积木、翻斗汽车、皮球、泰迪熊……小胖子很好客呢,妈妈高兴地心想。

  豆子在众多的玩具中率先拿起他最喜爱的电话,开始装模作样地拨号,听话筒,表演得太逼真了,引起了皮蛋的兴趣。大个子的哥哥一把抢过机座,啊呃~,豆子手里之剩下一个光杆儿听筒,听筒屁股上还连着一条断掉的电话线。

  豆子措手不及,呆掉两秒钟。豆妈在一旁隔岸观火,又遇上抢玩具的事儿了,看他怎么办。皮蛋妈也没有直接插手,而是挑动事态:“豆豆,加油,抢回来。”豆妈心想,胖子这回要是出手就大长进了。别看我们豆子个头大,但从小就是被妹妹们欺负的主儿。

  不出所料,豆子动不了手,可怜巴巴地对着皮蛋说:“谢谢哥哥,豆豆哒(‘的’字说不清)。”逻辑是我谢谢你,你总不好意思不给吧。用这种方式讨要东西,赶上有素养的君子行得通,但现在对方是超我还不完善的5岁小男孩。皮蛋没买账,仍然自顾自玩电话。

  面对比自己高一头的皮蛋哥哥,豆子嘴里不停嘟囔着:“豆豆哒,谢谢。”“豆豆哒。”皮蛋作出了一定让步??把机座还给豆子,同时,又把豆子手里的听筒拿走了。

  小豆子块头不小,胆子不大,从来不通过武力交涉。对于皮蛋哥哥的行为他无能为力,转向一边的妈妈,委屈地:“妈妈拿??”。豆妈希望小朋友自己解决问题,就鼓励他找哥哥要。

  正说着,皮蛋哥哥拿着机座和听筒跑开了,豆妈一拍豆子屁股:“上,去跟哥哥要回来。”豆子一边追,一边带着哭腔说谢谢哥哥,眼泪都要出来了。

  皮蛋妈看不下去,终于出手了,呵斥皮蛋马上把电话还给弟弟。豆豆才得以拿回自己的玩具,不过,眼泪还是流出来了。

  哎,胖豆子怎么会这样呢。我以为抢喜欢的东西是孩子天性,未教化的小人嘛总有点原始色彩。就算不主动抢别人的,被强夺了心头所爱总要抢回来的吧,好歹你小子是个男人啊。可是,豆子好像比较懦弱,这教我有点担心。

  我们一直希望豆子像个小男子汉那样,淘气一点都没关系,但一定要有雄性动物的特征:勇敢、争取、主动占领。可是事与愿违,这个小朋友就是斯文得很,从来不出手,当然,讲文明是好的。但是,你总要捍卫自己的利益吧,这一点在别的小朋友身上为什么就是天然而成的呢?我有时候不得不思考,豆子这样的性格到底是天性使然还是后天养成?这人的性格中,到底多大成分是遗传因素决定,多少是来自环境影响?

  这些问题还不是亟待解决的,紧要的是,小朋友快要上幼儿园了,在集体生活当中,势必会遇到不止一起的争抢事件,那么他就总是这样被动吗?每次都可怜兮兮地被抢,会给他的心理造成什么感受呢?会给他的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吗?

  这个时候,我开始有点理解某些家长教孩子:“如果别人打了你,你就要打回来。”那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我不会教豆子这么做。还是坚持用文明一点的方式来维权,毕竟小朋友还小,养成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不好。

  在幼儿园吃点小亏并不怕,但是从来不去抢别人的玩具,并且也不抢回自己的玩具,是不是说明豆子不敢或不会主动争取自己的需要呢?争取是一种勇气,是对自己力量的信心,也是未来进入社会的生存之道。我还是希望豆子可以更主动一些,勇敢一些,我该怎么教他呢?

  心理师爸爸的分析:正确看待竞争

  别急,小宝宝还没有真正的竞争意识。等待不是竞争,抢夺也不是。给点时间,让孩子会学会区分他人与自我,维护自己的权利,正确地竞争。

  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能主动,积极一些。特别是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竞争非常激烈,父母倾向于认为,积极主动的竞争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年幼的宝宝没有真正的竞争意识

  小豆子一直在一个被满足的状态下成长,因此他基本不知道竞争的概念。他的东西被人拿走了,他自然认为别人会还回来,这是他的经验带给他的认知,所以当有人拿他东西不还的时候,他只会说是我的。这是他表示需要。

  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原因,使得现在的宝宝大多数被过于满足,这样就出现了两种类型的反应:一是豆子型的,不争不抢,遇到挫折,只要求助妈妈就一定可以获得满足;二是皮蛋型,我想要的东西就是我的,别人手里的拿过来就行,这种抢夺行为也不是竞争。这两种宝宝都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中,没有危机意识,既不存在自我保护,也没有竞争意识,他们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学会区分他人与自我,学会维护自我权益,与他人竞争。

  矛盾的父母:竞争or谦让

  父母常会有比较矛盾的心理,既想什么都满足宝宝,又担心满足后他们会要得更多。有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但又觉得谦让是美德。

  中国传统教育提倡先人后己,但是,从人的内心需要来说,肯定是先自己后别人的,因此,教育孩子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有孔融让梨的故事,意思是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让给别人,这是一种道德教育。而道德的形成是在宝宝5岁左右进行的。在这之前,宝宝一切行为的判断都来自于妈妈喜欢与否。宝宝会看做这样的行为是被妈妈认可呢,还是不被妈妈认可。而最终影响宝宝性格的,实际是后来的道德教育。当然,孔融让梨到底是合适还是不合适,我不想去评论,但我自己的孩子,我希望他不要去牺牲自己的需要而满足别人,迎合他人认同的道德。我会教他学会分享,但不是讨好。

  有一个笑话:张三和李四得到两个苹果,一个大,一个小。张三拿了个大的,李四不高兴了,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呢?张三就问了:“那按你的意思,你先拿哪个?”李四回答说:“我当然先拿小的。”张三乐了:“那不得了,我还是拿大的呀。”

  这个笑话反映出一个事实:真实需要往往不被认同。这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特色,很多人间或学会了虚伪,而虚伪又被批判。因此来说,中国人必须学会些演戏的技巧,才能较好地应付人际交往。

  下面的例子充分表现了父母在引导孩子维护自己权利时是多么矛盾和笨拙:

  一个女孩与比自己大两岁的表哥一起玩,同样发生了豆子和皮蛋之间的情形,她的小熊被表哥拿走了。她的妈妈对着外甥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妹妹啊。”小男孩不愿意给回小熊,妈妈又对女儿说:“哥哥要玩,你就让他玩吧,你是妹妹,可以给哥哥的。”本来女孩希望妈妈帮着自己要回小熊,听到妈妈这样说,她有点弄不明白了,反正结果没有如自己所愿,她哭了。

  妈妈见到女儿哭了,又一次让外甥把小熊还给妹妹,外甥还是不愿意。妈妈没办法了,一下就火了,对女儿大声说:“你哭什么啊,怎么这样小气?!”小女孩子哭得更厉害了。自己感觉无助的时候,还被妈妈还大声斥责,她内心的无力感可想而知。这时候,妈妈更加焦虑了,一把夺过小男孩手里的小熊,扔到很远。小男孩被阿姨的举动吓坏了,也哭起来了。

  妈妈感觉不妥当,本来气呼呼的,一下子焉了,转而安慰两个孩子。可两个孩子对她的安慰并不认帐,一个比一个哭得厉害。后来小男孩的妈妈来了,姐妹俩花了很长时间才把两个孩子哄好。

  过后,我问那妈妈: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她说,其实她很想维护女儿的权利,但是因为顾及到外甥,所以希望他们不要争夺。我笑了,我说:“这样小的孩子,能懂得你的需要吗?”妈妈很尴尬。我问她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她想了一下,提出一个处理方式:先维护女儿的权益,然后再与女儿商量,是否可以和哥哥一起玩,这样做既维护了女儿,同时又告诉小男孩子一件事情,那就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如果想要,必须经过主人的同意。我告诉她,如果这样处理那就非常明智了。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为人好的父母,内心往往更想宝宝能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是他们寄希望于宝宝完成自己内心愿望的一种典型心理。真实的情形是,一味用讨好方式、用道德约束方式进行人际互动的父母,很难培养出有自我的宝宝。原因在于,父母没有什么自我,怎能让自己的宝宝认同呢?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豆妈希望2岁多的小豆子能抢回自己的东西,对小豆子的期望太高了。这个时候的豆子,还不会处理这样复杂的事情,这并不代表他没有竞争力,只是他暂时没有能力。没有能力的时候,他会害怕,需要求助。至于将来是怎样,这还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

  有个妈妈问我一个问题:5岁的儿子回家说,自己在幼儿园被顽皮的小朋友欺负,不知道怎么办,不想上幼儿园了,她该怎么做呢?我告诉她一个办法,她回去实施了,效果很好。她问自己的儿子,有什么办法能够不让他欺负你呢?儿子不知道。她给儿子两个选择:一,被欺负的时候逃跑;二,让顽皮小朋友知道自己不好欺负,以后不敢再欺负自己。儿子说自己跑不过那个小朋友,只能选第二个,可是该怎么做呢?妈妈告诉儿子,可以通过学习跆拳道让自己强大起来。儿子接受了,就去报名学习,学得非常认真。自此,儿子的自信大增,小朋友也没再欺负他。

  通过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竞争能力,这比暗自猜想孩子的将来更加实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401235.html

相关阅读:男女孩如何各有出色气质
实行金钱奖励法注意三原则
为何美国父母不供孩子上大学
5岁孩子必学的7种生活技能
造成孩子成绩差的8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