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沟通不仅仅是表达,还包括倾听。只有用心聆听对方的语言,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感受,才能更好地沟通。亲子沟通中,比“说”更重要的是倾听,是感受,是与孩子共情。
急于表达父母的感受
长久以来,我们做家长的太善于“说”了,太着急“说”了。当孩子向父母陈述一件事情时,父母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
孩子:妈妈,我觉得这儿一点儿也不好玩。
妈妈:不会吧,这儿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里都没几个人,好无聊啊!
妈妈:多安静啊,让人心里很舒服。
孩子:你带我来这个破地方干什么?
妈妈:真没良心,花了这么多钱来,你一点儿也不感谢?!
孩子:爸爸,我不爱看这个电视节目。
爸爸:这个节目多有趣啊!你瞧那个主持人说的多有道理啊?
孩子:他们看起来真傻!
爸爸:不要这么说,这个节目很有教育意义!
孩子:换台吧,我不想看。
爸爸:不行!一定得把这个看完,这对你写作文也有启发啊!
从上面两段对话中父母们可以看出,爸爸和妈妈都太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当孩子说他们不喜欢那个地方、那个电视节目时,父母并没有去了解孩子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感受,而是急于表达他们的感受。这样的沟通开端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沟通效果。
与孩子共情
同样,用否定、拒绝、建议、提问、过分同情、逻辑分析等态度来否定孩子的感受,也是不可取的。主动倾听并接纳孩子的感受,与孩子产生共情,即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才是交流的良好开端。
当孩子说:“我真讨厌我们的那个语文老师,她就像个巫婆。”您的反应会是什么?
“你怎么能这么说?!老师管你们是为你们好。”(否定了孩子的感受)
“不是这样吧?刚开始你不是还挺喜欢她的吗?”(拒绝了孩子的感受)
“不可能吧?我见过你们老师,她人挺好的!她发脾气可能是压力太大了吧!”(偏袒老师)
“你千万不能让老师听见你这么说,不然你的语文就难过关了。”(表示同情)
“好了,别生气了。用不着小题大做的。赶紧做你的作业吧!”(给出不切实际的建议)|
“老师做得事情让你感到不公平,你心里一定又委屈又气愤。”(试图了解孩子的感受)
前几种表达会让孩子认为父母根本不在乎他的感受,会感到困惑或者愤怒,可想而知结果会是怎样。只有最后一种方式说出了孩子的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谈话才可以继续深入下去,并在交谈中帮助孩子理清情绪、解决问题。此时,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对孩子最有帮助的就是主动倾听全神贯注地倾听,说出并接受他们的感受。当孩子说出自己的困扰或问题时,叙述的过程就是帮助他整理思路和感受的过程,这样他就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共情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去接纳少问为什么。当孩子表达他的想法或者感受时,父母要多去接纳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总是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感受只是感受,只是情绪的正常反应,未必能答不上来为什么。
积极回应而不是事事认同。共情的主要目的是能感受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尤其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愿意认真倾听他,而不是事事都要赞同孩子的想法。
细致表达您的回应和态度。父母不要简单地说“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感受”,而要将问题细化,告诉孩子您知道他“今天写那么多作业很累”,他“被同学欺负一定觉得很委屈”,等等。
静静地陪着孩子也是共情。当人们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时,往往不想说话,也不愿意听别人在身边喋喋不休。这时,父母可以安静地陪在孩子身边,什么也不说。例如,当妈妈看到女儿泪眼婆娑地从学校里回来时,也许她不想马上讲述在学校里的遭遇。妈妈可以走过去拥抱她,陪她静静地坐一会儿。父母的陪伴就是给孩子的最大支持。
反应不要过于强烈或冷淡。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时,父母的回应要有度,既不能反应过度,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和心理负担,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似乎那是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390264.html
相关阅读:脑部发育有两个关键时期 哪个妈妈先抓住谁家的宝宝就更聪明
儿童春季咳嗽并非都是“火”
学洋妈妈育儿哪些事情
爸妈早知道 0-1岁宝宝睡眠时间标准
父母如何正确地向宝宝“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