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爸爸妈妈都希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给孩子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全部的爱。所以,一味地纵容,觉得“只要孩子喜欢就好”、“孩子高兴才是最重要的”、“这些规矩长大了孩子自然就懂”……
俗话讲,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小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制定的规矩来约束他,孩子容易为所欲为,更不懂得判断自己言行是好的还是坏的。
小时候被宠坏,长大了就是祸害。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父母付出所有,却滋生孩子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①让孩子做事时,他却总跟父母谈条件:“我帮你洗碗可以,但你要给我买新玩具。”
②没有任何原由,孩子总对家人发脾气。尤其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③自己什么也不干,却对家长吆三喝四,“奶奶,帮我削个苹果;帮我把房间里的书拿过来“。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这样?
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太宠孩子了。隔代抚养的家庭,更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
孩子乱发脾气,爸妈稍微严厉点,奶奶就护着孩子,“你这么大个人啦,干嘛还跟小孩子过不去!”
然而,一味迁就下去的话,孩子就会明白怎么横都没事,反正有人护着;想要什么东西,哭闹就有效。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会变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也将有非常大的影响。
是的,父母的爱,可以没有条件。但是,一定要有原则。
现在有很多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买什么,对父母长辈缺乏起码的尊敬,出门在外也表现得十分没有规矩。
其实,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有共性的:父母没有原则的让步甚至是纵容。
1、有些事,不能惯
有家长说:"家里有规矩,但孩子耍赖也没辙啊!“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不听你的原则常常以哭闹、不吃饭来要挟父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线,比如和孩子约定好每天只玩半个小时iPad,但孩子一哭闹,大人就妥协了,于是又多玩了半个小时,被惯坏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要求总是被满足,第一次出现问题,大人就妥协只会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找来更多麻烦,当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具体设置了一些边界和限制后,制定了规则就要认真去执行,不要轻易让例外的情况发生。
2、父母没有原则的妥协
“窝里横”孩子,很大程度上与父母没有原则的让步有关。
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么完全没有原则,要么定了规矩,却轻易妥协。
比如孩子想要买个新玩具,妈妈对孩子说:“你的玩具太多了,这次说什么也不买!”孩子一听,马上就哭闹:“我就要!我就要!”妈妈拗不过孩子,最后无奈地买下新玩具。时间久了,孩子就有了经验:多哭、多闹,目的就能达到。孩子很聪明的。当第一次通过发脾气、哭闹尝到甜头后,接下来他们就会把这招用得炉火纯青。
然而出门面对陌生的环境,这一招就失效了。所以有的孩子在外面就压抑自己的需求,一回到家,又开始对家人颐指气使。
3、孩子缺少社交技巧
孩子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表现出胆怯,很多时候,是因为在家里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没能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比较多,很多孩子每天宅在家,很少出门与同龄人交流玩耍。
如果这时候,父母没有教孩子如何打招呼、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处理争执,那么孩子单独处理社交问题的能力有限,遇到陌生人,很容易出现害怕、退缩和焦虑的情绪。
而且出门在外,孩子不再是“小皇帝”,没有人像爸爸妈妈那样顺着他,孩子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样,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角色和身份的转变,也很容易让孩子生成“窝里横”的矛盾性格。
4、适当满足,适当拒绝
无节制的孩子,吃喝玩乐只要说一声,随时都可以得到,没有计划,也不需要为此付出努力,那么在孩子世界里,这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提的要求只会越来越多。既不会因为得到而珍惜,更不会因此而感恩。
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要选择性满足,对于不恰当的要求坚定拒绝。不要因为孩子的无理取闹或是撒娇卖萌而轻易妥协。有原则的家长,才能培养出懂得控制欲望的自律型孩子。
5、力所能及的事情必须自己做
孩子是需要成长的,我们要逐渐放手。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开始做起,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洗碗、自己洗衣服······
只有我们放手,孩子才知道很多事情并不是理所应当的,他才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不断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其实也在无形中培养孩子日后的交往能力。一个能独立的孩子,他的人缘是不会差的。因为他懂得与别人一起承担,不会随意地麻烦别人。
在爱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既不失去爱,也不缺乏管教,坚守做父母的原则。
愿天下的父母都能做到: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
父母三观不正,必然难以教养好自己的孩子。
说到底,父母教养孩子是一场修行,只有先修炼好自己,建立起良好的个人素养,才能以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286053.html
相关阅读:父母如何正确地向宝宝“示爱”
学洋妈妈育儿哪些事情
爸妈早知道 0-1岁宝宝睡眠时间标准
儿童春季咳嗽并非都是“火”
脑部发育有两个关键时期 哪个妈妈先抓住谁家的宝宝就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