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照顾宝宝的时候,有时候会发现宝宝喜欢揪耳朵,就会怀疑,宝宝是不是耳朵不舒服了,甚至带宝宝去做检查。其实平时生活中家长的一些习惯是可能导致宝宝耳朵感染或者中耳炎。
什么情况下宝宝揪耳朵需要注意呢?
家长需要注意观察:
如果宝宝揪耳朵的时候表情轻松、愉快,那说明他揪耳朵并不是因为耳朵不舒服;
如果宝宝哭闹时抻拉耳朵,那很可能是疼痛所致;
另外,出牙的宝宝常会揉搓、抻拉自己的耳朵,表达他不舒服的感受,这种情况家长也不必担心。
怎么辨别宝宝是出牙疼痛还是耳部感染疼痛?
如果宝宝在某一阶段,爱往嘴里塞东西,比如啃自己的手、玩具等,那可能是因为出牙所致的牙床不舒服;但耳部感染的宝宝却不会这样做。
另外一点,出牙的宝宝平躺时会感到更加不舒服,耳部感染的宝宝不管是处于什么体位,都会感到疼痛。
警惕!这6件小事情会诱发宝宝中耳炎!
其实,下面这6件事情说起来,应该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习惯,而且也有妈妈会说,我一直这样给宝宝做,但是宝宝好好的,也没发生什么事情。
但是,提醒家长们,这些做法还是存在风险的,平时能避免要尽量纠正和避免,不要因为自己这样做习惯了,导致宝宝发生耳朵感染,这样就后悔莫及了。
1、捏紧鼻子用力擤鼻涕
做法:很多家长给宝宝擦鼻涕,都习惯用两个手指捏住宝宝的两侧鼻翼,让后让宝宝用力将鼻涕擤出。
真相与危害: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在给宝宝擤鼻涕时,用力捏住宝宝两侧鼻孔,鼻涕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被从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2、教宝宝捂嘴、捂鼻打喷嚏
做法:当宝宝感冒或过敏性鼻炎时,最爱打喷嚏,这时候有的家长习惯用手捂住宝宝的嘴巴和鼻子,时间长了,宝宝也就跟着学会了。
真相与危害:其实这样做并不好。人的咽部与中耳鼓室之间有一个咽鼓管,它维护着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平衡。打喷嚏如果捂紧嘴和鼻子,会使鼻部压力增高,细菌、病毒就容易随气流由咽鼓管进入压力低的中耳鼓室,从而引起急性中耳炎。
3、捏鼻子给宝宝灌药
做法: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捏着鼻子喂药,这样宝宝就闻不到药的味道,灌起来so easy~
真相与危害:捏鼻子时宝宝会挣扎、哭吵,这样可能导致鼻腔分泌物或药水通过宝宝短直的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另外,宝宝的鼻腔粘膜、血管比较娇嫩,捏鼻子喂药时,家长的力度如果没控制好,还会导致鼻粘膜和血管损伤。
4、总给宝宝掏耳朵
做法:爱干净、有强迫症的家长总会忍不住给宝宝掏耳朵里的耳屎。如果过程中不小心损伤耳膜,宝宝会因为疼痛而哭闹,家长多是哄哄也就当没事了,也不能马上发现。
真相与危害:直到过几天突然发现宝宝的耳朵流血或者流脓,这时才到医院就诊,耳朵往往已经感染了细菌。其实,耳屎一般会随着身体运动及口腔的张合,向外移动自行排出。如果发现未脱落的耳屎结成硬块,堵塞耳道,也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业工具取出,家长切勿自作主张。
5、让小宝宝平躺着喝奶
做法:小宝宝平躺着喝奶时身体处于水平位,很容易引起呛咳,此时奶汁便可能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
真相与危害:小宝宝的咽鼓管长度较短而宽度较大,更加接近水平位置,奶水很容易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
6、用力拍打宝宝的脸
做法:有时宝宝调皮任性,性急的家长会狠狠抽熊孩子一巴掌,这样的行为一定要避免。
真相与危害:家长的大手拍在宝宝的小脸上,很容易打到了耳朵。宝宝的耳膜在大力冲击下可能受到损伤,出现穿孔。
如果损伤到耳膜而家长没有发觉,穿孔的鼓膜会使中耳与外界相通,除了对听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外,还会失去保护作用,外界的细菌、污水、异物都会经穿孔进入中耳,引起感染、流脓,情况严重又不及时治疗的话,还会引发脑膜炎等其他疾病。
生活中,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些不起眼的小事,造成对宝宝的伤害,前面的这些可能导致宝宝中耳炎的小事就是例子。因而家长还是应该多学习育儿知识,细心观察宝宝,如有不对劲的情况或者自己没把握的,一定要及时的就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169841.html
相关阅读:脑部发育有两个关键时期 哪个妈妈先抓住谁家的宝宝就更聪明
学洋妈妈育儿哪些事情
父母如何正确地向宝宝“示爱”
爸妈早知道 0-1岁宝宝睡眠时间标准
儿童春季咳嗽并非都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