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全面放开二胎,多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全面放开二胎的脚步现在在全国蔓延开来,随着我国目前人口分布状况的情形,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多生子女家庭将越来越多。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独生子女家庭与多生子女家庭的教育问题。

  有媒体报道称:“延宕数年的‘单独二胎’(夫妻双方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第二个孩子)政策,有望在近期重启,如进展顺利,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试行;同时,关于2015年之后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也正在拟议中。”披露这一消息的是“接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人士”。关于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的消息,披露上述消息的媒体称:“相关权威专家进一步透露,一项‘更为大胆’的方案也在酝酿中,那就是2015年,即‘十二五’结束之后放开‘二胎’政策,即届时夫妻双方,无论是否是独生子女,均可生育第二个孩子。”

  关于独生子女与多生子女家庭的区别,其实每个人的体会都不一样。

  独生子女在学习、家境、身体以外的其他若干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弱点,其弱点不是“独生”本身所产生的,而是特定的家庭环境作用的结果。

  一、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的生活经验,无论吃的、玩的、用的,都是自己独占,连父母的宠爱也是自己一人享有,这就造成了“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很少有与别人分享幸福的乐趣,而缺少了那种善于团结、勇于拼搏、助人为乐、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和行为。

  二、家长过分的保护,使孩子养成依赖性,缺乏独立。孩子的生活过程,事无巨细,家长都包了,根本不用孩子自己去做什么事,结果养成了孩子四肢不勤,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的不良习惯。许多孩子上了小学还不会叠被子、洗衣服,孩子好玩、好动,家长怕孩子不安全,不让孩子单独出行,不让骑单车,上学接送,甚至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这样造成孩子孤僻,胆小不合群的性格特点,由于缺乏待人处事的经验,致使孩子缺乏那种处事的灵活与智慧,适应社会的能力差。

  三、独生子女生活在大人当中,他们需要在同伴们的交往中,在天真烂漫的儿童世界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而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缺乏这种交往的机会,致使他们的生活单调,许多应在儿童世界中学会的东西没有学会,如怎样与别人相处,遇到矛盾时,怎样化解矛盾。体验不到别人与自己同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个性,看到别的小朋友会玩,做事能力比自己强时,会产生嫉妒心理,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心态。

  多生子女家庭在以上问题中当仁不让的表现出了优势,但是同样也存在问题。

  拥有双孩子或多孩子的家庭、或是家中有多个孩子在一起,由于家长行为、处事心态以及环境影响,难免会造成孩子间嫉妒心理,如何处理好孩子间嫉妒心理呢?

  公平对待。孩子幼小的心里也有尊卑意识,大人处事不公,偏袒一方,宠爱男孩等 行为必将给孩子造成伤害,进而造成嫉妒心理,因此大人要心态公正,不存私心杂念,人为给孩子划等级。

  说明原因。家长给小孩子一个大苹果,引起了大孩子的不满,就应给大孩子讲明原因,如因为你在劳动中拔的草没有小孩子干净,所以就应该吃小苹果。摆事实,讲道理,嫉妒的孩子也就无话可说。

  不作比较。日常生活中孩子间的嫉妒往往是由家长相互比较造成的,如称赞大孩子细心、成绩好、懂事等,时间久了,必然会造成小孩子的反感。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只要家长有那个识才慧眼。

  不吝赞美。赞美是润滑剂,可消除孩子间彼此嫉妒的阴影,多给孩子赞美或找个亮点赞美孩子,有助于其心理的平衡和舒缓。“赞美和微笑一样受人欢迎”,教育家陶行知这样告诫家长。

  利益共享。孩子在校外获得了作文竞赛一等奖,赞扬他是必要的,但不能搞“独唱”。应告诫孩子团结致胜的道理,在游戏中加以说明和亲身体会,如让孩子参加“传网球”游戏,只有相互紧紧围在一起,所花时间才最短,相互分散,单打独斗,时间就要多花几倍。

  体会幸福。小儿子嫌给他买的新衣没有大儿子的好,周日我就带他去乡下父母那实地教育,瞧瞧乡村小孩连一张课桌都没有,小儿子体会到了自己的幸福,再也没要我买新衣服了。

  幽他一默。期末考试分数出来了,我就对不理想的一个说这是一个睡了懒觉的兔子,结果孩子心头的压力消除了,下学期学习更努力了。

  大胆说不。对于一些孩子不合理的攀比要求,家长要敢于说“不”,不让其滋生消极心理,扶正其健康成长之路。

  家庭和睦。家庭不和,夫妻吵架,父母离婚,均会给孩了造成伤害,重组家庭的双方孩子也会跟着学坏,因此家长要相亲相爱,和和睦睦,给孩子当好楷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084116.html

相关阅读:儿童春季咳嗽并非都是“火”
脑部发育有两个关键时期 哪个妈妈先抓住谁家的宝宝就更聪明
爸妈早知道 0-1岁宝宝睡眠时间标准
学洋妈妈育儿哪些事情
父母如何正确地向宝宝“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