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年人都会犯错误,何况思维还不成熟的孩子呢?面对犯错的孩子,我们大多数父母的做法通常上来就一顿批。
那么,孩子被我们骂醒了吗?事实告诉我们:孩子越来越背离我们的期望。我们何不学陶行知的“四块糖”批评艺术?
当年,陶行知任小学校长。一天,他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另一名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这糖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奇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这第二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在王友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个男生,是因为他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含着眼泪后悔地喊道:“校长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笑了,他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剩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的做法没有像有的老师和家长(微博)一样用主人对待仆人的态度责骂、批判。而是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用赏识的心态奖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他的做法暗示孩子:我欣赏你身上的优点,希望你改正错误,争取做到更优秀。面对这样的师长,孩子有什么理由不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呢?
每一次的奖励都要指向明确。
故事中陶校长的每一块糖的奖励目的都是明确的:第一块糖奖励王友按时到,第二块糖奖励王友及时住手,第三块糖奖励王友的正直善良,第四块糖奖励王友正确认识错误。每一块糖都让王友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为什么受到奖励的。平时,我们喜欢说:今天孩子表现很好或表现不好。没有明确孩子表现好和不好指的是哪些具体行为,这样就会暗示给孩子非常模糊的信息:我什么地方表现好,什么地方表现不好呢?我该继续哪种行为呢?拿孩子写作业来说,是因为孩子按时写完了作业夸奖他“表现好”呢?还是因为孩子字写得好或者写得速度快、效率高才夸奖他“表现好”呢?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孩子明确的暗示:“你今天作业中字写得很清楚,表扬一次。”这样就强化了孩子好的行为,纠正了不好的行为。
孩子敏感倔强,自尊心强,如果在公共场合批评他们,很容易形成对立情绪。我们不妨换个环境再和孩子谈话,暗示孩子:爸爸妈妈尊重你。这样孩子就更容易接受我们的意见了。
“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如果我们在给孩子的批评上裹上一层“糖衣”,那孩子就会如我们期望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032433.html
相关阅读:学洋妈妈育儿哪些事情
儿童春季咳嗽并非都是“火”
脑部发育有两个关键时期 哪个妈妈先抓住谁家的宝宝就更聪明
父母如何正确地向宝宝“示爱”
爸妈早知道 0-1岁宝宝睡眠时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