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已达45%左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9月份,从我省(山西)考入北京大学的一名新生自杀,人们在震惊之余不禁要问:“这孩子有什么想不开的?”
青少年时期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目前,来自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各方面的压力,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家庭。一些父母不知道如何从小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而对孩子的养成教育是各个方面的,来自学校的教育是单一的。为了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给家长一些积极的建议,本期,我们请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精神卫生科田峰副主任给读者进行解析。
过度保护让孩子缺失社会角色
问题:父母的过度保护,造成孩子过分的依赖感,只会读书,没有伙伴,社会 化不良,社会角色严重缺失等现象。
案例:孩子普遍活泼好玩,但王杰是个例外,他爱学习,但不会玩也没有玩 伴。父母很着急,找了一个同龄的孩子每周末到家里赔他玩,那个孩子叫他一块打 篮球,他不喜欢;一起打羽毛球,只打了几个回合,他不会,就放下拍子回家看 书,那个孩子再也不愿和他玩:“他什么都不会玩,一点意思都没有。”
父母特别溺爱王杰,从不放心他一个人到外面去。上高中时,他考上了本市一 所重点高中,需要住校,父母就把他转到离家只有几分钟路程的另一所高中,吃住 都在家里。他家离姥姥家有20多公里的路程,家长担心他一个人乘车去走丢了,也 从来不敢让他单独去,每次去都是父母陪着,而且他也从来没有和同学单独出去玩过。
心理解析:对于青少年没有同伴、叛逆,应加强针对他们的游戏疗法,创造条 件让孩子和同伴一起玩。有句话说孩子是在玩耍中长大的,就是这个道理。
心智的成长应该在青少年时期进行干预,这是最佳的时期,不然,一味的迁就 会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父母太过于呵护孩子,造成孩子缺乏对外界的安全感,没 有独立生活能力。父母一定要将孩子当成社会人来看待,尽可能地让孩子多接触、 体验和感知社会。
温馨提示:没有伙伴,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就弱。人都是社会人,孩子不是父 母的个人财产。孩子总要长大,要离开父母,要到社会的大风大浪中去锻炼成长, 父母应该把孩子当做风筝,该收则收,该放则放。
只抓学习让孩子过度焦虑
问题:有的父母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升学和前途,激烈的竞争从小就给孩子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而我们对孩子从小的教育恰恰缺少独立成长的培养,缺乏正确的支持、引导。
案例:佳禾是某重点高中的学生,父母从事教育工作,可能这个缘故,他们对佳禾的学习一向要求严格。佳禾也很争气,从小学起就一直特别爱学习,成绩优 秀,中考成绩640多分,高中成绩也是班里的佼佼者。就这样,爸爸妈妈还生怕他 的成绩掉队,每天晚上爸爸都要陪他学习到半夜12时,早上5时妈妈就会按时叫他起床。由于太过紧张,十几岁的佳禾,头发稀稀落落。某次因为测试成绩不理想,回到家他就用头不断地撞墙,晚上学习到凌晨3时,早晨5时还让妈妈叫他起床,这样的情况延续了3天,妈妈有点受不了,哭着说:“这可怎么办?都是高考害了我孩子。”
性格内向的佳禾,特别不善于和人交流,在学校经常和同学打架。一次拿着板凳和同学打架。还有一次他一个人和几个同学打架输了,回到家不敢让爸爸知道,悄悄问妈妈要300元钱,称要雇人打同学。佳禾的行为让家长和老师非常担心,老师多次要求家长把他领回去。爸爸对其采取权威管教的方式,他不吃这一套,妈妈好言相劝,对他犹如隔靴搔痒。高三时,佳禾只好转学,但很快又和班里一个男生 发生打架事件。
心理解析:由于父母从事教育工作并且家住学校,孩子不用跑校,所以让孩子没有距离感,生活的惟一中心就是学习,加之父母向孩子灌输的重点就是学习、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造成孩子缺失生活情趣、没有同伴,生活环境里只有父母、老师。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孩子是否真的快乐,父母不知道。还有父母陪孩子 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监管。由于父母的这种监管,使得孩子的学习完全丧失了目标性。至于学习的意义、目的到底是什么,父母从不告诉孩子。孩子也根本不知道为 什么要学习,只是一味地强化脑力劳动,体会不到丝毫的生活乐趣。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缺失心理健康的营养。
孩子的打架行为,同样是心理不健康的外在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发育 时期的孩子会产生很多的生理和心理问题,由于父母缺乏正确的行为引导,缺少交流,孩子的人格障碍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行为障碍,情感无法正常宣泄;还因为语言 表达能力差,不会与人交流,打架便成为他转嫁烦恼的主要方式,严重的会出现自 残、自伤行为。
父母对孩子权威式的管教并不适合青少年的成长。必须重视在孩子心智的成长 过程中家长的作用,父母如何切合实际地为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解面对问 题时别人该如何调节。父母让孩子转学,其实是换汤不换药,问题依旧存在。所以 家长不要找外界的原因,还是要在自身寻找根源,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 身心问题不能逃避,要极力进行关注和行为调节。
温馨提示:活着的目的是否就是为了学习,父母要给孩子讲清楚教育的意义是什么,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疏导,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告诉孩子,只要学习好,成绩出色就行。
要知道,学习好坏与幸福指数并不密切,健康成长则关系着人一生的幸福。
只抓学习让孩子过度焦虑
问题:有的父母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升学和前途,激烈的竞争从小就给孩子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而我们对孩子从小的教育恰恰缺少独立成长的培养,缺乏正确的支持、引导。
案例:佳禾是某重点高中的学生,父母从事教育工作,可能这个缘故,他们对佳禾的学习一向要求严格。佳禾也很争气,从小学起就一直特别爱学习,成绩优 秀,中考成绩640多分,高中成绩也是班里的佼佼者。就这样,爸爸妈妈还生怕他 的成绩掉队,每天晚上爸爸都要陪他学习到半夜12时,早上5时妈妈就会按时叫他起床。由于太过紧张,十几岁的佳禾,头发稀稀落落。某次因为测试成绩不理想,回到家他就用头不断地撞墙,晚上学习到凌晨3时,早晨5时还让妈妈叫他起床,这样的情况延续了3天,妈妈有点受不了,哭着说:“这可怎么办?都是高考害了我孩子。”
性格内向的佳禾,特别不善于和人交流,在学校经常和同学打架。一次拿着板凳和同学打架。还有一次他一个人和几个同学打架输了,回到家不敢让爸爸知道,悄悄问妈妈要300元钱,称要雇人打同学。佳禾的行为让家长和老师非常担心,老师多次要求家长把他领回去。爸爸对其采取权威管教的方式,他不吃这一套,妈妈好言相劝,对他犹如隔靴搔痒。高三时,佳禾只好转学,但很快又和班里一个男生 发生打架事件。
心理解析:由于父母从事教育工作并且家住学校,孩子不用跑校,所以让孩子没有距离感,生活的惟一中心就是学习,加之父母向孩子灌输的重点就是学习、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造成孩子缺失生活情趣、没有同伴,生活环境里只有父母、老师。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孩子是否真的快乐,父母不知道。还有父母陪孩子 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监管。由于父母的这种监管,使得孩子的学习完全丧失了目标性。至于学习的意义、目的到底是什么,父母从不告诉孩子。孩子也根本不知道为 什么要学习,只是一味地强化脑力劳动,体会不到丝毫的生活乐趣。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缺失心理健康的营养。
孩子的打架行为,同样是心理不健康的外在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发育 时期的孩子会产生很多的生理和心理问题,由于父母缺乏正确的行为引导,缺少交流,孩子的人格障碍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行为障碍,情感无法正常宣泄;还因为语言 表达能力差,不会与人交流,打架便成为他转嫁烦恼的主要方式,严重的会出现自 残、自伤行为。
父母对孩子权威式的管教并不适合青少年的成长。必须重视在孩子心智的成长 过程中家长的作用,父母如何切合实际地为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解面对问 题时别人该如何调节。父母让孩子转学,其实是换汤不换药,问题依旧存在。所以 家长不要找外界的原因,还是要在自身寻找根源,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 身心问题不能逃避,要极力进行关注和行为调节。
温馨提示:活着的目的是否就是为了学习,父母要给孩子讲清楚教育的意义是什么,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疏导,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告诉孩子,只要学习好,成绩出色就行。
要知道,学习好坏与幸福指数并不密切,健康成长则关系着人一生的幸福。
单亲家庭让孩子失去安全感
问题: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要。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会让 孩子对家庭失去安全感,也会让孩子认为被父母遗弃。
案例:小林两岁时父母离了婚,他随妈妈生活,但爸爸不给一分钱抚养费。小 林自幼聪明活泼,读小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成了妈妈惟一的希望和寄托。但上 初中后,他开始偶尔逃学去外地找爸爸,请假时给老师说谎,经常是学校找不见, 家里不见人。小林找到爸爸时,爸爸总是说:“我连自己都养不活,怎么养活你?” 每次小林都伤心而归。但他再也无心学习,经常逃学上网,以致发展到零花钱不够 偷外公的钱,家人无论怎样开导,对他都好像对牛弹琴。再后来小林发展到和社会 上的不良少年往来,偷偷摸摸,民警也经常找他,成了派出所的常客。从此,小林 彻底成了一个流浪少年,再也不去学校,伤透心的妈妈也不知道他在哪里,慢慢 地,她对小林开始失去信心,再也不愿意提他,不愿意找他,更别说管教他了。
心理解析:孩子每个阶段的需求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压力不断增加, 而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孩子找爸爸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孩子对爸爸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由于爸爸的言行让孩子产生被遗弃感,从而造成 孩子的自卑,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也会随之受到影响,成绩自然下 降。从而他会想到用逃避的方式解决眼前的问题,逃避现实和社会,到虚拟的网络 世界中得到一时的满足和快乐,但这样的满足要用钱来作支撑,所以只能用偷盗的 方式换来一时之快。
父母没有从孩子的这些行为背后看出任何心理问题的端倪,以至于孩子发展到 最后不去学校,并与社会不良人群往来。
温馨提示:要重视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需要随之不 断地学习、改变自己;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 父母应该意识到不仅要与孩子共同成长,还要让孩子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健康成长。
作业太多让孩子厌学逃学
问题:“小呀么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这首儿歌将以前孩子们上学的快乐 心情表露无遗,可是现在上学对一些孩子却成了一种负担,由于学校普遍存在作业 多、作业难的现象,导致一些孩子厌倦上学、害怕上学,进而想办法逃学。
案例:丁丁今年上初中二年级,每天晚上作业都特别多、还特别难,最少也要 写两个多小时,很晚才能休息。开学才3个月,她就时常在上学前闹病,可医生检 查又没病。一到上学时间,父母就紧张,不知又会出现什么新情况。父母心里很矛 盾:“老师布置的作业多,题又难,时常我们也琢磨不出来。学习不仅成了孩子的 负担,也成了我们做家长的心病,有时候觉得孩子真的太累,简直是受罪,但我们 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心理解析:对于有些孩子来说,不愿意上学、装病等,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父 母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孩子们在学校接受大班授课,相同的作业量, 可是为什么每个孩子的表现会有所不同呢?这就需要父母正确地引导,加强对孩子 学习动力的培养,告诉孩子要不怕苦、不怕累,多进行志向教育,给孩子讲爸爸妈 妈从前的故事,并及时地与老师沟通。另外要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要有正确 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比如可以运用名人效应、故事疗法等开导孩子。
温馨提示:父母在对孩子的培养过程中要戒骄戒躁,真心与孩子进行沟通,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并多吸取别人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针对孩子厌学表现,父母可以运用横向和纵向比较的方式进行指导:横向比较其他一些成绩出色的 同学,指出他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纵向肯定和赞扬他从前的成绩,告诉他现在只要 多一点耐心,多一些努力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正确认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指导和干预;其次,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对于困惑的问题,要客观地直面,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玉不琢不成器,这个琢应该是全方位的,有的家长只琢一个地方,有的不琢,还有的不知道怎么琢。父母的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对孩子人格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不让孩子成为父母教育的牺牲品,父母需要不断地学习,要真正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将孩子塑造成真正的社会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zaojiao/1001510.html
相关阅读:5岁孩子必学的7种生活技能
实行金钱奖励法注意三原则
造成孩子成绩差的8宗罪
为何美国父母不供孩子上大学
男女孩如何各有出色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