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闹……争取注意
孩子为什么要反抗?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冲突与争论是不可能的。理由很简单:教育有时候意味着把带给孩子乐趣的事情结束掉。看电视、吃零食、打水仗、在外面玩耍、喧闹─身为父母的你总是那个“破坏乐趣的人”,到了某个时候就会说:“够了。现在马上停止,不准继续。”这么做还真不讨人喜欢。完全可以理解孩子会抗 议、咒骂或者心情变得很差,而且还会尝试把他的坏情绪发泄在“乐趣破坏者”身上。教育也意味着:督促孩子去做绝对不会带来乐趣的事情─整理、刷牙、上床睡 觉、做功课。这些事很多小孩都不会自动去做。又可以想见,他们会抗议、咒骂、情绪恶劣并且把怒气发泄在要求他们做这些无聊的事的人身上。想象一下,孩子对每个要求的回答是“好的,妈妈”,然后立刻去做你要他做的事。你不觉得这样很奇怪吗?大部分的孩子天生就不是温驯的小绵羊。
他们更像整天在游戏式的打斗里互相较量的小狮子。
小孩子也想知道谁比较强。
他们想知道他们有多少权力与影响力,能在谁的身上以及用什么方式实现他们的意愿。他们比小狮子要麻烦一点的是:他们通常不会和同年龄的兄弟姐妹一块儿长大。很多孩子根本没有兄弟姐妹,他们需要父母作为练习反抗的对象。
这种乐于反抗的天性是人类与所有哺乳动物的共同点,行为生物学上的专业概念叫做“攻击性社会探索”:孩子会探索他们的影响力在他们的社会领域里能到达多远,能在谁的身上发挥什么效应。
譬如小宝宝会反复把汤匙从高脚椅往地上丢,而每当妈妈再把它捡起来时,他都很高兴,像这种不带恶意的游戏就属于此类。不过尝试做出攻击性的行为也属于此类:揍人、咬人、坐在地上耍赖尖叫。孩子试着做出这类行为是完全正常的。而家长的任务是,当孩子太过分而且妨碍到别人时,或者当孩子想要实现其意 愿时正好不是玩乐的时间,而是必须履行义务的时候,就必须给孩子设定界限。
从这些认知得出三点重要的结论:
*如果父母中只有一人老是扮演吃力不讨好的“乐趣破坏者”,会使家里的气氛不好。这个工作经常落在妈妈身上,爸爸负责的是比较愉快的休闲活动。比较明智的做法是,父母两人共同分担这两件事:有时陪伴孩子玩,但也要求他们履行义务。
*亲子之间的争论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当孩子无法实现他们的愿望时,他们必须抗争。但父母不必随之起舞,不必把孩子的每个挑衅、每句辱骂和每次违抗都牵扯到自己身上。你可以保持安静和冷静,因为你可以这样想:孩子不是针对个人,他只是正好又在测试他能违抗到什么程度。有谁比你更适合作为测试对象的 呢?
*不是所有孩子都着迷于反抗和较量。从出生后 的几个月起就有显著的差异。有的孩子就像小“斗士”,一有事不如这些小“斗士”的意,他们就会非常激动。一丁点儿小事(例如没有立刻吃到零食)就能引发激 烈的反应:他们会持续不断地嘶吼、坐在地上耍赖、以头撞地。斗士的意念越强,就越激烈、越坚决地尝试达到目的。对这类孩子的父母而言,养育是一项特殊的挑战。退让代表:“终于安静了!”但是也代表:给孩子充分的理由,继续这种异常的行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994222.html
相关阅读:游泳训练可提高宝宝的智商
过度保护阻碍宝宝交往力培养
培养注意力的五个方法
请给幼童尝试的机会
如何帮助宝宝学习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