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多管齐下帮助孩子戒除“网瘾”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行为习惯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与追星相比,染上“网瘾”的孩子可能要少一些,但问题却更为严重和棘手。作为当代青少年人群中的“流行病”,“网瘾”更让那些对电脑和互联网一无所知的家长们惊惶失措。眼看着孩子不顾家长的规劝,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为之神魂颠倒,为之疯狂,很多家长只能痛苦、愤怒地发泄情绪,却找不到有效的应对办法。

家长首先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迷恋上网?

一般来说,孩子到网吧多是玩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在网上玩游戏既新鲜又刺激,从来没玩过游戏的孩子第一次玩就会轻易过关,随着升级、过关、积分,电脑中还不时传出鼓励的话:“你真棒!”“你是好样的!”“你简直是个天才!”“希望你继续努力!”这些很能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比较单调枯燥,在网络游戏中却能轻而易举地取得好成绩,总有一种胜利者的愉悦。在网上打打杀杀,个人的征服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个人的所谓“价值”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玩游戏不仅能够宣泄压抑的情绪,还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对自己产生认同感,暂时找回自信。

网上聊天更是酣畅淋漓。戴上神秘的面纱,虚设一个网名,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年龄、相貌、性别,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来历。可以选择一个网友聊天,说些调情的话,说些过头的话,说些粗话、脏话,发些牢骚,发表些奇谈怪论。现实中不便说的话、不敢说的话,都可以在网上畅谈。

长期在网上聊天往往会产生网恋。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开始对异性感兴趣,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流,幻想所谓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和学校往往不允许他们与异性敞开心扉,宣泄自己的感情,而网络恰恰给少男少女提供了这样一种宽松的环境。坐在电脑前,敲击着键盘,两个互不相识的人相隔千里互诉衷情。这份距离带来的美,这种新鲜、刺激与感动,非常吸引他们。由于不用直面相对,一个懦弱的人可以展示自己的勇敢和力量,一向含蓄的人可以大胆热烈地表达爱情。他们还可以和虚拟的异性结婚、生子,在一块儿过日子。这种美妙的感觉让他们明知没有结果,也乐此不疲。

另外,色情文字图片、色情网站也是让一些孩子产生“网瘾”的重要原因,据调查,相当一部分迷恋上网的孩子都光顾过色情网站。

总之,互联网正以它的特殊吸引力,制造着越来越多的网络痴迷者,也无情地侵蚀着无数孩子的意志、灵魂和未来。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戒除“网瘾”,走出网络的虚拟世界呢?从我自己引导孩子走出网络世界,以及后来拯救众多“网瘾少年”的经验来看,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家长要学会上网。如果家长对网络一点不懂,对电脑一窍不通,孩子在网上干什么,家长一无所知,又怎么能和孩子有共同语言,怎么能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有效的指导呢?面对奔涌而来的互联网时代,家长必须与时俱进。互联网是新技术,但它并非什么高难度技术,掌握它并不难,而且它还能为学习、生活、工作、娱乐提供很好的服务。只要家长沉下心来学习,短时间内是可以大见成效的。如果家长能够和孩子共同使用网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样亲子交流肯定就容易多了,孩子往往不会误入歧途。

二、尽早帮助孩子制定人生规划和人生目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家长要抓住有利时机,帮助孩子确立人生目标,制定人生规划。没有人生目标和人生规划,或是人生方向不明确的孩子,往往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最容易迷失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而有了人生规划和人生目标,他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就不会因无聊和空虚而到虚拟世界里去逃避现实,寻求精神寄托。

三、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提高抗挫折能力。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痴迷网络的孩子都是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困难和挫折后无力克服、不能面对而到网上去逃避的,在虚幻世界里取得的“成绩”能暂时满足他们的虚荣心。然而长此以往,他们就会越来越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越来越厌倦现实生活。因为画饼永远不能充饥,现实生活是实实在在的,需要付出泪水和汗水。

为了增强孩子面对现实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意志,要教育孩子,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人来到世界上就是克服困难来了,就是解决矛盾来了,就是接受挑战来了,人就是在不断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事实证明,抗挫折能力强的孩子是不会轻易被网络俘虏的。

四、培养孩子高尚的情趣和爱好。首先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和孩子一起读书,一是给孩子做榜样,二是烘托家庭的学习气氛。要引导孩子多读励志、名人传记以及道德修养方面的书。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孩子从书中获取了大量的营养,那些健康向上的东西就会逐渐占领孩子的思想阵地。

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同时,也可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比如音乐、美术、体育等。孩子有了这些高尚的情趣和爱好,他的心灵就非常充实,抗拒不良文化侵蚀的能力就比较强。这类孩子即使上网,一般也能把握好自己,不会沉溺于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

五、铲除进网吧的土壤。为此,家长要注意:

1. 多往学校跑,多和老师沟通交流,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切实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把孩子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消灭在萌芽状态。

2. 经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最容易受到其他诱惑的时候。如果孩子未能突破学习上的“关”,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进网吧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3. 多关注孩子的课余生活。初中生的课余时间是比较充裕的,课余时间、节假日孩子究竟在干什么,家长要心中有数,绝对不能失去控制,给孩子留下进网吧的时间和空间。

4. 密切观察孩子有哪些伙伴。尽量避免孩子和迷恋网吧或不思进取的伙伴交往,引导孩子和那些有理想、有追求、学习进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交往。

5. 如果孩子所在学校纪律松弛,学校附近网吧林立,学生上网的人数多,最好给孩子转一所学校。要知道,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上网的传染性是很强的。

6. 密切关注孩子零花钱的走向。如果孩子要零花钱比较频繁或者数量在增加,就要引起家长注意了。随便给孩子零花钱,等于给孩子进网吧开了绿灯。

只要家长能做到以上几点,孩子一般就不会进网吧,也就不会受到不良文化的毒害和侵蚀。

必要时家长应选择陪读

当孩子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甚至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比如经常性地逃学去网吧、与不良孩子混在一起等,这时候靠零星的“小敲小打”就很难起作用了。特别是孩子在外地上学住校,家长靠遥控显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我认为,此时家长就有必要走出陪读这步棋了,因为只有陪读才能给孩子最全面、最有力的监督和帮助!

陪读行为一直不大被社会认可,我曾经对此也很不理解,觉得家长放弃自己的事业陪伴孩子,这样的牺牲未免太大了!但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成才是孩子一辈子的大事,家长如果能用几年时间换取孩子的成才,这是多么合算的事,根本就谈不上牺牲!

我的儿子贾毅上高一时,不仅迷恋上网,而且和一些不良孩子接触较多,学习成绩也在逐渐下降,应该说,这时孩子身上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我勤跑学校虽然能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但并不能让孩子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如果我们继续听任孩子照当时的情况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怎么办?经过反复权衡,我决定选择陪读。

为此,2002年,我快刀斩乱麻,处理掉我的小厂子,把自己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到儿子的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做起了专职陪读父亲。从此,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同时潜心研究家庭教育。

作出陪读决定后,因为害怕引起儿子误解,导致儿子产生逆反心理,我和儿子进行了一次长谈。我告诉他:今生成为父子是千年善缘,我们俩都应当珍惜这种缘分。我们父子在一块儿的时间非常有限,你将来上大学、读研、就业还不知在什么地方,父子各奔东西,相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趁你还在本地读书,爸爸想多和你厮守一段时间。爸爸到洛阳来,一是为你做饭,二是从此可以摆脱繁杂事务的烦扰,利用这个机会集中精力学点东西。

儿子听后,非常乐意我给他陪读。

实践证明,陪读这条路是走对了,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和孩子朝夕相处,培养和增进了父子感情。

二、不用再三天两头从洛宁往洛阳跑。

三、孩子能吃到可口的饭菜,满足了青春期身体发育所需的营养。

四、住处和学校一墙之隔,和老师交流起来非常方便。

五、能及时和孩子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各种动态,有利于制定更为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案。

六、减少了孩子课余时间和其他有不良行为的孩子接触的机会。

七、我除给孩子做饭外,把整块时间都投入到了学习上。家里有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无形中对孩子起到了良好的熏陶作用。

两年陪读生活使我受益匪浅。和儿子朝夕相处既加深了感情,又增进了友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沟通无限,父子成了朋友。

在这种气氛下,儿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不仅脱离了网吧,疏远了不良孩子,而且情商和智商都有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也在稳步上升,由原来的年级400多名提高到100名左右。

陪读期间,我学到的知识、悟出的道理比以前几十年学到的还要多。有形的知识、无形的知识,有形的收获、无形的收获,都对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我的社交圈子里,不乏有思想、有追求的成功者。后来有人对我说:“老贾,你的事业再成功,我们也并不真正佩服你,因为我们见过的事业成功者比比皆是。但像你这样有胆识、有远见,在孩子身上投入这么多的精力,硬件、软件都创造得这么好,甚至为了孩子暂时放弃自己的事业,这样的家长是不多见的。你能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才,我们是非常佩服你的。”这是令那些只顾自己享乐、对孩子没有尽到责任的所谓“事业成功者”望尘莫及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718973.html

相关阅读:让孩子学会调整自我适应社会
妈妈,别以为我听不懂你的话
刚出生的幼儿的聪明表现
孩子说:妈妈,请别来打扰我!
孩子成长始于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