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是孩子最美好的时光。但望子成龙的父母,往往会破坏这个氛围。也许很多心急的父母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时常看别人家的孩子学这学那,于是回家以后也很认真地在自家孩子身上“操练”起来,但孩子的进步总与父母的期望有所差距,这段差距有时甚至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IQ、EQ产生质疑……
虽然诸多教育专家均提出早期教育关键期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的能力评量,但笔者还是要提醒各位“照书养”的父母们,在吸收科学、客观的教育养分之余,更要根据孩子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所以当孩子身上发生问题时,父母都应先检讨自身原因和环境条件的不足,与孩子一起获得成长和提升的机会。
其次,请你将目光放得远一些,让孩子快乐成长,按需要学习,而不要在年幼孩子的发展关键期,犯了超龄教育的谬误,否则,孩子的成长磅秤很可能就会“超重”“超压”了。
超载:运动、健康先过磅
当孩子0—1岁时,父母往往比较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以及肢体运动智能的发展。以下是父母可能会犯的过度表现。
表现一:一味地要求孩子长胖。生个“胖小子”是很多父母的愿望,尤其老人家更喜欢看到白白胖胖的孩子,所以很多父母会担心孩子营养不良,认为健康的小婴儿就必须拥有像藕段一样的小手臂,但是这样的传统观念,也会导致“填鸭式”的错误喂养。
正确观念是:只要坚持适当喂养,并且孩子的成长速度正常,“身材”苗条些反而会使孩子的动作发展迅速,过胖儿则往往行动迟缓。
表现二:对孩子的生理反应过于紧张。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不会说话,因此只要稍有“反常”,父母就会大惊小怪。一位儿科医师举例说,曾有家长打电话向她紧急求援,说家里六个月大的孩子一天大便6次;后来经过进一步了解才知道,原来家长见孩子爱吃桃子,便在一天中喂孩子吃了4颗桃子,可见,这样的排便异常完全是由于家长的错误喂养所引起。
正确观念是:虽然小婴儿不会用语言表达身体的不适,但他的排便、脸色和哭声等表现,都可以帮助家长观察掌握身体状况,因此,新手妈妈们可以多多吸收现代的养育知识,以避免紧张与忙乱。 网上有许多非常好的线上交流平台,妈妈们可以在网上向专家们咨询各类教养问题。
表现三:过早关注孩子的动作发展。孩子的发展自有其规律,但也有个别差异,有的孩子起步早,有的孩子走路晚,这其中的早晚差异也受限于孩子的生理发展。如果家长过分要求孩子像动作发展较快的孩子那样“七坐八爬”,便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骨骼发育不良。
正确观念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趴和爬,因为出生的季节不同,在学习爬行时会由于衣服穿得过多而受到阻碍。孩子并非父母满足虚荣心的一个工具,而无意义的比较只会让父母失去正确的教养方向。
超载:对语言智能要求过高
当孩子一岁半时,孩子的语言发展速度便成为父母所关注的焦点,爸爸妈妈们经常将孩子的听、说能力,当作孩子“聪明”与否的依据;也因此,担心自己的孩子“不会说话”,便成为年幼孩子父母的典型过度表现。
在笔者所接触的孩子当中,一岁半孩子的家长最常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孩子怎么还不开口,是不是语言发展迟缓?”事实上,语言发展迟缓必须有一定的评量标准,而且孩子不肯开口,可能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例如遗传因素、语言环境创设条件等等,不见得是语言发展迟缓。
正确观念是:孩子可以接受第二种语言,但必须是在孩子已能听懂母语的前提下;否则,过于嘈杂的语言环境会使孩子的语言逻辑混乱,令他失去模仿的兴趣。孩子的语言智能提升,受制于成人的语言能力水准,倘若成人说话时语速较慢、发音清晰、咬字标准,孩子的语言发展就会较为顺利。
超载:认知、人际压力超载
当孩子2—3岁时,父母的要求会相对提高,其关注点则往往体现在孩子的学习与人际交往方面。在这个阶段,父母可能会有的过度表现。
表现一:急切地将孩子送入幼稚园。2—3岁的孩子正处于“分离焦虑期”,所以适时地为孩子做入园的充分准备,有其必要性;即使在将孩子送进幼稚园后,仍要随时观察,以便随机进行教育。在笔者小女身上就曾发生过这样的案例:因为几位好友的孩子们,都在2岁时就被送入了托儿所,所以笔者也赶着让2岁的孩子入园,可是入园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她每天上幼稚园前仍要哭闹一阵,而且每隔一周就要发一次支气管炎回家休养;最后迫不得已,干脆就退了学,结果孩子在家健康、快乐地成长了一年,没有上过一次医院。一年后,她看到社区里的小朋友个个都去了幼稚园,就主动要求上幼稚园,入园后状况一直良好。可见,拔苗助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弊无益。
正确观念是:在入园准备中,孩子的心理建设同样重要;但心理建设并不是人云亦云的教育,而是个性化教育,爸爸妈妈们应在家庭教育中注入此项要素。3岁的孩子已具有社会需求,人际智能的提升速度也相当快速,因此,一些托幼机构只招收3—6岁的孩子是有其道理的。
表现二:为孩子增加各类学习负担。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孩子的学习与智力提升,往往单指认字、计算、画画等方面,但这其实是对孩子兴趣培养和掌握学习方法的一大杀手,也不符合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家长只有在培养孩子兴趣的基础上,用游戏的手段提升孩子的多元智能,才是最好的教育。
正确观念是:如果你一直认为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便应先从学习时间的长短开始调整,4岁左右的孩子最适宜10分钟一堂课的学习。学龄前孩子的唯一学习手段,就是游戏。
学前教育是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累积,它并非单指对孩子某方面技能的训练或单纯的认知辅导,所以父母自身的优良品格,也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换言之,聪明爸妈们虽不用着急,却也不能倦怠,必须把握好手里的那杆称,在真挚、温馨的亲子时间里,发挥出最佳的教育潜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697603.html
相关阅读:培养宝宝艺术气息的6个好方法
如何帮助孩子发展艺术欣赏的能力
幼儿怎样学英语更有效?
儿歌是儿童训练语言的需要
给孩子报兴趣班要避免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