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高招培养孩子好习惯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行为习惯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分解式:

  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

  训练中给孩子提要求要明确,要孩子养成卫生习惯就要教孩子如何刷牙、洗脸、洗脚、叠被、扫地等等。要把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结合起来,只要求不指导等于空要求,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更要具体指导。有些操作过程较复杂的行为要求,可采用分解操作的指导方法。如学手洗手绢、袜子等,操作时把它分解成五个步骤:一浸、二抹、三搓、四漂洗、五晾晒。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掌握其要领,且印象深刻。

  家长的指导还可以扩展到更广的方面,现在国外的“生活科”课程,就是教孩子日常生活的知识,这些都可以通过分解式进行。

  激趣式:

  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

  在训练中我强调“苦练”,提倡不怕苦,不怕烦。但只有家长的严格没有孩子的积极性往往产生“逆反情绪”,孩子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习惯训练,逃避习惯培养。

  所以,训练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要根据孩子的天性和个性来培养习惯,把“苦练”与“趣练”结合起来。

  训练中要增加一定的游戏性,让训练形式多样化,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家长可以选用小品表演的形式;还可以结合故事、童话、儿歌、音乐等形式进行,让孩子在愉快、生动有趣的氛围中接受行为训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检查式:

  检查督促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只要求不检查,就等于没要求。检查是中心环节,必须经常坚持。例如,要让孩子养成每天早晨自己叠被的生活习惯,家长就要每天检查孩子的被子叠了没有,叠得整齐不整齐,发现不合格及时纠正,这样训练才能对孩子形成良好习惯起到督促作用。但是,检查终究是外力,养成良好习惯必须靠内因,为此,家长要把检查督促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要重视孩子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孩子进步的力量源泉,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才会产生美化自我行为的强大动力。

  制约式:

  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

  要养成良好习惯,既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孩子自觉性不高,良好习惯的养成完全靠自觉是不行的,必要的纪律制约很重要。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庭必须制订家规,以此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同时,还要把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结合起来,提倡孩子自我要求,自我教育。鼓励孩子把易犯的错误写成小条贴在铅笔盒中时刻提醒自己,让孩子在家中有针对性地贴上名言、警句,以自我提醒。

  在教育中,家长要大力表彰用意志力自我克制、自我要求的孩子,充分挖掘孩子内部的原动力。

  疏导式:

  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

  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教育孩子绝非一日之功,矫正不良习惯更不是三下五除二的事,必须反复强化。但是,单纯强化训练时间长了,孩子就烦了。因此,强化训练要与积极疏导相结合,特别是对已经养成不良习惯的孩子,要抓住积极因素,耐心疏导,使其走上正轨。

  疏导时要找好突破口,孩子千差万别,在教育的方法上也要因人而异,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有的孩子不爱洗手,不讲究卫生,家长怎么说也没有用。家长发现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看科幻故事,就利用这个特点疏导,给孩子讲一些和卫生知识有关的科幻故事,让孩子在满足需要的同时渐渐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父母要寻找突破口,就要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特长、热点是什么,兴奋点在哪里,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

  渐进式:

  严格要求与循序渐进相结合

  训练孩子要严格要求,但是不能急躁,不要强求一步到位,欲速则不达,最好的办法是把严格要求与循序渐进结合起来。

  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逐步加大难度。孩子不爱发言,第一阶段训练:爸爸当老师,孩子和妈妈是“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孩子主动举手发言一次,可以奖励一分,累计20分可以换得一个大奖。第二阶段:妈妈当“老师”,把孩子的学校同桌叫到家里来,与孩子一起模拟上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第三阶段:把“老师”换成爸爸的同事。3个阶段训练完毕,孩子的积分换了一个大奖,上课也敢于发言了。循序渐进的特点是培养目标行为不变(敢于发言的习惯),但是训练难度逐步加大。孩子的目标行为受到考验和挑战,最后才敢于在课上发言。

  体验式:

  实践锻炼与美好体验相结合

  马卡连柯曾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条“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沟填满。实践之后才有体验和感悟,才能“养”中育情,以情促“成”。

  家长要想尽办法让孩子在行为的同时有正确的体验,如孩子帮妈妈洗碗,在洗碗的过程中,如果家长不引导,孩子可能只体验到满手的油腻,很不舒服,以后或许不愿再洗碗了。但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这一行为进行即时表扬:“哎呀,不怕脏、不怕累,真棒!”孩子就会从妈妈高兴的情感流露中体验到一种快乐和满足,如果这种快乐与满足超过了洗碗这一行为中的痛苦,孩子今后还会持续地做出帮妈妈洗碗的行为,并可能进而发展成为勤劳的好习惯。

  切断式:

  意志努力与切断联系相结合

  习惯训练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但是完全靠意志控制也不行,因为孩子的意志力有限,必须把意志努力与切断联系结合起来。

  许多习惯都是由一系列的行为组成。坏习惯之前,往往有个先导的事件或行为,这个先导行为可能并不是坏事,但它对形成后面的坏习惯有直接影响。要克服不良习惯,就要切断它和先导行为间的联系。例如,有的孩子在家里一吃完晚饭就开始看电视,一看电视就舍不得走,等到开始做作业时时间已晚,于是,作业做得马虎潦草。要矫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就要切断这一系列动作间的联系。家长既不开电视,也不允许孩子开电视,这样就可以避免接下来的行为出现。

  切断联系还包括切断与刺激物的联系,不良行为存在是因为周围有它的强化物,没有了客观环境的刺激,不良行为就难以发生。例如为了改变吃零食的习惯,就要避免零食这一强化物出现,采取一些措施不让孩子带零花钱,不准买零食。时间长了不吃零食的习惯才能养成。

  切断联系还包括切断与有不良习惯人的联系。有些坏习惯有时是受到孩子的同学、朋友的不良习惯的影响,那么家长应该想方设法切断自己孩子与他们的联系,这对矫正孩子不良习惯是有利的。

  协议式:

  自我控制与履行协议相结合

  习惯培养需要孩子的自我控制,但是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这就需要一定的约束,因此家长必须把自我控制与履行协议结合起来。与孩子制定一个亲子协议。有了协议,就有一定的约束力,就有奋斗的目标。

  亲子协议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确定目标,规定监督方法,确定行为有效期,确定奖励和处罚的规定,契约双方签字。制定亲子协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家长以身作则,自己要认真执行协议,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

  ◎协议的内容要简单、具体,便于执行也便于检查。

  ◎协议的标准不要太高,应该让孩子努力就能达到。即“伸手摸不到,跳一跳能摘到”。

  ◎制定了协议就要执行,中心环节就是检查,家长和孩子要互相监督、互相检查。

  ◎要有奖惩。

  积分式:

  平时表扬与积分奖励相结合

  每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家长若能及时给予表扬,孩子就会大大增强发生这种行为的几率。但是,如果孩子的每一次、每一个好行为都得到表扬的话,孩子往往就疲沓了,频繁的表扬对孩子的震动就不大。我们可采用积分制来解决这个问题。孩子每一次好行为都可以得到一个分数,积累到一定数目就可以换取某种奖励,积分法可以起到长效的作用,对培养习惯是十分有利的。

  训练的方法有很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达到理想效果。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618859.html

相关阅读:让孩子学会调整自我适应社会
孩子说:妈妈,请别来打扰我!
刚出生的幼儿的聪明表现
孩子成长始于模仿
妈妈,别以为我听不懂你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