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嘴一瘪,脸一拉——宝宝要发脾气了?!他们可不管这是在家还是在公共场合,不高兴就一定要表现出来!一个发着脾气又哭又闹的宝宝有时候真的会让妈妈和周围人“抓狂”,如何安抚孩子突如其来的哭闹呢?看看我们的“发脾气全攻略”吧,爸爸妈妈们一定会大有收获。
场景1:购物中心“摊牌”
发生地点:购物中心,玩具店,超市等。
直接起因:劳累,行动受限制,有明确的物质愿望没能得到满足。
年龄层次:从18个月到6岁,尤以2~3岁的幼儿居多。
典型征兆:坐在购物车中焦躁地不停扭动,要求玩具或者甜食等。
个案描述:
金薇饱受此类孩子暂时性发脾气之苦。她告诉我们,最近在一家商场购物时,她2岁的女儿坐在购物车里突然开始不停地扭动。“当我试图阻止她爬出来时,她就开始大声哭闹。此时旁边的一位妇女非常气愤地对我说:‘你怎么这样带孩子!?’” 金薇试图向这位陌生人解释,她这样做是为帮助孩子克服暂时性发脾气,然而这位妇女显然不能理解这样让孩子哭泣,并且不让她爬出来的“虐待”行为能有什么用。“我真想痛哭一场,觉得自己实在不是个称职的母亲”,金薇说。
预防和处理方法:
分散注意力:幼儿对于大人做鬼脸以及幼儿园老师教的童谣有很好的反应能力,可以试着用这些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也可以拿出一根香蕉或者苹果什么的。
远离“旁人压力”:每次购物时留意商场提供的特别服务处,这样在突发事件临头时,你就可以从容地把购物车推到服务处寄存,然后到人少的地方去处理你的问题了。
忽略旁观者:把精力集中在你的孩子身上。毕竟让你的孩子能从中了解并记住什么要比旁人说些什么更重要。
检讨自己的情绪:如果你在超市里“塞车”或者排队结账时不停咒骂、着急上火的话,想想坐在车里的小家伙会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随时提醒自己孩子在不停地变化:或许上个月时你的宝宝还非常乐意坐在购物车里,但这个月时,如果你依然让他老实坐下,他就会“大发雷霆”。独立性会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而慢慢增强,即使是对于只有3岁大的小家伙也是如此。比较好的预防办法是在他愿意拉着你的手或者扶着购物车的情况下,允许他自己下地走。
场景2:疼痛的哭闹
发生地点:医务所,医院等。
直接起因:让人不安的治疗经验,吓人的医疗器械和空气中的味道,狭窄的治疗室。
年龄层次:18个月~6岁
典型征兆:不停踢腿,手来回抓划;号啕大哭或者尖叫。
个案描述:
事情的起因是:当3岁的小女孩蓓蓓不得不去医院时,她的妈妈爸爸正在上班,所以只好由祖母带她到医院。这时一个护士过来说治疗室比较小,要求祖母暂时先出去,而蓓蓓此时明显有些紧张了。过了一会儿,医生出来,他告诉祖母这个小家伙实在太紧张了,无法作任何检查,于是孩子的祖母被重新请回来,蓓蓓看到祖母后很快就乖乖坐好了,并且表现得非常合作。
预防和处理方法:
让孩子知道“该知道的”就够了:如果坦白地告诉孩子他会被带去看医生,并且很可能会挨上一针,会让孩子更加紧张。
带上一个娃娃或者小熊:在医生检查前,请求医生首先在娃娃身上做出示范,从检查耳朵一直到示范注射。
轻松愉快地交谈:用轻快的语调告诉孩子一些医学的小常识,但要注意避开那些可能引起紧张的部分,比如手术、注射等等。你们也可以干脆聊点别的什么。
场景3:游戏中的突发事件
发生地点:游戏场所,运动场等。
直接起因:与特定的伙伴分享玩具;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竞技类游戏。
年龄层次:3~6岁,当小孩子变得越来越喜欢扎堆儿之后。
典型征兆:对游戏的兴趣开始显着下降;从小伙伴身边抢夺玩具,扔掉玩具,摔打玩具,推搡伙伴等。
个案描述:
贾明曾经看到她3岁大的儿子因为在一次“丢包”的游戏中输给比他大的孩子而大发脾气,不停地哭闹。“当时我确实感到非常惊讶,但仔细想来这的确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典型表现:他们希望赢得比赛,成为最棒的,希望事情能按照他们自己的愿望发展,也就是希望拥有支配性。”
预防和处理方法:
评估娱乐场地:要仔细观察娱乐场地提供的活动内容、场地大小以及游戏的频率(节奏)是否与你的孩子所喜爱的一致。
预防打斗:如果你的孩子很在意某些玩具,比如当有其他小朋友要求分享这些玩具,你的小孩会表现得非常不高兴,甚至大发雷霆时,应在下次出来玩儿时避免带出此类玩具。另一方面,你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小孩与别人分享玩具。这其实不难做到,你只需在发现他与别人分享玩具后,对他的态度额外好些就可以了。
制定有益的规则:推荐一种有趣的游戏规则,非常有利于消除孩子不愿与人分享的习惯——“与孩子约定轮流拿玩具,每次大家一起数到20,玩具就换个人来拿。”
当“局势升温”时,做个主动的人:有时父母在处理孩子们的冲突时会显得手足无措,尤其是当对方的父母也出现在面前时。此时总要有一个首先站出来解决问题的人,如果你希望对方发言的话,或许大人和孩子们都要等上很长时间才能让局势重新“受控”。
及时叫暂停:当一些小口角发生时,你可以及时叫“暂停”,吃块点心或是喝点水什么的,然后再让孩子们继续玩儿。通常这样做之后,会让本来可能“失控”的情绪平复下来。
场景4:痛苦的“离别”
发生地点:幼儿园(非全托),小阿姨或者长辈身边。
直接起因:与父母分开前的焦躁情绪。
年龄层次:18个月~5岁,尤其多见于婴幼儿生长的关键阶段。
典型征兆:在你出门前,孩子抱住你,大声尖叫、哭泣。
个案描述:
我家小阿姨总在下午过来陪小伟,小伟看上去也很喜欢她。可是一天下午,小伟突然明确地说“要和妈妈一起玩”。我告诉他我要上班,就匆忙出门了。结果,这导致了一场小型“风暴”。我回来时,家里已经乱成一团糟,小伟哭得眼睛肿了,嗓子也哑了。
预防和处理方法:
给孩子准备一些有你的特征的东西:一个有你的气味的枕套,或者有你相片的小相框,让他可以随身携带。
出声表扬昨晚照顾过孩子的小阿姨:尽早让他明白替代妈妈的人也是很好的人,有助于减少孩子离开妈妈时的焦虑。
让参与照顾孩子的人更多地介入生活细节:比如,孩子喜欢吃自己妈妈同样做法的早餐,这让他们感觉是在自己家中。
说完再见后,立刻离开:你的犹豫、不忍心会增添孩子的焦躁情绪。
场景5:“睡觉时间到了”综合症
发生地点:卧室。
直接起因:疲乏(闹觉),被打断,却又不愿错过新鲜的事情。
年龄层次:14个月~5岁,因为过于疲乏而出现此类症状。
典型征兆:焦躁不安,打呵欠,不厌其烦地揉眼睛,并不愿躺下。
个案描述:
我们深夜2:00才到家,但18个月大的莉莉看上去还是挺精神的。可是当我匆忙带她去睡觉时,莉莉却大声哭闹起来。我不停地哄她,大概有45分钟吧,还是不见起色。最终,我放弃了,把她按到床上和我躺在一起,然后,不顾她大声叫嚷,对她说:“妈妈已经很累了,晚安。”但这句话引起了更加强烈地反抗。
预防和处理方法:
制定睡觉时间表:这需要长期坚持。另外,别指望孩子会在你接电话时自觉入睡,所以,还是让自动应答机处理来电吧。
提前声明会很有效:比如“看完这个动画片,然后我们就去洗澡”或者“让我们最后看3个小故事然后就关灯”等等。
制定“优质睡眠”奖励计划(适合3岁以上的幼儿):规定当你的孩子按时睡觉若干次后,就奖励带他去公园玩。
强制方式:这是最后的办法。把他放到床上,然后关灯关门,任其哭闹,在这段时间里孩子很可能会因为疲乏而入睡。如果5分钟后还没有入睡,则应走到床边小声安慰,然后再离开,这次坚持10分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609509.html
相关阅读:培养注意力的五个方法
如何帮助宝宝学习走路
过度保护阻碍宝宝交往力培养
请给幼童尝试的机会
游泳训练可提高宝宝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