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宝宝为何总是抱着"娃娃"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行为教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总是抱着大枕头的琳琳
  不管去哪里,琳琳总是抱着一个大枕头。这个枕头几乎与她同高,上齐额头,下顶脚背。要是没抱好,不是碍着视线,就是不小心把自己绊倒。磕了头,摔了跤,也是常有的事。为了让她放下这个大枕头,妈妈软硬兼施,想尽了办法,不过终究拗不过小家伙。
  安慰物的意义
  其实,这个大枕头对琳琳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我们称之为“安慰物”。很多两三岁的孩子都会有个特别喜爱的物件,通常是毛绒或布艺玩具、小毛毯、小手绢、小背包等。有的孩子甚至会跟这个安慰物煞有介事地聊天,仿佛那是他的一个亲密伙伴。孩子的安慰物一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柔软、温暖。这种柔软、温暖的物品能带给孩子安全感,给他心理上的支持与安慰。因此,安慰物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的过渡物,它甚至可以部分地替代妈妈的“功能”。当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若有个安慰物在手,孩子的内心会安定许多。尤其进入陌生环境,与陌生人相处时,这个安慰物对孩子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内在的安全感建立得越来越好,内心越来越强大,他们会逐渐摆脱对安慰物的依赖,勇敢地走向外面的世界。孩子依赖安慰物只是个阶段性的问题,一般不用管,耐心地等待他自行解决就好了。
  大多数孩子对安慰物的依赖程度不会太高,玩得高兴了,或者有他最亲近的人陪在身边时,他们常常会忘了他的安慰物。也有个别的孩子对安慰物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延续的时间比较长,甚至到五六岁都舍不得放弃。这与家庭人文环境好坏,以及家庭成员对待孩子安慰物的态度有关。通常,成长在家庭关系良好、夫妻恩爱,爸爸妈妈给予孩子足够关注与爱的家庭,孩子对安慰物的依赖程度更低,有的孩子甚至根本不需要安慰物。相反,处在家庭关系混乱、冲突频繁,孩子被关注度比较低的家庭,因为无法从爸爸妈妈身上获得足够的正面能量,孩子安全感建立不好,他对安慰物的依赖程度会更高。如果我们无法接受孩子的安慰物,总想急速地逼迫孩子摆脱安慰物,也会导致孩子内心更加恐慌,强化孩子对安慰物的依赖程度。
  当然,即便家庭关系很好,孩子也可能自发地寻找一个安慰物,在离开爸爸妈妈的时候,通过这个安慰物替代爸爸妈妈,给他心理支持。这是他走向独立的一种尝试。既然孩子有这样的特点,我们可以当孩子进入某些特定环境时,主动为他寻觅一个安慰物。比如,在孩子即将上幼儿园的时候,如果幼儿园允许,可以考虑给孩子带一个安慰物,借助这个安慰物帮助他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当然,每个幼儿园的要求不一样,有些幼儿园不允许孩子带这些东西,我们可以用别的东西替代。比如给他画一幅画,写一句话,揣进他的小兜里,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有个小女孩刚来林怡育儿会所的时候,分离焦虑严重。虽然我建议家长给她带安慰物,但他们没有重视,也就不曾付诸实施。我灵机一动,将她的毛线帽递给她:“想妈妈的时候,就抱抱你的小帽子吧!”她立刻接过小帽子,抱在怀里。我问她:“有小帽子代替妈妈陪你,现在好点儿了吗?”小女孩点点头。从那以后,她每天都会抱着她的小帽子。玩得开心的时候,她会随手把帽子扔在哪个角落。情绪一来,她就会到处寻找她的小帽子。随着她逐渐适应会所的生活,她对帽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忽然有一天,她突然不需要她的小帽子了。
  如果我们坦然地面对孩子这种阶段性的需求,无论我们,还是孩子,都会更加轻松愉快。

  家长该怎样对待孩子的这个习惯?
  当然,个别孩子对安慰物会有一些特定的需求,也会让爸爸妈妈们非常困扰。比如,有的孩子的安慰物又破又旧又脏,但是如果你悄悄拿去洗干净了,因为闻不到那熟悉的味道,他也会反应激烈,让爸爸妈妈们手足无措。甚至你去买一个一模一样的安慰物交到他手里,也骗不过鬼精灵般的小家伙。  
  对待这种类型的孩子,爸爸妈妈们就需要权衡一下了。他的安慰物虽然脏了,但是也不至于对孩子的健康构成太大的危害,那就两害相权取其轻,随他去吧。当然,如果爸爸妈妈实在不放心,可以买个紫外灯,趁孩子入睡的时候,照射一下他的安慰物,消消毒。如此就放心多了。
  如果是小毛毯之类的,我们也可以玩点小伎俩,每天偷偷地给他剪掉一点点,并暗示他:“宝宝越长越大,小毯子怎么越长越小了?好奇怪呀!”如此一来,他会因为自己长大而自豪,对小毯子的关注自然就降低了。某一天,小毯子越来越小,终于“小”到看不见,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孩子接受起来自然容易些。当然,比这些小伎俩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给他足够的支持。只有这样,孩子的安全感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来,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安慰物去旅行也是个不错的办法。根据孩子“泛灵性”的特点,安慰物也可以有“爸爸妈妈”,它的“爸爸妈妈”当然也会带他出去旅行啦。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良辰吉日”,趁孩子情绪不错的时候,悄悄地告诉他:“昨天晚上你睡着后,你猜猜你的小毯子跟我说什么了?它说呀,它的爸爸妈妈要带着它出去旅行呢!所以,从明天开始,它不能陪你了。要等它旅行回来,才能继续陪你呢!它还说要给你带礼物回来哦!你猜猜它会给你带什么礼物呢?我可猜不出。我觉得,我们也应该送它一个礼物,让它带着去旅行!你想送它什么呢?”跟孩子一起准备礼物,“送给”小毛毯,郑重地跟小毛毯告个别,然后让它“旅行”个十天半月的,孩子自然也就忘了这事。
  倘若在小毛毯“旅行”期间,孩子提起他的安慰物,我们不妨顺势说:“你想你的小毛毯了啊?那我们给小毛毯打个电话,问问它什么时候回来吧。”这个电话可以我们自己来打,也可以孩子来打。当然,最终控制权一定是在我们手上。孩子可能会想象它马上就回。我们不需要否定他,顺着他继续往下说就是了。“小毛毯肯定也想你了。估计它这会儿已经上了飞机,飞到了……然后,他还需要乘坐大客轮,渡过太平洋,到达……再坐高铁……”于是,这趟想象之旅就可以漫无边际,绕着地球跑,甚至飞离太阳系、银河系,朝着更高远的空间进发。除了在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延伸,还可以在交通工具、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诸多的方向延伸。跟小毛毯联系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有最原始的联系方式,也有最现代的联系方式,还可以有最不可思议的联系方式,比如心灵感应……总之,经由这趟想象之旅,你可以无限地扩展。
  个别的孩子可能比较执拗,如果他坚持要小毛毯马上就回来,我们可以跟他共情,在共情的基础上继续这趟想象之旅就好了:“你想要他马上就到家是吧?要是小毛毯现在就到家,那多好呀!要不,我们给他打个电话,告诉它给自己安一双翅膀,别乘飞机、坐火车了,干脆自己飞吧!也许这样会快一点儿呢?”
  ……
  以这样的方式,我们无须跟孩子对抗,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在我们以如此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同时,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能力、情绪控制等诸多的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熏陶,还顺带增进了我们的亲子关系,带给孩子更多的满足感。就这样,这个令我们困扰的事件转化成了一个难得的教育契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602065.html

相关阅读:请给幼童尝试的机会
如何帮助宝宝学习走路
过度保护阻碍宝宝交往力培养
游泳训练可提高宝宝的智商
培养注意力的五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