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可以重来过,我希望跳过青春期。”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乔治米勒奖的得主、畅销书《教养的迷思》及《基因或教养》的作者茱蒂·哈里斯这样说。
为什么一个专门研究青少年发展的心理学者却不喜欢青春期呢?因为那是一段尴尬的年龄,半大不小,还不是大人却已不是小孩,体内荷尔蒙大量涌出,使得情绪不稳定,身体开始变化,第二性征出现。但是这些外表的改变都不及大脑内的改变,青春期时神经回路密集的与别的回路连接,心智开始开窍了,过去听不懂的话,现在开始有意义了,知识开始组织成有条理的脉络。一切都是迅猛成熟,却还没有完全成熟,青春期对很多人来说是个青涩难挨的生长期。
因为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14岁的少年血气方刚,大脑尚未成熟,但是拳头已足以打死人,若在这个时候没有大量的阅读使之学会换位思考,学生会因一时冲动而做出后悔一辈子的事来。所以外国各所学校莫不在这段时期要求孩子大量阅读。以美国为例,他们的学校从八年级开始,社会科一学期要读14本书,学生要从书单中,每一个宗教、每一个种族,任选两本书来读。
为什么单挑阅读呢?因为阅读是把别人的经验和智慧内化成自己的最快方法,人生有限,而知无涯,当我们无法去经历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时,最快的方式是通过阅读,将别人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
除了生命有限的原因之外,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外界信息的解释是通过后天认知的解释,先要有背景知识才能对事情有正确解释。错觉的产生,就是因为大脑对视网膜送上来的正确信息做了后天认知的调整。例如,图画上三个人原来一样大,但是如果在两旁加上辐辏的线条,使第三个人看起来较远时,远的人看起来立刻就比近的人大了,因为大脑知道如果远的人跟近的人一样大时,远的人应该要更大,这是过去经验的结果,这个经验的认知会强过我们的理智。因此,明知三个人一样大,大脑还是会告诉你远的比较大,错觉就这样产生了。
青春期必须大量阅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青春期是“成年”的最后一个阶段,现在实验上已知,你所读的书、你的经验、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会影响到你所做的决定,这些决定累积成你的人格,最后塑造成现在的你。过了青春期就被当作大人看待,尽快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培养出关键性思考及独立判断的能力。青春期智慧已开,可以了解作者在书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大脑逐渐成熟,书中先圣先贤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会逐渐形成我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青春期阅读的另一个好处是它可以帮助纾解情绪。著名作家黄春明先生曾说他第一次离家到台北念师范时,因年幼被人欺负,又举目无亲,晚上常躲在被窝中哭泣,伴他度过这个时期的就是小说。他去图书馆大量阅读各国文学小说,看到《块肉余生录》《悲惨世界》等世界名著里主角的遭遇,再想想自己遭人欺负又算得了什么呢!就这样,靠着书本纾解了心境,稳定了情绪。又因为大量阅读,丰富的背景知识和从书中得来的人生体验,使他后来成为台湾著名的作家。
阅读是教育的根本,而青春期是阅读的最好时机,错过了非常可惜。正像唐朝颜真卿所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阅读是有益的,但是我们还是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常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到底有什么差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经常阅读、不停思考的人,他的境界会跟别人不一样,会有不一样的观点。阅读,是人生的分水岭。它可以带给我们两个最大的好处:第一,准确性,书读多了以后,可以让我们知道在什么地方、该做什么事、该说什么话,都非常准确;第二,批判性,你不会轻易相信某些报道,你会有自己的思考,知道真相会有其他的可能性。所以,阅读除了提升境界之外,还能让我们的思维准确而且敏锐,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577279.html
相关阅读:让害羞宝宝勇于表现自己(图)
尊重呵护童年不应仅在“六一”
该吃手时就吃手
揭示孩子说话暗藏的小秘密
究竟是谁在左右孩子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