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大多数不当行为,都不是道德原因,而是技术和方法的原因。当儿童发生无法给予肯定性评价的行为时,成人要多从这个方面找出原因,并和儿童讨论应该采取的方法和技术,向儿童提供技术和方法上的指导。这样,只会提高儿童的能力,但不会影响儿童的自尊。
案例:倒出杯子的牛奶
小凤已经两岁半了,有了自主的意识,经常要自己做想做的事。一天,小凤想自己倒牛奶喝。
沉重的盒子在小凤的手中抖动,虽然没有碰倒杯子,一些牛奶却倒在外边。
妈妈没有责备小凤,而是称赞说,“小凤真能干,自己能倒牛奶了。现在,让我们把洒出来的牛奶,用餐巾纸吸干净好吗?”
小凤高兴地说,“好”,赶忙跑到餐桌边拿来纸巾,将洒出来的牛奶擦干净。
小凤把牛奶洒出来,不是道德问题,也不是态度问题,而是技术问题。如果妈妈因为小凤把牛奶洒出来而责备小凤,小凤的自主感就会受到损伤,变得胆怯,没有自信;同时,小凤也不会得到技术上的指导——当牛奶洒出来以后,要找一块纸巾擦干净。
这是技术指导,也是行为规范的传递。
又如:小明非常喜欢奇奇的玩具。趁奇奇不注意,小明把玩具放到自己的书包里,悄悄地带回家。
小明的妈妈发现后,非常生气。她认为,偷别人的东西是坚决不能允许的,一定不能让孩子开这个头。“你拿人家的东西,跟奇奇说了吗?你这是偷盗,你知道吗?”妈妈劈头盖脸地批评了一顿。
小明早就知道,偷盗是非常不好的。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偷盗”会落在自己头上。吓得大哭起来。
实际上,小明还不明白偷盗具体是怎么一件事,他也并不想“偷”别人的玩具。妈妈完全可以告诉孩子,“你是不是很想玩一下这个玩具?可你要告诉奇奇呀?要不,奇奇会着急的呀!”
当孩子理解拿走别人的玩具会让他人着急的意思以后,妈妈还可以指导孩子,“明天上幼儿园的时候,你要告诉奇奇,昨天我把你的玩具带回家了,没有和你商量,很抱歉。你能把这个玩具让我再玩一天吗?”
这样,就会让孩子在物品的借用上,得到技术上的指导,而纠正自己的不适当行为。
我们一定要知道,孩子在大多数的时候,是想做好的。有时候他没有做好,很可能是不知道怎么做,告诉孩子怎么做,胜过“做的不好”、“做的不对”、“你怎么能这么做”的简单批评和指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538154.html
相关阅读:叛逆期的孩子要巧引导
孩子的恐惧与年龄有关
宝宝缺乏安全感的3个独特的表现
测测宝宝心理健康程度.
妈妈要做解开孩子心结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