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万圣节?怕你个大头鬼!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行为习惯 来源: 记忆方法网

第5期

孩子的世界中,总有着许多让他们感到害怕的东西。做为他们的父母,你们是选择让他“躲避恐惧”,还是“挑战恐惧”?其实,很多时候,让孩子正视恐惧,让他们的世界增加恐惧这一元素,会更加缤纷!万圣节,让我们陪孩子一起享受恐惧来袭!

10月31日:小鬼当家狂欢夜
孩子们纵情玩乐

这一天,孩子们都会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着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传说有一个名叫杰克的人非常吝啬,因而死后不能进入天堂,而且因为他取笑魔鬼也不能进入地狱,所以,他只能提着灯笼四处游荡,直到审判日那天。于是,杰克和南瓜灯便成了被诅咒的游魂的象征。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是孩子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是孩子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

不给糖就捣乱

万圣夜的主要活动是“不给糖就捣乱”(TrickorTreat)。孩子们装扮成各种恐怖样子,逐门逐户按响邻居的门铃,大叫:TrickorTreat!(不请客就捣乱),主人家(可能同样穿着恐怖服装)便会拿出一些糖果、巧克力或是小礼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声音特效和制烟机器营造恐怖气氛,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整袋整袋的搬回家。“TrickorTreat”游戏起源于爱尔兰,后来这一习俗成了孩子们取笑不慷慨之商家或家庭的“TrickorTreat”游戏。怎么样?很刺激很好玩吧?

各国孩子都闹腾

美国:Halloween可以说是美国儿童最喜爱的节日之一了,而且基本上孩子是“主角”,节前,小朋友们忙于制作各种南瓜灯和用品,家长采购糖果巧克力和点心,布置奇形怪状的“鬼屋”,有的人在家门口挂上蜘蛛网、骷髅和怪兽等,但是见了感觉滑稽多于恐怖。

日本:在大阪的街头、商铺早就为迎接万圣节换上了新衣。各种鬼怪造型的装饰和布景时刻提醒着人们:万圣节要来了!在“万圣节前夜”,不少潮爆的青年男女纷纷装扮成巫婆、鬼怪乃至超人。

中国:适合孩子们玩的万圣节活动有化装派对、英语故事表演、讨糖果亲子游戏、画脸谱、宝宝制作南瓜灯展等。不少幼儿园里也开始热闹起来,把“过节”当成一种最轻松、效果最好的教育活动。

分析:我们为什么越怕越开心?
越恐惧越快乐

每年的这个时候,身边就充满了吸血鬼德古拉、科学怪人、女巫、幽灵和妖精——好莱坞更是常拿他们来吓人,就算不是万圣节也很需要他们。然而,人们为何喜欢追求这种体验呢?最新研究发现,主要因为人们能够同时体验到两种极端的情绪,最恐惧时也最快乐。当经历这些“逼真的恐惧”时,小孩会大哭,成年人则尖叫,当我们感到害怕时,我们的身体会自动触发“战斗或者逃跑”的反应,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当大脑意识到这些“逼真的伤害”没有危险时,这种肾上腺素的冲击会是令人愉悦的。

“一旦恐惧在这一刻(你意识到那是只塑料蜘蛛的时候)被消除,那么反应的过程可以是非常有趣的体验,许多人享受控制恐惧的感觉,让心中充满恐惧再把它消除,那是一种和电影一样的虚构状态。”

——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研究院的神经系统科学家基·安·森斯说。

“来自扁桃腺和荷尔蒙活动的反映和恐惧反射之间有直接的联系,你会感到心率加速、血压升高,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并急欲逃离。一些人因为这种恐惧而变得软弱无力,一些人因此做出适应性反应,例如打电话报警。”

——在亚特兰大的Emory大学研究恐惧的生物学原理的凯瑞·雷斯勒说。

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
恶搞文化违逆中国文化

“并不是所有的西方娱乐模式都可以复制,在中国流传的,在“敬鬼神而远之”的中国文化中,“鬼”是忌讳,死亡更是一种禁忌。人们还不习惯跟“鬼”开玩笑,更不习惯活人“装神弄鬼”。”——刘湘宁(四川大学宗教学博士)

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在《论语》中明确告诫弟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祭祀文化是中国“鬼节”的文化土壤我们的鬼出来的目的主要还是接受人们的祭祀而不是寻找再生的替身,这种信念构成了中西方迥异的鬼文化。——钱小鱼(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

孩子过不过“洋节”惹争议

刘女士:每逢万圣节,不但要给孩子准备服装、配饰,还得有南瓜灯、糖果等节日必要物品,每次花销需要300元左右,而且打心眼里不喜欢让孩子过万圣节,看到那些类似骷髅的标志或者其他奇装异服,好奇的孩子总会问这问那,解释起来实在有些为难。

潘女士:支持孩子接受新事物,这可是个能让孩子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并无不妥,而且也想跟着孩子一起过节,还帮孩子她选了一套魔法师的衣服。

教育孩子不怕鬼怪

如今的万圣节,的确是娱乐节。人们说起妖魔一般都有恐惧感,给万圣节添加娱乐色彩,也是教育孩子不用惧怕什么妖魔鬼怪。孩子在体验中学会克服恐惧,并且可以学会大胆与人交往。

感受:让恐惧见鬼去吧
关注孩子们的恐惧心理

一份调查资料表明:正常儿童中,9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左右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则有7种以上的害怕。怕,已经成了现代孩子的一种心理疾患。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怕”及其对策...[详细]

帮孩子战胜恐惧

孩子的世界中,总有着许多让他们感到害怕的东西。孩子对一些事物产生恐惧,是其成长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体验,它的内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恐惧、害怕是人类为了躲避伤害而表现出的自我防御反应,它不是一种可怕的不良行为习惯,相反有其积极的一面,关键在于家长是否能够正确的认识这个问题。[详细]

研究儿童恐惧心理教授家变“恐怖实验室”

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心理学教授蔡德的研究课题本是成年人克服恐惧心理的速度,但在万圣节,儿童成为了他的研究对象。为此,他把自己位于纳什维尔的家变成“恐怖实验室”,而表现勇敢的儿童会得到糖果。“恐怖实验室”的布置仍以趣味为主,但身为心理学家,他可以通过孩子们的表现分析他们如何应对恐惧。他在“恐怖实验室”设置了一些“恐怖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战胜恐惧并得到糖果奖励。

蔡德认为,万圣节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之一就是:可以在受到很好控制的环境中感受恐惧。他说:“人们享受趣味和惊险,但他们实际上置身于并不危险的环境中。”

成长阶梯[xiaojunjun53]:用幽默的心态对待恐怖

对孩子来讲是一种另类的体验,像吃怪味糖似的,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糖会变成什么味道。每年一次,把恐怖和黑暗当做一件正常的存在,用幽默的心态对待恐怖,也是一种先人传给我们的智慧。

早教专家[林怡icekid]:可爱有趣的恐怖游戏更适合小宝宝

吓唬与被吓唬的游戏足够刺激,也能带给孩子们与其他游戏迥然不同的快感。不过,当孩子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吓唬也会给他们带来阴影,让他们很长时间陷入恐慌之中。因此,3岁前的孩子在体验万圣节恐怖游戏的时候,建议以可爱有趣一点的方式进行比较好。

摇篮网友[时尚潮妈]:家长没必要谈鬼色变

孩子是最爱过节的,利用节日进行教育是个好方法,过一次节,孩子们可以了解各国的文化知识,还能与朋友分享礼物。对于万圣节,家长们没有必要谈鬼色变,我家孩子第一次参加幼儿园的万圣节狂欢夜时,由于从来没接触过这种形式的活动,所以玩起来显得特别兴奋,也让他忘记了这个年龄对”鬼”应该表现出来的恐惧。

结束语:万圣节,给孩子一个体验恐惧的机会。我们可以让孩子通过磨练,培养控制恐惧的能力,驱散害怕的感觉。这也必定会带给孩子们“不寻常的快乐”和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生活中有时需要一些恐惧,否则“太过平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528107.html

相关阅读:让孩子学会调整自我适应社会
妈妈,别以为我听不懂你的话
孩子成长始于模仿
孩子说:妈妈,请别来打扰我!
刚出生的幼儿的聪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