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的儿子,特别喜欢住在农村老家。每次走在老家的土路上,他总是开心地跑着跳着,摸摸路边的小草,看看草间翻飞的蝴蝶,似乎他能从这平常的物件里发现胜景。最让他留恋的是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的动物:鸡、狗、猪……他仿佛能跟它们对话似的,每次总能跟这些动物呆上很长一段时间,或者用小草、小树枝逗弄它们,或者轻轻地摸摸它们的身体,甚至只是简单地对视。也许孩子天生跟自然是一体的,未被社会化的他们总能从自然中获得快乐。
为了给孩子增加营养,也为了让孩子更亲近自然,我特意买来两只下蛋的老母鸡。
刚买来的几天,儿子每天都能欢天喜地地捡到鸡蛋。可是好景不长,其中有一只鸡“扎窝”了。我想,这是让孩子知道小鸡是怎么来的最好机会了。于是,我买来种鸡蛋,让“扎窝”的老母鸡孵小鸡。儿子看到这种情形不知道怎么回事,好奇地问:“老母鸡怎么了?”我告诉他,老母鸡要孵小鸡了,孩子高兴地拍手说:“太好了,太好了,我可以看到小鸡了。”
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冲到鸡窝边,把老母鸡推开看小鸡出来了没有,吓得老母鸡浑身的羽毛全都竖了起来,冲着他“咯咯”地叫个不停,而他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对着一堆鸡蛋说:“小鸡,小鸡你快出来呀!我想死你们了。”看到这种情形,我告诉他:“儿子,孵小鸡需要安静的环境,鸡蛋需要借助母鸡身体的温暖才能孵出小鸡,如果你总是把老母鸡推开,吓得母鸡不敢孵了,鸡蛋没有了母鸡的温暖,小鸡就出不来了。”“那母鸡离不开它怎么吃饭呢?”孩子扬起头天真地问。“母鸡为了孵出小鸡,很少出来吃食。你想想,每天你回来看老母鸡时,它是不是都老老实实地在窝里蹲着呢?要想孵出小鸡,需要连续地孵二十一天,老母鸡是特别辛苦的……”儿子似懂非懂地走开了。
过了一会,我发现儿子端着一碗水和一些鸡食小心翼翼地向鸡窝走去。他轻轻地推开门,慢慢地把水和食物放在母鸡眼前,小声说:“母鸡,你很辛苦,我给你拿水和吃的来了,你不用出来找食了……”看到这里,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了这样的画面:我病了躺在床上,孩子小心地给我端来水和吃的,说:“妈妈辛苦了,累病了,我给您拿吃的。”想到这里,一股暖流涌上了我的心头。
随后的日子里,孩子回到家不再是冲向鸡窝推开母鸡看小鸡了,而是先拿水和食物悄悄地给母鸡端去,还要和母鸡小声地说几句悄悄话。我想:当母鸡孵出小鸡的那天,儿子的爱心也被“孵”出来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485861.html
相关阅读:孩子成长始于模仿
刚出生的幼儿的聪明表现
让孩子学会调整自我适应社会
孩子说:妈妈,请别来打扰我!
妈妈,别以为我听不懂你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