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怎样练就孩子强大内心?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心理教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在幼儿园的小班门前,常常能听到3岁大的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走进教室一看,又会发现在一个班中,总有几个孩子内心平静,表情有些兴奋、有些好奇,还时不时安慰其他正在哭泣的小朋友……

  为什么同是入园新生,不同的孩子表现如此迥异?

  心理营养足孩子内心就强大

  佼佼喜托儿中心园长、心理咨询师刘凤认为,3岁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第一个关键期。如果在3岁前家长能给足孩子心理营养,使孩子的内心强大,情商够高,那么3岁后,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就不会出现哭着不去、一直生病、被小朋友打、打小朋友的情况,他甚至能自己处理很多事。“情商高的人能处理好周围人和事的关系,做起事来也会比较顺畅、容易。”1~3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建立安全感、基本的信任和不信任、自主能力和羞愧的心理冲突的关键期。1岁时,孩子由使用支配本能的右脑,转向支配意识的左脑,并开始懂得如何坚持和放弃,如果父母在这时注重孩子的内心,注重安全感、自主能力、意志力的培养,那么不管大人把孩子放到什么地方,孩子都不会因为担心失去父母的爱而哭闹,他的内心会有一个持久的信念和希望的品质,就会很快适应陌生的环境,安静地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南宁市莹兴双语艺术幼儿园园长颜媛也认为,所谓“三岁看老”,一个孩子在3岁前其性格的基础已经形成了,3岁前如果孩子的性格培养好了,以后家长会更轻松,进入社会后喜欢这个孩子的人也会更多。

  那么,在3岁前如何给足孩子心理营养,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力量?

  1岁前要即时满足孩子期望

  刘凤表示,孩子在1岁前,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任务是让孩子产生安全感和依恋感。孩子在出生时,第一次和母亲分离的一刹那,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会出现不安全感,因此医生会把孩子在第一时间放到母亲身边,让孩子知道“妈妈还在”。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从信任母亲开始,然后信任身边的每个人,信任这个社会。

  当孩子饿了哭的时候,父母是否出现,是能不能建立信任感的关键。孩子在饿了或感到不舒服时会哭,如果父母没有即时满足他,那么在出生时的不安全感又出现了:“妈妈在哪里?”如果孩子在1岁前的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那么他就会时时刻刻活在担忧里,不安全感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强。

  “如果孩子在1岁时建立了很好的安全感,就会具有强烈的未来期望,但是如果父母没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就会变得不敢期望,因为他时时刻刻都在担忧自己的希望是否会被父母打压。”刘凤说。

  对1~3岁的孩子不要指责

  3岁左右,父母迎来了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孩子这时发现,自己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技能:独立地爬、行走、说话、拿起碗吃饭,每个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在想:“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不要父母再控制我的行为!”于是很多3岁左右的孩子会和父母对着干,孩子和父母之间出现了冲突。

  “这是孩子的性格形成的重要表现,他已经开始用左脑来探索这个社会。当孩子做出不符合规范的事情时,家长不要指责,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刘凤说。如果指责太多,孩子会产生羞愧的心理,他会认为“我是不好的,我总是不对的”,那么他的自卑感和羞愧心就会比较重,自主能力也会比较弱,他的意志会被压抑,会产生怀疑,变成一个害羞、胆小的孩子。正确的做法是:忽视孩子的逆反,欣然地接受孩子探索世界的全过程。

  “如果孩子在吃午饭的时候不吃饭,最好的方法就是清空冰箱,饼干全部藏起来,整个下午都让他饿着,让他知道在吃饭的时候不吃饭,就要饿肚子。不要去指责,默默地这样做,等到晚上他饿了就一定会好好吃饭。”刘凤举例说,对于孩子排大便,如果孩子不想排,就由他去,也许他会玩着玩着忘记了排便,也许故意跟家长作对拉在裤子里,家长都不要去指责,因为以往的训练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了,他内心也充满了恐惧:“妈妈会不会指责我?”他在等待,也在观察,这时家长就要让他“失望”了,没有指责孩子,只是简单单地陈述这件事“我看到宝贝把大便拉在裤子里了哦。”那么孩子自己便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颜媛也认为对于3岁前的孩子要尽量少指责,多正面引导。“3岁前的孩子是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的,他只懂得大人教过他的,他自己看到的是没法分辨对错。”颜媛表示,孩子做了一件错误的事,家长只要告诉他为什么是错误的,对的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批评。如果孩子打碎了一个花瓶,可以这样引导:“宝宝,这个花瓶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花瓶,现在宝宝把他弄碎了,花瓶会很疼,宝宝也很容易受到伤害。”如果孩子做对了一件事,家长就要鼓励:“宝宝真棒,今天吃饭很主动,以后要做得更好”,做得更好是什么概念呢?家长也要具体地告诉孩子。

  可惜,很多家长会采取这样的做法——“哎呀,你看看你把饭吃得到处都是,来来来,我喂你。”刘凤说,这时家长其实在篡夺孩子的自主能力,这个孩子就会觉得,“我是这么的强大,你看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为我做事情。”另一方面他也会觉得,“我是那么的无能,我什么事情都不会做,要别人来帮我做。”

  让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颜媛表示,3岁前,家长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规范等。

  “有些家长会认为1岁的孩子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现在教孩子这些太早了,不是的,1岁的孩子已经学会了怎么坚持和放弃。当孩子做出乱开冰箱、翻柜子、把桌子上的东西全挪到地上这些事后,你要告诉孩子‘你的玩具就在你的玩具区,只能在这个区域内玩玩具,水杯、茶壶这些东西是你不能碰的’。”

  3岁后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3岁后亲子依恋几乎消失,但是大人还有依赖心理,总感觉孩子很小什么都不会做,其实如果3岁前让孩子养成了独立的性格、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那么孩子在3岁后很多事情是可以自己完成的。”颜媛说。

  刘凤表示,3~6岁是孩子的主动性、内疚心理、创造力发挥的最强时期,这时的孩子表现为比较主动,有责任感和创造力。如果成年人去限制孩子独创行为和想象力,孩子就会逐渐失去自信,从而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安排好的狭窄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一位妈妈正在责备孩子。专家建议,为了养成孩子良好的性格,对1~3岁的孩子,家长最好不要指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484013.html

相关阅读:尊重呵护童年不应仅在“六一”
让害羞宝宝勇于表现自己(图)
究竟是谁在左右孩子的情商?
该吃手时就吃手
揭示孩子说话暗藏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