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的需要:
亲密关系,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关系。因为,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它最没有距离。没有距离的接触,是我们生就的需要和渴望。有一个经典的绒猴实验。心理学家在笼子里,给幼小丧母的猴子安排了两只假猴子。一只用铁丝做的,负责喂养幼猴母乳;一只是用绒布做的。实验者发现,除了吃母乳,幼猴在玩耍或受惊扰时,都喜欢呆在绒布猴子的身边。这说明,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外,幼猴最需要的是温柔的触碰。
“一个人面对一件恐惧的事情,第一个反应就是找个安全的角落躲起来。当你不强大,安全的地方又离你很远的时候,感觉是很绝望的。两军对垒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足够逃离危险的距离,这就是为什么人长大以后有距离感。”清华大学心理学家刘丹说。我们可以观察一些刚刚学会爬的小孩子,他带着强烈的好奇挣开妈妈的臂膀往前爬,爬到一定距离就回头看看妈妈,如果妈妈还在那儿,他就会继续向前爬。这些试探都是表明,孩子和妈妈分离,但还会感到强大的力量。刘丹认为:“有安全感的孩子,和母体很熟悉了,就要慢慢地离开,离开又有点担心,回来一点,再离开,每次都是这样反复,这个思想就在他心里了:不管在哪都有人爱我。”
事实上,观察我们自己或周遭的恋爱故事,如果情感冲突由强烈的控制、怀疑、焦虑所主宰,那么核心问题一定是没有形成一个有安全依恋的关系。
母亲的重要性:
当代职业女性因为种种借口和原因出现的“只生不养”的行为,我们称之为“亲生后母”。隔代抚养(包括保姆、亲人代养的形式),阻断了父母亲与孩子之间最直接、最重要的情感联接,事实上,“很多人不在父母身边长大,但并不一定有情感问题。有问题的是没有处理好的分离创伤。”婴儿首先需要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养护关系。很多没有处理好的,成人后不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爱人面前,内心已热烈得不行了,外表却还是那么羞怯冷淡。
对生命和爱的信任:
《婴儿心理学》的作者、心理学家孟昭兰说过,一个好的养护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敏锐,对婴儿表达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能够给予恰当、敏感的回应。“决定婴儿依恋安全性的是做父母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这恰恰才是真正的难度。研究显示,婴儿的哭声,分贝之高,造成的噪音强度,超过一个轰鸣的电钻。
在三岁以前,没有语言的协助,幼儿很难准确解释自己的要求,如果我们是一个粗心的成人,一个不懂辨别细微情感的成人,一个缺乏生活经验的成人,或者一个被工作搞得筋疲力尽、焦躁的成人,是很容易不知所措的。而这正是情绪稳定、阅历丰富的祖父母辈可以给予的。
“孩子在谁身边生活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成人投射出的对生活的态度。”年龄不是养护者好与坏的指标,有的人30岁,思想却很老。比如说天很冷,小孩把手套摘下来就去玩,年轻的父母就说,会感冒的,可是有些老人就不在意,玩就玩吧。不介意,不紧张,就是对生命本身很相信,他反倒是年轻的。而把孩子看得弱不禁风,就是暗示孩子生命是脆弱的、不值得信任的。“一个人怎样对待生命,对待世界,对待自己,就能看出从小受了什么影响。如果你和一个你觉得很温暖的人在一起,你就不觉得冷;和一个冷冰冰的人在一起,温暖的天气你也觉得寒冷。”爱也是一样。
我们的依恋类型:
以下的描述哪些最符合你的感受?
A、我感觉与别人接受相对容易,依赖他们以及让他们依赖我都感觉自在。我不会常担心遭人遗弃或别人与我太接近。
B、与别人接近会让我感觉不自在;完全相信别人是很困难的,如果别人靠得太近,我会紧张。如果爱侣过于亲昵,我会不自在。
C、我常担心伴侣并不是真的爱我,或者不想和我在一起了。我想完全地与另外一人融为一体,而这一欲望常常会把别人吓跑。
第一种情感类型是“安全型”,第二种是“回避型”,第三种是“焦虑矛盾型”。
有爱心的抚育者总是在孩子需要时出现,这会让孩子很舒适地享受关心和爱护,觉得他人是安全和亲切感的可靠源泉。这样的孩子会发展出安全型的依恋方式:喜欢与人交往,容易有信任感; 而另一些孩子,获得的关照是不可预期的,经常不一致,有时热情备至,有时心不在焉,就会产生冷漠、复杂之感,因为不知道何时养护者会回来保护他们,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过分的需求,该依恋类型就是焦虑矛盾型;
一些孩子发现他们的养护人心不在焉,勉为其职,甚至有时会敌对、凶狠,他们就会意识到他人是靠不住的,在人际关系上退缩不前,尽量回避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表现出回避型的依恋方式,他们容易猜忌生疑。
大规模的调查发现,60%的人都是安全型的,25%是回避型的,10%是焦虑矛盾型。安全型的人更容易拥有放松、舒适的亲密关系。
依恋类型,一旦确定,就会相对稳定而持久。但童年的影响并非具有终生决定性。和父母的关系修复,遇到一段充满包容的爱,都会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依恋类型。
一个好好的人,一旦跟其谈恋爱,一起生活,时间常了,关系深了。就会出现很多不可理喻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当一个人进入亲密关系比较深的时候,其在普通人际中无法暴露出来的各种创伤,都会慢慢暴露,也就会出现各种怪行为。这个现象是在说,他觉得这个关系足够安全,他想通过这个关系修复早年的创伤。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而且伴侣双方,在亲密关系越来越深的时候,这种东西会越来越多。亲密关系在这个阶段就会变得非常艰难。
我们一般的感受是,谈恋爱的时候好好的一个人,怎么真的处久了,出来那么多不可理喻的怪毛病,他对我,比普通人还恶。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他的确对你比普通人更恶的,亲密关系是一个深度的交流,在普通关系中无法触及的创伤,在亲密关系中很容易被触及。因为觉得亲密关系安全,创伤会被引发出来。
要是创伤在亲密关系中被修复了,关系就继续往前走,否则,在亲密关系中就很可能出现二次创伤。
很多人根本没有咨询的专业处理创伤的能力,而且创伤各有不同,没有人有处理各种创伤的专业技术。难道创伤就无法处理了吗。不是,爱的能力可以广泛的处理创伤的。爱就是理解,接纳,无条件接受对方的进步,在这种沁润了,很多创伤都会慢慢的被修复。
创伤的处理与修复,是需要在一个亲密健康的关系中进行的,就如自我是需要在一个健康的关系的土壤中成长是一样的。
创伤多的人,想幸福,就需要付出比创伤少的人更多的艰辛,而且很不容易。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474503.html
相关阅读:父母不要怕孩子内向
父母教育孩子要避免的事情
玩耍,是宝宝乐观个性的催化剂
没有理想的孩子才会厌学
10件小事毁掉孩子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