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潘多拉效应的早教启示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儿童心理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还要‘绝对’?里面该不是稀世珍宝吧?”潘多拉越想越好奇,越想揭开真相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把盒子打开了。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结果让它们都跑到人间了。心理学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告诉我们:要求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有相对充分的理由。

  倘若宙斯给潘多拉盒子时,告诉她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罪恶,想必潘多拉是不会打开盒子的,反之,倘若不加令人信服的说明和解释,或说明和解释不能为人们所领会,只是简单地“禁止”,那么,禁止的结果必然引起人们各种各样的疑虑、揣度、猜测,并为探究为什么不许做而跨越禁区。结果人们偏偏要犯禁。

  例如,章回小说中每章结尾: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就是运用潘朵拉效应,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再如,电视连续剧每集的结尾都落在最引人注意的节骨眼上,将悬念留给观众,调动起观众的好奇心。

  潘多拉效应的心理实质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潘朵拉效应-故事

  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肯读书。为了引导他们喜欢读书,他们的父母苏洵夫妇不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而且施之以“魔法”:每当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候,他就躲在旮旯(gala)里读书,孩子们一来,他就故意把书“藏起来”。父母 “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他们猜想父母一定阅读什么好书。满怀追根究底的欲念,他们乘父母不在家时,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读。日复一日,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苏轼、苏辙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与父亲苏洵被誉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潘朵拉效应-生活启示

  孩子中存在的逆反现象,部分就源于 “潘多拉效应 ”。孩子们的好奇心强,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情绪失控,道德观念和社会化发展不成熟。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 ,常用自己的所得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行为就形成了。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的抱怨:“这孩子才这么大,都不听话了,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做,你说东他偏要说西,长大了还怎么得了……”这句听似平常的话却道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孩子们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用心理学理论上讲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阈限,而使个体产生的一种相反体验。

  好奇是求知的基本动机,孩子们喜欢新鲜事物和新知识是他们学习的基本动机,探究精神更是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法宝,如果善加利用,是难得的优点,但是如果忽视孩子的好奇心,压制孩子的探究欲望 ,就会出现问题,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屡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

  所以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引导“潘多拉现象”积极的一面,多一句鼓励,多一句赞美,就少一个背离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440632.html

相关阅读:宝宝缺乏安全感的3个独特的表现
妈妈要做解开孩子心结的好医生
孩子的恐惧与年龄有关
叛逆期的孩子要巧引导
测测宝宝心理健康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