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能够比较坦然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或者能够很好地处理与同学发生的矛盾以及自己的失败,就标志着孩子的心理基本健康。实际上对孩子来讲,所谓健康心理就是对外界的一种积极的、快乐的适应,这种快乐的适应不是被动的也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种积极的快乐。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了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那么,怎样来引导孩子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呢?怎样让孩子按照家长的愿望快乐成长呢?
第一,引导孩子发展健康心理
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心理健康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精神状态,比如说没有压力,不焦虑,表现出一种快乐的状态;第二个方面是要看自己和外部的关系能否融洽,和同学、和家长、和老师、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等等能否协调和融洽。
那么,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关键是什么呢?
不少家长都有很好的方法引导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如多鼓励孩子,跟他多做交流沟通,尽量抽出一些时间来多陪陪孩子,这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到温暖。其实,这些都是情感的支持,多给予孩子情感支持,无疑有利于孩子情感的健康发展。
再如,鼓励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也就是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走向社会;另外,创造机会让孩子走到自然中去,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深刻体会现代生活。这样,孩子就会愿意跟所有的人进行交流交往,同时,也可以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经验告诉我们,除了跟孩子进行必要的沟通外,还需要创造条件让孩子释放自己的压力,因为压力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也特别重要。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多上补习班,他们认为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能很好地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使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结果导致孩子的压力特别大,整天闷闷不乐。很多时候,孩子的压力很多都是外界带给他的,是家长把压力捆绑在了孩子的身上。这些家长的经历说明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第二,训练孩子健康的思维方式
现在大多数学校里面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员,孩子如果有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都会想到去找心理咨询员解决。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孩子一种健康的思维方式,培养孩子积极思考问题、排遣情绪的方法,让孩子可以自行消化一时想不通的问题,把问题带给孩子的伤害降低到最小。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孩子的学校要大扫除,老师安排任务的时候让一组里的另一个孩子擦一块玻璃而让你的孩子擦三块。对于这件事情,大多数孩子的反应都差不多,他们即使不敢说,心里也肯定在想:“太不公平了,凭什么让我擦三块,老师真是偏心眼。”心里充满了怨气。
家长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类事情,要教孩子换一种思维来看问题,要给他一种思维模式——把所有的过程都看成自己的收获。告诉孩子:“其实老师这样做是为了锻炼你,老师肯定是认为你能力突出所以才会给你一个艰巨的任务,你真应该感谢老师这么相信你。”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想:“我们老师真不错,让我擦三块玻璃,那长大了以后,我肯定比别人更能干,他们干一件事的时间我可以干三件事,我经历了锻炼,这个过程让我收获了更多。”
如果家长这样来引导孩子,这个过程还能让孩子学会怎么样把怨愤的心情调节到平静。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孩子会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如果家长能从小锻炼孩子健康的思维方式,孩子长大后会比别人更容易适应社会,就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面对不公平的待遇,不用说孩子,就连我们成人有的时候也会有抱怨:“我年龄大了,凭什么不让年轻的干而让我去干。”但是,只要换一种思维方式,认为过程就是收获,只要干了就能获得。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会用这样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给孩子一种思维,遇到事情不要钻牛角尖,而是善于给自己寻找心灵的出口,把心中放不下、想不开的事情化为释然。要明白,生闷气没有任何好作用,实际上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培养孩子遇事习惯于换一个角度思考,帮助孩子掌握积极的、放松的思维方式。如:“不让情绪影响思维”、“不用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不试图改变不可能改变的事情”、“能改变的事情就要有勇气、有毅力去改变”。
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4个关键:
(1)父母要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这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创造*型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父母做错事、说错话,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
(3)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
(4)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来抵御各种压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434390.html
相关阅读:测测宝宝心理健康程度.
叛逆期的孩子要巧引导
孩子的恐惧与年龄有关
宝宝缺乏安全感的3个独特的表现
妈妈要做解开孩子心结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