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宝宝”一般是好孩子的标准。可近日有研究表明,孩子太乖了未必好,可能危害到其身心健康发展。反之,有一些小小的“叛逆”,反而容易让孩子更加独立。
生活中,人们会用乖来形容一些孩子,他们容易管教,不争抢也不吵闹,让父母非常“省心”。医学心理学专家却提醒家长,对这样的“乖”孩子应多加注意,他们有可能是“退缩儿童”。
这些乖孩子,虽然已经掌握语言,但经常保持缄默,不主动与人交往。与陌生人接触,会令他们惶惶不安。对他们来说,在家玩玩具、静静地看电视、看书是最好的安排。实际上,这类孩子有可能属于“退缩儿童”,容易产生交往困难、言语表达差、在陌生环境紧张焦虑、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问题。
退缩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天生的神经类型较弱,适应性差;二是后天的教育方式不当。例如父母很少与他们交流、玩耍;父母性格孤僻,很少与亲戚朋友或邻居交往,使孩子缺乏接触社会的经验。另外,受到严重心理和生理创伤的孩子也容易出现退缩行为。
对这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有耐心,保持态度和善、亲切,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其次,要引导孩子多与外界接触,鼓励孩子开口讲话,如讲故事、念儿歌等,从家人逐渐扩大到外人。
对讲话特别紧张、很难开口的孩子,家长可以买一台简易录音机,教孩子自讲、自录、自听,逐渐引导他们与家人、小朋友对话。
父母应注意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如果经过一段时间锻炼情况没有改变,孩子仍然是“喜欢坐在角落的孩子”,那么最好带他们去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矫治。
英国专家在最近一期的《英国医学杂志》上指出,久坐不动、过于安静的儿童,将来患上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几率大大高于活泼好动的孩子。研究显示,童年的各种游戏活动有助于抵抗疾病。伦敦大学皇家医学学校教授拉塞尔·维纳尔介绍说,从1970年开始,他们对16567名孩子实施了身体健康监控,直到他们30岁为止。结果发现,排除肥胖、心理问题和工作学习压力等原因之后,活动量较多的孩子长大后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几率比较小。安静的孩子所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症状表现为头疼、轻微的淋巴结肿痛、虚弱、肌肉和关节疼,无法集中注意力,常常因过于疲劳而不能参加正常的活动等,而且患病者中女性多于男性。
维纳尔还提到,过于安静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儿童心理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环境给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刺激,正是在摸摸这儿,碰碰那儿的活动中,儿童认识了周边的环境,学会了与人的交往,构建起了自己的世界。如果他们总是安安静静地待着,不去探索外部世界,就不可能有所发现,不可能有所收获。
“叛逆”是人的本能
心理学家认为,小孩子确实可能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叛逆。叛逆的情绪既有遗传等生理因素,也有后天的原因。一般来说,女孩子比较容易倾向于“顺从”,而男孩子叛逆的表现则更明显。而且,往往聪明的、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孩子能够更早地形成叛逆倾向。事实上,其实每个人都要经历叛逆,它指向于对父母教育的评价与审判,从而形成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进而决定随后会采取的行动。虽然孩子最后采取的行动方式千差万别有对有错,可是这种评价和审判却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叛逆行为,家长不要不分青红皂白统统“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找出叛逆的原因,对症下药,甚至有时候,还要鼓励孩子的叛逆。
德国心理学家海查对200名孩子所做的对比研究表明,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中,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中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如果一味要求孩子服从,判断力自然就难以发展。未来的人才需要有创造力、有想象力、有主见、有胆识、生动活泼的,而不是在家长的指挥棒下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的。
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太小瞧了孩子。事实上,小孩子对于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远比成年人要强。而他们心灵的成长也比大人们所预见到的迅速。心理专家认为,对于人类的成长发展来说,“叛逆”其实是一种本能。因此当父母发现孩子产生了叛逆情绪的时候,首先不应该本能地批评,而应该感到欣喜:“我的孩子长大了。”进而,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过好这个成长中最关键的一关。
端正做父母的态度
做父母也需要态度吗?答案是肯定的。做家长不但需要态度,而且态度是最最重要的。生养孩子,家长应该明确:自己并非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随时准备着支配和操纵孩子,而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以往我们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有许多问题的产生根源是父母。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而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家长的支配欲望太强了。
父母喜欢乖孩子的真实理由是什么?我们不喜欢孩子和自己作对的目的何在?有时候可能是为了自己省心、省力。以这样的心态对待自我意识萌发,独立性、自主性正蓬勃发展的孩子,是否有点太自私、也太短视了呢?一般人都承认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就好像毛毛虫不经过破茧而出,就无法变成美丽的蝴蝶。然而,对待自己孩子的叛逆,家长们大多不能像对待毛毛虫那样宽容:能够同情他的挣扎,期待他的成长。
承认自身的不足
专家认为,孩子三四岁以后逐渐增强了判断事物判断是非的能力,要张扬个性,表现已经开始“不乖”了。并且孩子越大,表现得越不乖。面对这种情形,家长必须承认自己毕竟是普通人,即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经验之谈,也未必是完全有效的,因为由于孩子成长环境的多元性,在接触同学、老师的过程中会逐渐对社会形成适合特定时代的认识。
给孩子更多空间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天然而美好的,但爱也要有方法,过度的爱就可能会造成孩子的负担。反之,一定的空间却可以让孩子成长得更好。而事实上,温室里长不出有生命力的花朵,郊野外路旁的小花却可能那样地生动迷人。因此,家长大可不必在他学习的时候在旁边嘘寒问暖。有时甚至可以让全家的鼾声传到他的耳朵里,让他一个人对着一盏孤灯。人是在寂寞和孤独中成长的。
注意教育的方法
和西方父母不同,我国多数家长认为顶嘴、倔强是不听话的表现,解决办法简单粗暴,训斥孩子最为常见,有的甚至采取体罚方式,而这些教育方式却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家长粗暴教育的原因主要在于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叛逆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曾有一所小学做了一项“对爸爸妈妈哪些地方不够满意”的调查,调查结果发表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统计显示,孩子对爸妈不够满意的地方有58项之多,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严,标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见;说话不算数;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不让;总在骂我的时候夸奖别人等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身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叛逆就像一颗等待萌生的种子,在孩子的身体深处蠢蠢欲动。这时候的家长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孩子。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应尽力栽培他,一旦到了他能够自由发展的阶段,就要给他充分的空间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405285.html
相关阅读:究竟是谁在左右孩子的情商?
让害羞宝宝勇于表现自己(图)
该吃手时就吃手
揭示孩子说话暗藏的小秘密
尊重呵护童年不应仅在“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