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为什么宝宝学步不能太早
爸妈总盼望宝宝早一些学会走路,但学步太早,不仅不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还存在多种危害:
⑴腿容易变型:宝宝在8~9个月前长骨中钙化尚不够,肌肉力量相对弱,过早让宝宝学步、站立和行走,身体的重量会使宝宝的腿变型。如果宝宝患有佝偻病,过早学步更容易出现腿变形。
?“O”型腿:双膝关节之间的距离大,两腿伸直时,双膝关节不能并拢,双踝关节能并拢,两腿的外形类似“O”的形状。
?“X”型腿:双踝关节之间的距离大,两腿伸直时,双膝关节能并拢,但双踝关节不能并拢,两小腿向外形成类似“X”的形状。
(2)容易患近视眼:宝宝的视觉发育要经历一个过程,1个月的宝宝只能看到20厘米以内的物品;6个月宝宝目光会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随着移动物体在90度内转动;9个月的宝宝才能看到3~3.5米以内的物体。
宝宝过早学走路,因看不清较远的景物,会努力调整眼睛去注视前方的物体,使宝宝娇嫩的眼睛产生疲劳而损伤视力,诱发真性近视眼。
如果宝宝18个月还不能独立行走,就算晚了,需要请医生做必要的检查,寻找原因,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宝宝受佝偻病或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疾病的影响,也有极少数宝宝可能因为患有先天性脑发育不全、大脑瘫痪、小头畸形、脑积水等脑部疾病,影响智能和体能的发育。这样,就需要更系统的智能和体能训练,来帮助宝宝学会走路。
B好鞋子
(1)由于宝宝脚骨、脚踝和脚部肌肉均稚嫩娇弱,初学走路时期,脚稳定性差,走路时脚又会出汗,使脚在鞋子里更不稳定,所以建议宝宝走路时穿牛筋底、软布面或软皮面、后帮硬挺的鞋。
(2)宝宝鞋子大小要适中,即鞋有足够的空间让脚趾头伸展,通常大趾头离鞋顶部有5毫米左右的距离。鞋太大,宝宝穿后走路容易绊脚;鞋太小,不利于脚发育。
(3)初学步的宝宝,眼睛常只顾向前看,不向下看,脚容易踩到或踢到物品,所以鞋底和鞋帮不能太薄,要有一定厚度,以保护宝宝的脚。最好让宝宝穿上防滑的鞋袜,有助于防止宝宝跌倒。
(4)给宝宝穿走路时鞋底会响或挂有铃铛的鞋子,这样即可以训练听觉,也引导宝宝注意自己的脚;同时随走路发出的铃铛声响会增加妈妈的注意力。
C好措施
(1)开始学走路时,妈妈可以与宝宝面对面,握住宝宝的双手,让宝宝的双脚分别站在妈妈的双脚背上,然后妈妈左右交替一步一步向后退,带动宝宝左右交替向前迈步。
(2)让宝宝站在床沿或长沙发的一头,妈妈在旁用玩具逗引宝宝移步走。
(3)握住宝宝的双手或单手(不能用力牵拉),引导宝宝向前迈步。也可以两个大人面对面蹲下,留出一定的距离(大人伸手能触到宝宝),让宝宝在这段距离内独立行走。
(4)让宝宝靠墙站立好,妈妈退后数步,伸开双手鼓励宝宝尝试向妈妈的方向走路,当宝宝首次迈步时,妈妈需向前迎上,以避免宝宝在第一次尝试时就摔倒,影响下一次尝试。以后不断鼓励宝宝反复迈步,妈妈根据宝宝走路的进展情况、灵活和稳定程度,逐渐加大与宝宝之间的距离。
(5)充分利用家庭或环境的条件,如围栏、学步车、小推车、楼梯、木板、小椅子等。
有人认为让宝宝使用学步车会使宝宝不能有意识训练身体平衡和全身肌肉协调等,反而会推迟宝宝独立走路的时间。我们认为,如果爸妈不让宝宝过多依赖学步车,发挥学步车的安全性,应该可以达到既让宝宝克服胆怯,又能成功帮助宝宝实现独立行走的目标。
(6)每天有意识地训练宝宝赤脚走路半小时,得到的收获是很丰厚的,因为赤脚走路有许多好处:
?有利于足部的血液循环,增加宝宝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免疫力,对预防感冒或腹泻等疾病都十分有益。
?宝宝稚嫩的足底皮肤直接经受地面的磨擦,可刺激足部末梢神经,增强足底肌肉和韧带的力量,促进足弓的形成,避免扁平足的发生。
?按照中医的观点,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尤其是脚趾头上有头(大脑)、小脑、脑干、脑垂体、目和耳等相对应的穴位,赤脚走路,脚趾头刺激最显著,对促进身体其他器官的发育也有重要意义。
爱心叮咛:
1.最好选择在家里的地板上或是平坦、干净的室外地面;
2.环境温度一般要求在24~32摄氏度之间。如果是冬夏季节,可让宝宝在室内练习,但最好使用空调调温;
3.锻炼完毕后及时给宝宝把脚洗净擦干。
原因:宝宝刚学会走路时,由于身体的协调性不是很好,不能掌握自己身体的重心,所以走路时跌跌撞撞。
另外,宝宝在妈妈腹中(胎儿时期)是屈曲抱成一团的姿势,刚出生时四肢仍然伸不直,3个月后肢体才逐渐伸直,但脚趾内屈状态会持续更长时间,所以到学走路的年龄,由于脚趾内屈,宝宝会出现走路跌跌撞撞的现象。
解决对策:出现这种情况爸妈不必担心,随着宝宝走路训练的成熟,步态会逐渐平稳。如果宝宝脑部有异常问题,这种跌跌撞撞现象则难以短时间消失,并需要系统训练,帮助宝宝走路。
原因二:有时宝宝也想讨爸妈高兴,有意踮着脚尖走路,因为他感到踮脚走路时大人很开心。
解决对策:对初学走路的宝宝,大人要避免诱导宝宝用脚尖走路。短时间用脚尖走路对宝宝没有太大的伤害,但长期用脚尖走路,容易发生意外,如扭伤、关节脱位和足弓形成异常等;故对脚尖走路的宝宝要及时纠正。
3.“外八字”、“内八字”
宝宝走路时的正常步态是两只脚接近平行的,如果走路时宝宝的两脚尖相对,或两脚跟相对,都会出现形似“八”字步态,故称“八字脚”,前者叫“内八字”,后者叫“外八字”。
原因:“八字脚”常见3种情况:
(1)宝宝过早学走路,尤其是较胖的宝宝,更容易发生;
(2)给刚学走路的宝宝穿硬质皮鞋,鞋底过硬或过重;
(3)患佝偻病。
解决对策:发现宝宝走路时有外八字或内八字步态,爸妈既不必过度担心,也不能任其自然,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及时预防和矫正“八字脚”。
预防“八字脚”具体方法:
(1)避免过早让宝宝学走路;
(2)让宝宝穿合适的鞋子走路;
(3)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如多晒太阳,合理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矫正“八字脚”具体方法:
(1)宝宝走路时给宝宝摆正步型,引导宝宝踏着节拍迈步;
(2)在地上画两条明显的直线(两条直线间相距8~10厘米),引导宝宝两脚踩着直线,沿着直线走,步伐由小到大,由慢到快。
(3)走路时,引导宝宝抬头和挺胸。
??1.环境安全
宝宝没有危险预见性,初学走路后更是乱冲乱撞,所以这时的安全事项十分重要。
(1)防止门夹伤宝宝。平时家里的门不能半开,可在门框上添加防夹垫。
(2)阳台的围栏或栏杆高要在85厘米以上,栏杆空隙不能大于10厘米,阳台不摆放小凳子,以防宝宝误爬或误钻。
(3)家具摆放尽量不要妨碍宝宝练习走路;与宝宝身高近似的家具不能有尖锐的角,宝宝走路的场所不能有危险性物品,如绳子、刀器、火炉等。
(4)宝宝走路时不要给宝宝进食各种食物,以防食物呛入气管。
宝宝发生了“牵拉肘”应请医生诊治复位。
爱心叮咛:
(1)初学走路的宝宝,妈妈要以扶宝宝身体为主,避免牵拉宝宝一侧手臂,尤其要避免向上提着宝宝的手臂。
(2)如宝宝跌倒时,妈妈可抱腰扶起宝宝,尽量不要牵拉手臂。
(3)已经发生过“牵拉肘”的宝宝,近期内妈妈别再牵拉宝宝患“牵拉肘”的手臂,以免形成习惯性“牵拉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1304536.html
相关阅读:如何缓解宝宝打针的疼痛
春季补钙 谨防宝宝 重口味
盛夏季节 预防宝宝中暑吃什么好?
春节幼儿安全健康问题早知道
宝宝鼻塞打喷嚏 可能是患过敏性鼻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