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把消毒双手与肥皂洗手划上等号,将酒精擦拭视作器皿消毒的唯一手段。也有人常常过度关注消毒剂的灭菌功效,却忽略了使用不规范的消毒剂可能留下环保遗憾。两位国际消毒领域的知名专家将为你逐一解开谜团,剖析现代消毒理念。
肥皂洗手&手消毒液,谁更保护皮肤?
最近几个月,在中学教语文的叶老师变得格外讲究卫生。为了不把感冒等流行疾病病毒带回家,她每天推开门后第一件事就是冲去卫生间洗手。每当看到肥皂泡沫裹满双手,一股踏实感就从心底油然而生。
也许你也会从叶老师的故事里发现自己的影子,也许你和叶老师一样懂得了勤洗手的重要性,但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仍然会犯这样一个错误:简化洗手的过程,或是仅用清水或普通肥皂冲洗双手。殊不知,这样的方法难以完全抗衡悄悄“寄居”在双手上的某些顽固的致病菌,比如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疱疹病毒、H1N1和H5N1流感病毒以及特别顽固的手足口疫病病毒等。
从医学角度上来说,全面预防疾病仅仅用肥皂用清水冲刷数遍不足以起到消毒的作用。对此,德国生化工艺专家G.Gschwandtner工程师特别告诫公众,要养成用消毒液清洁双手的习惯。然而,对于消毒液,人们难免存有种种疑虑:消毒液会不会在消灭手部细菌的同时对皮肤带来刺激和损伤呢?这种担忧并非多余。不过,如今消毒剂的配方正在不断变革。
以德国为例,当地政府将手和皮肤消毒液归属于药品级产品,检验标准极其严格。德国卫生部门制订如此特殊的标准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人体的皮肤组织会呼吸会吸收,接触皮肤的消毒液有进入人体的可能,如果质地达不到药品级的要求,有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传统酒精消毒&现代醇类配方消毒,谁更安全?
在传统土方辞典里,酒精被一度奉为万能“消毒剂”。商务用餐时,郊游野餐时,家庭聚会时,不少人总不忘在开席前用酒精擦手。尽管它的味道有些冲鼻,尽管总要依靠棉花才能做到将它随身携带。我们的父辈依然认为它是抵御疾病病毒的不二法宝。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传统中国人的眼中,酒精(乙醇)配方是流传已久的消毒手段。但从国际上对现代的消毒要求来说,用乙醇消毒这种手段尚有欠缺。德国微生物学博士R.Schuster教授专家解释,酒精不是对所有病毒(菌)都有灭杀作用。比如,酒精对亲水性病毒(无包膜病毒)的灭活作用并不肯定,这些病毒包括甲肝、脊髓灰质炎、手足口病等病原体。另外,酒精受有机物影响较大,因此在用酒精消毒前先要清洁双手才能达到有效消毒或用酒精消毒两遍。而且长期使用酒精可使皮肤干燥。
为此,现代消毒剂被赋予了新的要求:既要求达到起效时间快速、针对性较强、抗菌作用持久,还要求对皮肤有亲和性和能够自然生物分解。目前已问世的现代醇类异丙醇配方的手和皮肤消毒液在世界上目前仅在德国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开始应用。这种醇类异丙醇配方通过石化工艺制得,无孢子污染的潜在危险。异丙醇在挥发时,也不会带走皮肤水分,且有一定程度的皮肤保湿作用。
灭菌消毒&环保问责,如何同步?
随着对付细菌性传染病手段的逐渐多样化,消毒剂的发展和应用发生了质的飞跃。可是,与此同时人们又碰到了新的麻烦——消毒剂灭菌“以毒攻毒”的传统套路难免会带来环保难题。致使有效防病控疫与生态平衡难以两全。
由于大多消毒剂配方成分本身有毒性,使它成了一把双刃剑。在灭杀致病病菌和病毒的同时,会?染环境,破坏生态。比如,苯酚本身具有毒性,其残留很难自行生物分解。在发达国家逐渐禁用,退出历史舞台。醛类物质有腐蚀性,气味呛人。因此各种含醛消毒产品目前正在逐个被现代消毒产品取而代之。目前问世的现代环保型消毒剂,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消毒领域的主力军。以消毒剂的用途分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手和皮肤消毒剂,表面消毒剂和器械消毒剂。其中,手和皮肤消毒剂因其直接接触人体,在德国被列为药品级,如异丙醇配方的和醇类智能混和配方的爱舒坦德赛手和皮肤消毒液。
为使消毒剂达到无公害的水平,生物化学领域的专家从几个方面提出高品质的现代消毒剂必备的要求:
■材质亲和:对被消毒体的负面影响应尽可能地降到最低限度,特别对直接接触人体的消毒液,如手和皮肤消毒液应绝对安全可靠,且亲和人体皮肤,维护皮肤的自然状态。
■使用方便:消毒剂应操作简单,储运方便。
■健康风险和环保风险:对人体,对环境,应做到最大限度地无毒无害;气味尽可能地中性;消毒产品本身,应能生物化解,使用后不会产生公害,以免成为社会的负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1265844.html
相关阅读:妈妈,别以为我听不懂你的话
孩子成长始于模仿
让孩子学会调整自我适应社会
刚出生的幼儿的聪明表现
孩子说:妈妈,请别来打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