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的电话拿到哪里去了?”
小建:“收起来了。”
妈妈:“你怎么不玩呢?吵着要买,怎么买了又不玩呢?”
小建:“我忘记放在哪里了?”
妈妈:“去找来,给我看看。”
小建:“可能是隔壁阿华拿去了。”
妈妈:“真的是他拿去吗?你刚才还说是收起来了。是不是弄坏了,不敢让我知道?”
小建:“没有,真的是他拿去了。”
妈妈火冒三丈:“还想耍赖啊!弄坏了不说,还敢骗我。告诉你不能说谎,还要说,这么小就会骗人,以后还得了!”
于是,愤怒的妈妈狠狠打了小建一顿,小建大哭起来。
其实,这场争执是不必要的。如果妈妈换一种口吻和孩子说话,情况就会不同了。“我看到你的电话给摔破了。”“好可惜,才刚买,又没玩多久。”“如果小心点,不弄坏它,你还可以打电话玩呢!”此时,孩子的担心和顾虑就会减少许多,他就会比较主动地反省自己的过失了。
明白且坦诚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不拐弯抹角,对孩子会更有帮助。孩子知道他闯的祸可以告诉妈妈,因为妈妈了解他。同时也知道以后要更加小心保管玩具。如果母亲一定要逼孩子认错,以让他“铭记在心”,孩子为了保护自尊,只能用说谎来自卫。可以说,妈妈给孩子制造了说谎机会,逼他踏入说谎的陷阱。
谎言的背后
说谎,常常被大人们认为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国外的心理学家专门做过试验,结果表明,孩子在两岁半到3岁时就会讲十分完整的谎言了。听到这个结论,父母往往感到特别震惊。但是专家们认为,父母不必大惊小怪。一方面,幼儿经常会混淆现实和幻想。小孩子有他自己对真实的理解,在说谎时,他相信或者说希望自己的谎言是真的。另一方面,当一个孩子有意识地说谎时,就标志着他已经理解真与假的区别,拥有了想象力,开始以创造性的行为和周围的世界打交道。
在生活中,孩子常见的说谎动机有三种:
⒈ 分不清楚事实和想象,例如说房间里有恐龙,父母不必马上纠正他,可以引导他把故事编下去,但是最后要让他明白那不是真的。
⒉ 想逃避某件事,正如本文开始故事中的小建想逃避妈妈的惩罚。
⒊ 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例如夸大事实说家里很有钱或妈妈是明星等。严格说来这并不算说谎,只是幼儿以他的自我为中心,想象或夸大的一种说法而已。但是父母不能因而不去管他,因为这样的说话方式若是养成习惯之后,会对孩子的价值观和社会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孩子容易变得虚荣,什么都要夸大几分才能满足,造成周围的小伙伴觉得他不诚实,不愿真心对待他。
让孩子感到没有必要说谎
不论大人或小孩,难免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当时最圆滑的退路,就是说个小小的谎。只要不是恶意或病态的谎言,是没什么大害的。如果平时乖巧的孩子偶尔说一次谎,一定表示他某方面遭遇困难,父母应着重排除孩子的困难,而不是只责备孩子说谎。例如,孩子不想上幼儿园,故意装作肚子痛,父母应认真了解幼儿园是否有什么让孩子不高兴的事,造成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
另外,当我们已经知道孩子犯错时,就不要再当做不知道,而要孩子自己承认。这样往往会逼出谎话。例如,明明发现孩子吃了不准他动的饼干,还故意问:“谁吃了饼干?” “你看见谁吃了没有?”“你有没有吃?”等。好的方式是严肃地对孩子说:“你吃了饼干,我告诉过你不准动的,你这样子让我很生气和失望,你说要怎么办?”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对于不听话所带来的后果,他是应该承担责任的。
最后,还想提醒年轻的父母们,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成为孩子说谎的榜样。有的父母工作繁忙,一些工作的电话也到家里来。遇到一些不喜欢做的事情时,就编出一些虚假的理由,来推辞这些社会应酬。孩子耳濡目染,有一天他需要时,自然地会依样画葫芦,他并不知道这样对不对,只是认为爸妈说的、做的都是对的、好的。许多人也都知道身教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但是常在不经意中忽略一些小节。也许大人以为理所当然或无伤大雅,然而孩子的认识远没有这么深刻,他往往只接受行为表面最浅显的东西,而不明了其中的道理。
文/依林
本文由《妈咪宝贝》杂志社提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1117813.html
相关阅读:孩子成长始于模仿
让孩子学会调整自我适应社会
妈妈,别以为我听不懂你的话
孩子说:妈妈,请别来打扰我!
刚出生的幼儿的聪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