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争取游戏空间造成的攻击行为
镜头2:洋洋正坐在地板上堆积木,旁边的新新玩汽车赛跑,边玩嘴里还不停的说着,洋洋被新新吸引了,忍不住探过身子看新新玩,洋洋挡住了新新的活动范围,新新二话没说,一把把洋洋推倒,又自顾自玩了起来。
解读:1-3岁的宝宝,不能准确的把握空间关系。所以在和同伴在一个小空间时,经常会有挤在一起的游戏的情况,出于一种条件反射,宝宝可能会不自觉地推开挡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对身边的孩子采取武力进攻的方式。以争取自己有充足的活动空间。
建议:当宝宝和小伙伴在一起游戏时,要注意给宝宝们一个宽敞的活动空间和丰富而充足的玩具。这个阶段的宝宝,通常是各玩各的,当宝宝由于过于投入而不自觉进入别人的“领地”时,可以提醒宝宝,他影响了其他小朋友的活动,让宝宝找到自己的活动空间。
肢体语言不当所造成的攻击行为
镜头3: 10个月的童童和1岁半的宁宁是表姐妹,经常在一起玩。一天,妈妈带着宁宁来童童家玩,童童正坐在床上,宁宁从妈妈怀里挣脱下来,笑着凑到童童身边搂住童童的脖子,童童吓得大声哭起来,宁宁不笑了,疑惑地望了一眼妈妈,用力把童童推开,童童哭得更厉害了。宁宁看着阳阳,看看妈妈,也哭了起来。
解读:人们常说:宝宝打人,没轻没重。这是因为宝宝对自己的身体动作力度的觉察力和控制力比较差,有时宝宝是向喜欢的人表示好感,但是因为不知如何正确表达,造成了善意的攻击。
建议:宝宝对自己动作的认知是通过父母以及周围人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因此,要时时对宝宝的动作作出正确的回馈,当宝宝用力过猛打疼你时,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同时给他示范恰当的表示好感的方法。久而久之,宝宝就会懂得如何正确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与小朋友交往了。
语言能力欠缺造成的攻击行为
镜头4:小朋友们在户外游戏,瑶瑶和好朋友在摇木马,瑶瑶看到旁边有一个皮球,从木马上下来去捡皮球,西西坐上了瑶瑶的位置,瑶瑶赶紧丢下皮球跑过来,把西西推了下去,自己坐上了木马。西西大哭起来。
解读:瑶瑶还没有玩够木马游戏,他想把皮球拿过来,抱着皮球一起玩,这时看到西西坐在了他的位置,一着急攻击行为就发生了。这是因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当自己有需求时,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只好用动作替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导致了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建议:2-3岁是宝宝口语发展的关键期,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宝宝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减少由此而造成的攻击性行为。同时,由于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往往会更多地依赖肢体语言来与同伴交往,父母也要强化孩子习得正确的肢体语言。
宝宝情绪不好造成的攻击行为
镜头5:宝宝要吃糖,妈妈不让宝宝吃,宝宝大哭,但是妈妈并不妥协,把宝宝留在房间,去忙自己的事情了。阿姨看宝宝哭得伤心,想哄哄宝宝,宝宝却伸手打了阿姨一个嘴巴。
解读:宝宝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比如饿了、累了,或者要求没有满足时,很容易发怒,甚而动手打人。另外,宝宝在学习新技能的时候,和成人的感觉一样,如果遭遇失败,宝宝也会气急败坏,攻击行为就很容易出现。
建议:父母要多与宝宝交流,积极关注宝宝的需要,教给宝宝正确表达情绪的方法。在宝宝学技能遇到挫折时,当宝宝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时,父母可以把宝宝抱在怀里,使他平静下来,再贴着宝宝的脸,轻声地鼓励宝宝,让宝宝感受到父母的爱,提高宝宝抗挫折的能力。
缺乏分享意识造成的攻击行为
镜头7:奇奇和妈妈去田田家里玩,田田把玩具都拿到自己身边,不让奇奇玩,田田妈妈给奇奇一个小汽车,田田一下子不高兴了,用眼睛瞪着奇奇,又伸出小脚去踢奇奇。
解读: 2-3岁的宝宝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的经验,也缺乏分享意识。
建议:父母在家要有意识地教育宝宝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并在家庭中利用、创设机会让宝宝来发展分享行为:如让宝宝与家人分享食物;让宝宝带上玩具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随着宝宝集体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分享行为的发展,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就会越来越少的。
温馨提示:当宝宝打了小朋友,家长 “三不要”
一不要大声训斥打人的宝宝,因为宝宝也许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你的训斥只会让他感到莫名其妙。
二不要因为宝宝打人,就让他也尝尝挨打的滋味,宝宝不会理解这个用意,他只会觉得你是在伤害他,会让他攻击性更强,甚至孩子可能不再信任你。
三不要鼓励宝宝报复打他的小朋友,如果挨打的宝宝都去报复,那么“暴力”宝宝会越来越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1091357.html
相关阅读:刚出生的幼儿的聪明表现
孩子说:妈妈,请别来打扰我!
让孩子学会调整自我适应社会
孩子成长始于模仿
妈妈,别以为我听不懂你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