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要不要教孩子从小争第一?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行为习惯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宝宝从3岁左右开始就自发地有了竞争意识,他们不断地跟别人比较: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是快还是慢,是赢还是输。几乎每个游戏对孩子来说都成了一拼高下的比赛,赢者兴高采烈,输者泪水涟涟,比赛结果被真切地写在了他们的小脸上。面对宝宝世界的小小PK,家长们又该如何看待?

  每天下午四点钟,在幼儿园门口,总能听到三四岁的孩子对“接驾”的爸爸妈妈邀功请赏:“妈妈!今天我拍球拍了39下,第一名!”“今天老师夸奖我吃饭最快,被子叠得最整齐。”“爸爸,今天我搭了一座最漂亮的宝塔,有九层,比他们搭的都高。”

  有些父母支持宝宝参与竞争,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能力,这些父母认为未来的社会机制就是优胜劣汰,宝宝只有自小习惯了这种竞争机制,在每一项比拼中积累好胜心和好强意识,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并学会应对挫折,才能在未来的生存环境中成为强者;另一部分父母则希望不要把未来的生存压力提前释放到这么小的孩子身上,他们认为竞争环境可能会伤害到孩子天然的童真和同情心,使同龄伙伴间产生芥蒂和戒心,父母不希望孩子在压力中长大,不希望他们只通过竞赛和较量的结果来确立自己的自信。

  到底是哪一种方式更适合宝宝的成长?参与竞争,还是,自得其乐?

  宝宝们都在想些什么

  要不要支持孩子竞争?首先要看宝宝们都在比些什么。

  3~6岁幼儿的竞争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能力

  如比拼会不会系鞋带,会不会脱叠外套,会不会叠被子;会不会自己扣上纽扣。必须承认的是,有些孩子在生活能力方面的比拼热情也是老师鼓动上来的,双休日,父母奇怪于孩子总是拉着他们比拼谁更快地吃完饭,谁第一个上完厕所,谁第一个睡着觉??其实这都是幼儿园老师为了体现在生活环节上的“军事化管理”而挑起的竞赛,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吃饭囫囵吞枣、狼吞虎咽,又因为想第一个上完厕所而出现憋便憋尿的状态,要对宝宝讲明这样做的害处。除此之外的“生活竞赛”是可以鼓励的,它使孩子的生活能力快速锤炼出来,并改变了“万事要求人”的依赖心,改变了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游戏能力

  宝宝们比拼堆砌积木的能力,玩雪花插片的能力,拼七巧板的能力,做纸塑的能力,玩剪纸的能力,玩智力拼图的能务,比谁能玩得更复杂、更漂亮、更别出心裁和更快。孩子们的游戏能力,既是想象力和耐心的较量,又比拼了动手动脑的灵活程度。

  体能和胆量

  户外活动中的宝宝可以用来较量的项目更是不计其数,他们比拼谁骑小自行车速度更快,谁能灵活自如地驾驭小滑车,谁能连续拍球,谁会花样跳绳,谁跑步更快,谁在爬山过程中不害怕不叫累,谁玩袋鼠跳时能不知疲倦跳上200多米,谁荡秋千时荡得再高也不尖叫??正是从这些游戏运动项目上,孩子们意识到每个宝宝的运动天赋差异性很大,而勤于练习多少能弥补这种差异性,也就是说,从体能和胆量的锤炼方面,孩子们最容易意识到学习和毅力对竞争结果的影响,虽然这种意识还很朦胧。父母可以鼓励如今运动量普遍不足的孩子参与这种竞争,勤于练习,但要预防因宝宝求胜心切、练习过猛造成的运动伤害。

  学习能力

  从3周岁起,宝宝们就会比拼谁画太阳画得更圆;谁的蜡笔画更干净;谁先认识数字和钟表;谁能用小铃鼓和三角架敲出节奏;谁会弹钢琴;谁最快学会新的韵律操并担任领操??父母们惊喜地看到,争强好胜之心使孩子们迅速从游戏能力中提炼出耐心、细致和出人意料的记忆分析能力,加入他们的学习过程中,使他们的学习能力“超人一等”。此时,要预防的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就是把孩子的学习能力的训练从游戏中剥离出来,为了孩子能在学习上“抢占先机”而不停地让他训练,最后侵占了他的游戏时间,后者,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孩子的厌倦感会飞快地爬升,最终产生逆反心态:“你让我学,我偏不学;你让我比,我偏不比。”这就走向了提高学习能力的反面。

  诙谐搞怪能力

  父母有时会被孩子们的“竞赛项目”搞得啼笑皆非,他们不明白以下这些比赛有何意义,比如:谁能够绕着椅子转圈子而不头晕;谁先把冰箱冰格里同样大小的一块冰含化;谁在手腕上画出的手表更美;谁骑小自行车路过雨后的水塘,溅起的泥浆和水花更多,甚至,两个小朋友都在换门牙,比谁的门牙更漏风更能发出怪音。这些竞赛是无聊的吗?如果成年人的胸膛里也装上一颗童心,你就会意识到这些只有孩提时代才有的诙谐竞赛是孩子成长中的奇妙礼物,它们滤去了竞争中的功利心和物欲膨胀,而体现出本真的、发自内心的想象力。先不要斥责孩子们“无聊”吧,诙谐能力的竞争,带给孩子真心的大笑和欢乐,甚至连输者也笑得弯下了腰,还有比这种竞争更能带给宝宝们美妙回忆的事物吗?


123下一页阅读全文

  好胜心的负面效应

  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在上幼儿园之前,独生子女宝宝没有兄弟姐妹用以比较,只能以周围的成年人如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坐标,来衡量自己的能力,这样的孩子会出现两种极端化的倾向:一种是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让着宝宝,穿衣穿鞋假装落后,下棋假输,造成宝宝的自高自大;而另一种情况是爸妈能做到的大多数事,宝宝都无力做到,比如在背后拉拉链或系扣子;比如把自行车骑得很慢很慢都不倒这些比较会给宝宝带来深刻的沮丧感。怎样克服以上两种极端化的自我认识?只有宝宝进入同龄人的群体中,让周围的小朋友成为一面镜子,宝宝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某项能力的“优良中差”。

  学会与他人相处。竞争也是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竞争可以让两个原本不那么熟悉的孩子迅速熟悉起来,变成朋友或暗自关心的对手,对对方的一举一动都特别地留心和敏感起来。有些好胜心切的宝宝会跟对方下“挑战书”,包括,“我画画一定要画过你”;“我一定要比你先当上领操。”“我拍球要比你多拍五个。”接受挑战的孩子也在暗自努力。在此过程中,宝宝们的能力在交叉上升,而赢者会向输者“暗授秘笈”,这种竞争中形成的友善关系,会帮助宝宝们正确看待成长过程中必有的竞争关系,并且慢慢琢磨出如何在竞争环境中如何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如何让自己变得愉快。

  学会面对压力。压力多半是在竞争关系中产生的,迎国庆文艺汇演,老师会从22名小鼓手中淘汰10人,剩下12人上台表演,每一次彩排对宝宝们都是压力,此时,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紧张和压力,教会他们专心打鼓、熟记要领,不去想“被淘汰了怎么办?”教会他们如何在舞台上平静自己,克服紧张造成的动作僵硬。没错,每一次“淘汰赛”都会伴随着过关者的善悦和淘汰者的泪水,这将教会孩子如何去应对成功和失败。如果宝宝被淘汰,他需要的不是责怪,而是一顿“安慰大餐”和一次安抚性质的表演——父母让宝宝演给亲朋和邻居看,告诉他,真正的比较,不仅是和别人比,也是跟自己的昨日比;虽然跟别人比你暂且输了,但与自己的昨日比,你是真正的赢家;尽了力,就该为自己开心才对。

  学会自我推荐和自我展现。竞争氛围使宝宝们变外向,乐于展现自己的能力,乐于毛遂自荐,逐渐认识到机会是要主动去争取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说,老师我来布置教室,我的手工拉花做得最好!老师,我可以跟外教说话吗?我会讲English。见缝插针的自我呈现,有勇气挑战自己的能力,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强化孩子的自信。

  竞争的负面效应

  宝宝对竞争的相对性看不透,太容易被竞争的结果左右情绪。宝宝们还小,不懂矜持,赢了的就大叫大嚷,不懂掩饰自己的得意;输了的就大哭,而且所有的孩子都会一窝蜂地成为赢者的粉丝,少有人会跑过去安慰一下输者,导致落败的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落落寡欢。如果输者的父母心疼孩子,不想让他这么小就经历失败,就有可能带着他归避竞争。这样来“保护”孩子,是短视性的行为,相当于把孩子圈养在温室里,不让他接触外面竞争的风雨,最终会使孩子走上社会时,耐挫力更差。因此,在宝宝们为竞争结果所左右,陷入大喜大悲时,父母万勿被宝宝们的情绪所左右;对于喜形于色的宝宝,应适当浇点凉水,告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对于沮丧不已的宝宝,应以鼓励的态度添上一把火,告诉他,“你这次输了,不等于什么都不行。”及时夸奖他的长处,让他意识到自己有“光荣与梦想”。

  竞争态势带来的虚荣情绪。听过宝宝们这样为自己打气吗?“虽然我跑步不如他快,但我有比他更漂亮的跑鞋”;“虽然我画画不如他好,但我有72色水彩笔,颜色多得谁也比不上”;“虽然我旱冰没有他滑得溜,可我的旱冰鞋价值2000块,他的冰鞋有这么好吗?”“能力不够,物质来凑”,宝宝比大人更本能地热衷于此,但一旦以物质来代替能力来为自己的竞争加分,只会引发其他小朋友的反感。虚荣的孩子,最后被排斥在竞争圈子以外,这种“你想跟人比,没有人接你的茬”的打击,可比失败沉重多了。父母应趁势教育孩子,输赢其实没有你想见的那么重要,如果你遵守规则(比拼物质条件那可是另立一套规则),凭实力去拼,输了也会受到喜爱与尊敬。

  输家的厌倦心态。竞争的结果直接左右了宝宝们在某一特定事物上维持兴趣的长短。比如某女孩很喜欢跳舞,就因为在领舞的竞争上没有胜过别人,就声称她再也不喜欢跳舞了;某男孩本来就特别喜欢当“水上漂”,就因为没有其他小朋友游得快,就说他再也不喜欢游泳了。经过残酷的对比和竞争,输家的情绪会很快由沸点来到冰点,此时,父母的难题之一,就在于不着痕迹地解决孩子那种突如其来的放弃心态。对这么小的孩子去讲“笑对失败”的大道理,宝宝未必听得懂,不妨用物质鼓励来留住孩子的心,如给声称再也不喜欢跳舞的女孩买小天鹅裙子,给声称“再也不游泳”的男孩买一顶变形金刚或“蜘蛛人”式的泳帽,只要孩子能在获得礼物的惊喜中坚持一周,时间会很快冲淡失败的沮丧,孩子也不再会因为一次较量的受挫就轻言放弃。

  宝宝争强好胜过分。大约有8%~12%的宝宝好胜心极强,凡事都喜欢与人一争高下,如果其父母认为竞争心态有利于孩子在走上社会舞台后赢出,有意识地煽动孩子的好胜心,让家庭生活的每个环节,包括吃饭、穿衣、锻炼,都成为你追我赶的大比拼,甚至每天都以胜败论犒赏,孩子就会有过大压力。他会产生这样一种伤心错觉:爸爸妈妈的爱,与我的成绩和能力有关。这样的孩子未来有可能满足于单枪匹马逞能,而不是与他人密切协作。其实,这个年龄的竞争无需如此功利,“团队赢出”比“个人赢出”将给孩子带来更持久的快乐,父母应多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其他宝宝合作游戏,创造“让我们一起赢”的氛围。当孩子习惯了协作做纸模、协作搭积木、协作走平衡木之后,多少会学会以游戏的态度去竞争,以竞争的态度去游戏,这样一来,赢者不会狂妄自得,而输者也不会沮丧莫名。


123下一页阅读全文

  赢家和输家

  该做的N件事

  刚刚当了赢家的宝宝应该做到:

  1.与输者分享自己的糖果和奖品。

  2.下一次比赛挑选搭档时,与自己的“手下败将”做搭档。

  3.与输家下个周末一起去玩一趟,比如去一次“充气城堡”。

  4.假如是“常胜将军”,那么就不应该在自己不擅长的项目上藏拙,应该勇敢地去输一次,这样可以使宝宝在群体中获得更好的人缘,也有利于宝宝将心比心,体会到输者的心境。

  5.如果发现输者哭了,一定要递手帕给对方,并拥抱对方。

  刚刚当了输家的宝宝应该做到:

  1.承认失败,拥抱打败自己的人。

  2.如果心情很坏,可以涂鸦发泄。哪怕是黑色的涂鸦作品都有利于排谴出孩子心中沉重的一面,令他感觉轻松。

  3.对赢了自己的宝宝表示赞赏和羡慕,并乐意当对方的“学生”。

  4.多多微笑。哪怕很伤心地哭过,强迫自己微笑,也可以很快从沮丧的、落落寡欢的心境中解脱出来。

  5.谢绝安慰奖,说“我还会回来比试”。有些父母为安慰孩子,会买来与冠军一模一样的毛绒玩具或水彩笔、积木来奖励落败的孩子,千万不要这样做,因为在真实的“竞争”中不会有安慰奖的存在,输了就是输了,父母不要给孩子“输=赢”的幻觉,而应该鼓励孩子承认失败、面对失败、通过努力改变落后的局面。


123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1074450.html

相关阅读:妈妈,别以为我听不懂你的话
刚出生的幼儿的聪明表现
孩子成长始于模仿
让孩子学会调整自我适应社会
孩子说:妈妈,请别来打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