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关于扁鹊的故事,我记得不太清晰了大意是说某国君病危之际,请扁鹊医治,结果手到病除国王转危为安之后,要封扁鹊为天下第一神医扁鹊不肯接受这个荣誉,说他大哥二哥医术比他高明国王非常诧异,既然你的哥哥都比你能干,为什么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的名字扁鹊答道:大哥扁鸿,望而知其将病,随即下药,能防病于未然这样一来,就只有自己家里的人知道大哥的水平高二哥扁雁,治大病于小痒,这样就只有村子里的人知道有个小毛小病可以去找他二哥只有自己既不能防病于未然,也不能治大病于小痒,每次扁鹊切身出诊时,病人已经危在旦夕,由此扁鹊才能名满天下 我在想,沪深股市为什么总要到了重病在身的时候,到了大多数股民失望的时候,到了市值暴跌一半以上的时候,才有政府职能部分出头具名来给股市治病呢?从历史经验看,好像每次政府出手,终极都能救活股市为什么政府职能部分老是乐于扮演“妙手回春”的扁鹊,而不是“防病于未然”的扁鸿的角色呢?为什么沪深股市逃不脱大喜大悲的命运?为什么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国资委、交易所和大小非一定要等到股市暴跌伤及除中小股民以外的其他相关方面的根本利益之时,才能齐心合力地出台那些早就该实施的措施呢?这些在我心中蓄之久矣的题目假如得不到根本解决,中小股民就还将前赴后继地在一次次暴跌中不断受到伤害 建立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市场机制,其重要性远在暴跌之后想办法救市之上就如统一个人应该平时就注重养成科学的糊口习惯保持健康的状态,而不是等到病入膏肓之后再四处求医问药可惜,沪深股市在平时缺乏那些“扁鸿”式的保健医生,多的是“扁鹊”式的救死扶伤者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多少机构都想着匡助企业IPO,再融资,直接投资拟上市企业,纷纷出台极度乐观的讲演等等,很少有人想到要加强市场的轨制建设,要保护中小投资人利益,国务院关于发展资本市场的九条意见的内容在市场大熊的时候能够得到有力的执行,在市场大牛市的时候就乏人问津了而一旦市场转熊,又纷纷出台各种救市办法,却往往不得要领,而且即便有效,也是为下一次熊市埋下了伏笔 股票涨跌只能从经营业绩、发展远景和公司管理这三个方面入手去考虑,其中公司管理是重中之重由于良好的公司管理能够激励企业治理者去克服各种诸如原材料涨价和竞争中的难题,实现更高的业绩增长,并终极晋升公司股价,而更高的股价也就意味着假如公司要实施再融资计划,以一个较小的比例稀释现有的股本就能够吸引到足够的资金这样反过来又促进了公司每股收益的增长,进而推动股市持续走牛,这才是轨制救市的根本原理因此,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是能够对公司管理提出金玉良言的扁鸿式的医生 可惜,有些上市公司的治理层多少有点儿讳疾忌医,他们不愿意在公司管理上动脑筋大股东国资委在这方面的努力好像也不足以约束国有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扩张的冲动这个题目解决不好,我们就不可能形成健康的股市发展机制 上市公司也好,市场介入者也好,治理者也好,都要下决心在自己身上查找股市下跌的原因不能简朴地把股市下跌归咎于投资人的非理性诺贝尔奖得主斯迪格里茨曾经论证过,股市中介入者是否理性与股市涨跌无关马克思主义者以为,外因都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之所以有人抛售股票,是由于这个公司本身的内在机制不足以说服投资人长期持股 在沪深股市“5?30”暴跌之后,治理层对投资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一再夸大要长期持股,不要短期炒作;要买大蓝筹,不要炒作垃圾股这些教育都是针对投资人的,并没有针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其结果是股市从6000点下跌之后,很多投资人死捂大蓝筹股票,他们接受了长期投资大蓝筹的理念,你不能说他们不理性可是结果却是很多大蓝筹的跌幅远远超过同期大盘的跌幅这是深刻的历史教训,我们不能指望把投资人教育成为理性的思惟者就可以维护股市的不乱,只有把公司管理这项艰苦的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才能让股市不乱地上涨,才能让投资人心悦诚服地接受长期投资的理念,并积极介入上市公司的管理流动 假如今天的沪深股市是个病人的话,病人家属的意见要首先同一起来,否则就没有人代表中小股民的利益政府不能老是平衡各个利益团体的利益,而是应该始终如一地“以保卫中小股民利益”作为根本起点,打响一场改善公司管理战争已经迫在眉睫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市主”这次我一定要拼尽全力来呼吁建立一个以改善公司管理为核心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股市新秩序,决不接受任何公募或者私募机构的“招抚”,决不抛弃那些伤痕累累中小股民,并且决不中途而退固然悲惨和悲壮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被动等待的悲惨下场和努力求生的悲壮命运却是完全不同的
以上是"要加强市场上的管理,让威胁远离我们"的内容,本文的主题是“假如今天的沪深股市是个病人的话 考试技巧,病人家属的意见要首先同一起来,否则就没有人代表中小股民的利益政府不能老是平衡各个利益团体的利益,而是应该始终如一地“以保卫中小股民利益”作为根本起点,打响一场改善公司管理战争已经迫在眉睫”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xuexi/50389.html
相关阅读:学习中时间如何做到高效利用?
时间管理的原则(四)
外出赴约时的时间管理
不管什么样的激励都可以让人振作精神
如何运用好晨间时间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