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学、上课想要提高学习效率,是要讲究学习方法的。怎样的预习、听课、复习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呢?整理了下面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到中学生。
关于预习、听课、复习的一些好建议
课前预习与自学
1.预习的好处有四:
第一,预习一般是“单兵作战”,能培养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减少依赖性;
第二,预习中发现问题,找出疑难点,带着这些疑难点去听课,能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
第三,经过预习,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课堂上就有充裕的时间对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消化,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当堂巩固知识;
第四,重复是加强记忆的基本手段,课前预习就等于先学习了一遍,有利于加强记忆。预习中要有侧重点,主要了解课文的一般内容,找出疑难点,并标上记号,听课时就有了针对性。
2.课前预习的方法与步骤
(1)学生在校的学习,必须是高效的,快速的,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课前预习就是高效快速学习的基础。课前预习可以初步了解新教材的内容和思路,做到提前思考;可以把教材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扫清学习上的“拦路虎”;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抓紧复习巩固。
(2)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果。学生听课,大致有这样两种情况:虽全神贯注听讲,但自己进行分析的机会甚少,或者有闻必录,手用得多,脑用得少;带着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听课,就能手脑并用。前一种同学,没有思想准备,又做笔记又听讲,十分紧张,没有精力去思考问题,新旧知识衔接不上,又不能停下听讲去问同学或查书,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长此以往,会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更多相关内容请点击:
> >
(3)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记笔记的能力。通过预习,对新课内容心中有数,课堂笔记就可以抓住讲授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选择地加以记录。不预习,听课时不知道哪些是书上有的,哪些是老师补充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关键,忙着听、忙着记,“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种“录音机”式的笔记,除了能锻炼速记能力外,丝毫无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4)课前预习能够培养自学能力。有人说,预习是自学的演习,的确是这样。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那就要靠自学来获取知识。如果在中学时代,能够通过预习,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就能为将来到高一级学校深造或走向社会的学习带来很大好处。
3.课前预习的方法
第一种阅读法。
预习首先要“读进去”。要细读、深思;对读不懂的地方和思不透之处,要提出疑点,找出问题,带着这些疑问上课,力争听懂,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预习开始的时候,首先从头到尾把课文朗读一遍或默读一遍,边读边思考:新课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思路来阐述的?这个思路的道理是什么?读过之后懂不懂?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用笔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
这种预习方法,表层目的是对新课文知识的预习,深层目的是以此理出一条检验自己学识的水平线。看在独立学习情况下,自己能掌握住多少内容。上课的时候,除了听老师讲课以外,还要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有哪些差距,这种差距是属于知识方面的,还是方法上的,找到原因也就找到了补短的目标。
经过阅读预习以后仍不能理解的那部分内容,不必强求理解,把它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
阅读法步骤:
第一步:纵览章节
为什么要纵览、概括阅读呢?这里有两个很实际的理由:
(1)纵览会帮助你掌握背景知识。如果对一个指定章节的内容,你事先一无所知,那么阅读和理解这个章节会既慢又困难。可一旦你在这样的章节里读到一个熟悉的观点——即你认出是以前曾学到过的东西,就可读得快些,理解得深一些。差别就在于先前的背景知识,而纵览则能使你很迅速地掌握背景知识。
(2)通读章节可以提供事前的组织者。对章节一般内容的熟悉,能够形成学习上的事前组织者。熟悉的标志可以充作标题或类目,将思想、事实以及细节都集中在里面。所谓的“磁力中心”,把事实、思想和细节像磁铁吸铁屑一样吸在它的周围。
第二步:圈点勾画
预习时,应该边读边划,边读边批,边读边写。“划”就是划层次、划重点。读了一段如果看不出层次,抓不住要点,那就没有读进去,要再读几遍。“批”就是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这些体会、看法究竟对不对,
可以在听课中验证。“写”就是把自己不懂的问题简单地整理出来。“划”、“批”、“写”这是阅读的“犁铧”。思考的种子,只有在耕耘过的土地上才能更好萌发。
第三步:提问
在读完书后,能够回答问题的人,一般在阅读前和阅读时就能够提出各种问题。这是获得高度理解的令人惊奇和有价值的技能。
提问行之有效的一个主要原因:提问能迫使你集中注意力以及敏锐、直接和有选择地注意你所阅读的字句。如果脑子里没有任何问题,那么你的眼睛只是略过段落中所有的字句却不会认识到就是这些字句包含了各种答案。没有提问题,也就不会有答案。在阅读和钻研课本内容的时候,如何预先提出问题呢?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办法是将每一个标题都变成问题。
第四步:预习后想一想
预习后,自己关上课本想一想: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自己懂不懂?与这个新问题有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自己是否已经掌握?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上课时听老师讲?这样检查,可以看出自己预习的效果怎样,以便进行调整、改进。
第二种回顾法。
回顾法主要是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本来,已经学过的知识是应该记住的,可是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学过的知识或者忘记了,或者记不全了,或者记错了而不自知,从而变成了对新课文理解的“绊脚石”。有的同学感到听课效果差,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扫除这些“绊脚石”,缺少听好新课所必备的知识,对课堂上老师讲的新课很难立即理解,课堂上某一处卡壳,后面就更听不懂了。
通过回忆,查一查不懂的概念在哪一章哪一节中讲过,如果还回忆不起来,就找出课本或笔记本认真看看,直到弄懂为止。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和新课内容不同,新内容不懂可以搁着,到课堂上听老师讲;而已学过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是不会讲的,如果预习时没搞懂,就会影响听课了。
4.预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预习时不要全面铺开。一方面时间不够,另一方面预习的质量也无法保证。最好选择一二门学科进行试点,这一二门学科最好是自己学起来最吃力的。从这一二门试点,取得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步展开。
(2)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学习计划可以提供多少实际时间来安排。不能因为过多地抓了预习,而挤了别的学科的学习时间。时间多时,预习内容可以多一点,钻得也可以深一点。预习时间少,则可以少预习一点,钻得浅一点。预习时,留点问题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是正常的,所有的问题要想在预习中全解决,对多数同学来说,是很困难。
(3)对于自己擅长的学科,可以不预习或少预习。如果预习了,那么就应当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在听讲时和老师的思路进行比较,从而把学习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听课的方法
1.为什么要认真听课
对学生来说,上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只有抓住这个中心环节,才能使学习获得成功。
(1)在教室里渡过“黄金时代”的大部分光阴。学生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意思是说,它对一个人未来的毕生事业关系重大。在全日制学校里,一周要上 32~34节课,每学期约640节~680节课。同学们获取各门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可见中学时代的大部分光阴是在课内渡过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当认真上好课,使“黄金时代”光彩夺目。
(2)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主要靠上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本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结合同学的实际情况,经过认真准备之后,进行教学,所以,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超过了教材本身。如果上课时能和老师密切配合,一般地说,是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
“学生时代”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是一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所以听好老师的每一堂课,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老师的传授毕竟是头等的知识来源。如果我们不重视听讲,那么我们就是在最严重地浪费时间。
2.保证有效听课的几条措施
第一条:认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1)做好知识上的准备:主要是通过预习来进行。学生在老师讲课以前,先自己独立地去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这个自学过程叫预习。
(2)做好物质上的准备:准备好上课用的各种学习用具,铃声一响,大脑就开动起来,这就等于在45 分钟内加了 5 分钟、10 分钟;相反,若铃声响过,才慢腾腾走进教室,有时人进了教室心还在操场,再加上找钢笔,找墨水,找书本,老师讲了半天,还不知道说些什么,这就等于在45分钟里减去了5分钟、10分钟。
(3)做好生理上的准备:即课前要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心之官则思,上课就是要靠大脑来思考问题。因此,大脑的状态就会直接影响到上课的效果。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做法是:早睡早起,不开夜车。中午和课间不做剧烈运动,午睡时间不睡太长。午睡后留点活动时间,洗洗脸,聊聊天,散散步,到上课就精神了。这是因为从起床到上课之间应当有一个抑制状态到兴奋状态的过渡时间。
有些学生晚睡晚起或午睡时间很长或早晨起得很晚。起床不久就坐在教室里,还没有完全清醒,上课什么也听不进去,从生理角度讲,大脑还处于抑制状态。
也有很刻苦的学生,晚睡早起,但成绩提不高,什么原因呢?晚睡本身就减少了睡眠时间,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第二天上课就发昏,听课效率下降,上课时间白白浪费掉了。为了补上损失,只好又晚睡,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对健康和学习都是不利的。
第二条:排除干扰,全神贯注地听课。年龄较小或自制力较差的孩子,上课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分散精力。尤其是性格活泼,脑子聪明的孩子更好动。上课有时做小动作、玩东西、说话、传纸条、和好朋友挤眉弄眼。这样不但干扰了周围同学听课,也影响了自己所课。此外,由于课程多,课时少,老师的讲课方法不大相同,他们讲课速度不同,这样,如果听课时不专心,就会把老师讲的一些知识漏掉,时间长了,前后的知识不连贯、不完整、不系统,考试时必然会漏洞百出。因此,要提高学习质量,就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全神贯注地听讲,克服注意力的分散和转移。
人集中注意一定事物时,大脑皮层就会在相应部位产生一个兴奋中心,这时注意对象提供的信息就能传入这个兴奋中心并对它们进行编码贮存,而其它信息只能处于抑制状态的皮层压域。如果大脑皮层同时有几个兴奋中心,就会出现注意力的分散和转移现象,这就是“分心”和“开小差”。
上课开小差的大体原因是:注意对象太单调;同时存在另一种新异现象;失眠、疲劳、饥饿;杂七杂八的事情牵肠挂肚。
克服方法如下:强化“有意注意”在自己头脑中的地位,培养学习的兴趣;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
注视教师。当你的眼睛瞟向窗外,或者在欣赏自己的涂鸦,或者在观看坐在隔二排的同学时,你就别想能专心听课了。你的心是跟着你的眼睛走的。将眼睛盯住教师虽并不能保证你的心思也盯住教师所说的内容,但让你的眼睛东张西望绝对表示你的心是在想着某些事情,虽然不知你在想些什么,但你绝对不是在关心讲课(当然,表面上看起来注意听课,至少也是对教师的起码礼貌)。在注视教师的规则上有一个例外,就是有关记笔记的事。很显然,你得看住用来书写的纸张才能好好地记笔记的。大部分的教师都很高兴看到教室里的成员或者听众忙着将他们的讲词和意见记下来。
第三条:要积极思维,主动地听课。专心听讲是根本原则,但仅仅做到专心听还不够,还应注意听课的方法,有的学生上课很老实,目视前方,一动不动,老师讲的东西这耳朵进那耳朵冒,没过脑子。一堂课完了,他们脑子里什么都没留下,只是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记下了几条板书。这种被动地听课也是学不好的,必须学会主动地听课。老师在课堂上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启发学生,学生就要开动脑筋思维。老师讲概念、定义等,都要通过许多具体的例子去分析、讲解。任何结论的提出都有依据,都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只记结论,死背板书,首要的是听老师怎样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弄懂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理解每个例题或具体例子的含义,从这些具体的例子中理解那些难懂的、抽象的概念。注意去思考概念和含义,不要只听其中的话语和事实。在教师讲课时,你要不断地反问自己:“他所指的是什么?”“’这件事的整个意义是什么?”“他所讲的含义是什么?”“这件事与那件事怎样互相配合?”“总结起来,又表示什么?”老师就是这样在反复地把一些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以及描述、表达问题的能力。学生就应该随着老师的引导积极思维,领会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第四条: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抓住讲课的重点,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每节课开始时,老师总要拿出几分钟的时间,将上堂课讲的主要内容提纲挈领地强调一下。方法比较灵活,有时是教师自述,有时用提问的形式考查学生,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应该注意的问题,这就是讲课的重点。这时,学生应该格外注意听,从中找出自己上堂课学习中的漏洞并及时补上。
此外,每节课讲完后的几分钟小结也是讲课的重点,也应该注意听。因为,这时老师要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画龙点睛地小结出来。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虽然仅仅是几分钟,但却非常重要凝聚着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而这些地方往往不被一些学生重视。老师讲开场白时,心还没从操场上收回来,讲结束时,又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铃声一响,立即冲向操场,占领娱乐领地。这样,两头的精华都没有听见,长此以往,学习成绩必然会受到影响。
在讲课中,当教师讲到一些他所认为特别重要的地方,他们会用各种信号表现出来。有人会提高嗓子或将语调降低;也有人会说:“要记得的一件事就是?”或者用其它的词语来表示他对这点的重视;还有人可能将主要项目和概念用稍微不同的字眼重说一遍;有些人说到一个特别重要的地方会稍停一下,或者讲得比较慢些。只要逢到教师用“一、二、三”的方式列举点数的时候,你就可以相信这就是要点。
因为表达要点的方法繁多,我们无法给你一个恰当的公式来辨识要点。要辨识重点需靠你自己的警觉和悟性,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在一般情况下,表示重点的线索总是存在的。不过你得经常注意这些线索就是了。
第五条:认真弄清教师讲课的思路。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具体过程。把思路理清就是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搞清上课时的思维程序、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规律,其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发现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第六条:认真理解当堂所学的知识。上课时要对当堂所学的知识有初步理解,这是提高学习质量,减轻学习负担的好办法。
什么是理解?理解就是掌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考过程,对概念的理解是上课最基本任务之一。上课时遇到新的概念,首先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它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次,要了解这一概念的表述方法;再次弄清怎样使用这一概念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搞清这一概念的应用范围和条件限制。
如果把上课积极思考并注意理解的学习类型叫做“理解型”,那么可以说还有相当一批同学的学习是“死记型”,他们的特点是跳过自己认识事物应当经历的艰苦的思考过程,而直接去背人家得出的现成结论。他们满足于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学习状态。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单纯直接记忆现成结论的听课方法,是无法获得真知的。我们应该努力争取采用“理解型”的学习方法,认真理解课堂所讲的基本知识。
常见的高效听课的几种方法:
(1)带问题听课法。带问题听课法也叫主题听课法,即听课前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的,重点听关于自己所要掌握、理解的问题,与此无关的可听可不听。这种听课方法的好处:
①目的明确单纯、注意力能高度集中;
②有针对性、范围小,便于获得自己所要掌握的知识。
这种听课方法不能孤立地使用,要与“预习法”以及其它方法结合。在听课前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准备,事先对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熟悉,听课要解决的是不懂的或精深研究的问题。
(2)抓概念听课法。学习每一门知识,都会遇到一些概念。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概念是知识,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好的关键。听课时必然要遇到新的概念。这就要求首先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它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次,要了解这一概念的表述方法;再次,要弄清怎样使用概念进行计算或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要搞懂这一概念的应用范围和条件。在听课的时候,如果能从教师的讲解中抓住这几个方面,就算抓住了要领。学习概念时,还要从反面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它的理解。比如学习物理电学部分时,有一条基本规律:“串联电阻中的电流相等。”自己可以反过来问问:“电流相等的一般条件是什么?”这样反正结合,就会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3)质疑听课法。质,是根据事实来问明或辨别是非;疑,是疑难或疑惑。解决疑难,明辨是非的过程,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是学习而不加思考,就必然会迷悯无知;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必然会疑惑不解。要在学习中思考,就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宋朝的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也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些都告诉我们要在学习中质疑,
(4)要领听课法。学习每门课,每门知识,都须得要领。所说的要领法,就是按照每门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特点进行学习。如学习语文和数学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不讲方法,不抓要领,往往很认真,下了很大的功夫,其效果不佳。
中学阶段学习的科目很多,只有抓住学科特点来上课,才能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由于有些学生不抓住学科特点来学习,上语文课不重视作文;上外语课不愿意大声朗读;做实验不爱动手,这样,与学科特点有关的能力发展不起来,学习效率很难提高,学习成绩很差,很不容易达到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
复习的方法
为什么要课后及时复习
课后复习的含义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叫“当天课程当天复习”。
为了使你的时间和精力没有白花,就必须立即进行复习。假如必要的话,不管你想不想这样做,都应克服对复习的心理上的障碍,要马上自觉地去复习。这时候你所花费的复习时间(不会需要很多时间)会节省由于你没有复习一个章节而在以后重新学习时可能要花的大量时间。
当天课程当天复习。教师刚刚讲过的内容印象深刻、清晰。心理学家认为,刚学的知识在两三天天后遗忘的最多,最好在学后24小时内复习。如果拖得时间过长、上过的课程已经忘了许多,再去复习,就多倍功半了。有一位教育学家说得好。应该去巩固知识,而不是去修补已经经了的东西。就是,说:要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对一名中学生来说,这一点应当养成丫惯,要做到不论出现什么情况不受干扰。
为什么立即复习可以降低遗忘率呢?只是因为它给予你一个机会让你把章节中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一把它们拼起来,就像把七巧板的各部分拼起来就能看到图案的整体一样。这样,你不用记许许多多岑碎的部分,就可以看到有关章节内容的一幅整体“图案”。
立即复习是很容易进行的。在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把章节内容学完之后便可开始。用一张纸将这一章节的第一页遮去,但留出边线外的笔记部分。用自己的话,把边线外的笔记或单独的笔记作为揭示,将课文中那一页上讲述的思想、事实和细节出声背诵。然后,将纸移去,来找出错误和疏漏之处。
如果对这一章中的每一页你都能这样仔细检查的话,你就会觉得你已了解这一章所讲述的思想的顺序和它的脉络流向,于是便能将它们记住!
及时复习是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成果,加深记忆。因此,复习与前一节课的时间不要隔得太久,全都忘了以后再复习,这样的复习等于新学习。一般说来,复习的时间最好安排在第一次学习后的半天、一天、三天、七天、半个月后,分次进行。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即要合理组织复习和分配时间,不要集中在一个时间内复习,这样做容易疲劳,收不到复习的好效果。
开始复习时,次数尽量多些,时间间隔短些,内容可少些,以后再慢慢减少次数,延长时间,扩大复习范围。
复习的方法与步骤
课后复习可以分四步进行:尝试回忆,钻教科书,整理笔记,看参考书。
第一步:尝试回忆
就是不看书,独立地把教师讲的内容回想一遍的过程。这就是自己考自己,逼着自己专心致志地去动脑筋。这种方法称为“过电影法”。这样做有四点好处:
(1)可以检查每天听讲的效果。如果自己能够回忆出全部或大部分内容,就证明自己的预习和上课是有收获的,效果是好的,从而增强了认真预习和专心上课的信心。如果相反,就应当及时寻找原因,改进预习和听讲。回忆时,可以边回忆边对照书本,也可以先回忆后看书。为了使回忆专心,也可以在草稿纸上把回忆的主要内容写出来。
(2)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因为尝试回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具有专心和开动脑筋两个特点。学过的知识,回忆一遍就会巩固强化一次。
(3)提高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每次尝试回忆后,必然有一部分内容想不起来,自然会很着急地去看书,翻笔记。这样提高了看书和整理笔记的自觉性,主动地把忘了的部分作为重点来看,从而使看书和整理笔记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4)培养了爱动脑筋的习惯。课后直接看书当然比尝试回忆省事,但不能不留下深刻印象,效果往往不好,而尝试回忆,要追寻思索的过程,要概括上课的主要内容,一旦想不起来,还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回忆的线索,很费脑筋,一个经常回忆的同学,不仅记忆力大增,而且养成了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第二步:钻研教科书
尝试回忆后,应该从头至尾逐句地去钻研教科书,因为教科书中写的是需要记住的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础的知识,必须认真思考。对于已经理解和记住的部分、不用再花很多时间。要把时间花在回忆时想不起来或记不清楚、印象模糊的部分。
在钻研教材时,可用彩色笔把书上重要部分、新的概念和容易忽略的部分勾划一下,在书的四周空白处,可以记上一些自己的简要体会,或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这样,有利于记忆,因为记上一些带提示性的只言片语,以便再查阅时从这些批注中迅速地得到启示,回忆起书中的关键内容。
第三步:整理笔记
笔记本不应当仅仅成为上课的记录本,而应当把它变成一份经过提炼加工的适合自己用的复习材料。
整理笔记时,首先把上课没有记下的笔记补上,把记得不太准确的部分更正过来。如果平时下功夫把笔记整理好,系统复习时,打开笔记本心中就有数了,因为笔记的索引清楚,中心突出,内容简要,联系着有关的旧知识和易错的问题等等,将来在复习考试前,就不用再突击查旧书、翻材料,重新思考和临时归纳了。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只要看着笔记,就可以迅速回忆起有关的旧知识。总之,整理笔记是把知识深化、简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带有浓厚的个人学习特点,是未来特别有用的个人复习材料,要妥善保存。
第四步:看参考书
课后复习时还要适当看一看参考书。首先,要选好参考书。在老师的介绍下,每门课程可以选定一本主要的参考书,而其它作为一般参考书。其次要首先看教科书,在对知识基本理解后,再去看参考书。其三,围绕中心问题看参考书。老师当天讲授的内容,或自己发现的疑问,都可作为看参考书的主要内容。最后要做好笔记,把参考书中的精彩部分、精彩题目,摘录进笔记本的相应部分里。
复习的时间
复习的时间
第一,每天复习
每天上课时所做的复习,是最基本的复习工作。这种复习工作,使得旧教材和新教材相联络,并且可以使旧教材成为新教材的类化基础。在每天上课的时间内,有下列四种机会,做复习的工作:
①在指定作业的时候。在指定新功课的时候,把过去所学的有关教材复习一下,使所指定的功课,与过去所学的功课发生联系,这是引起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一种方法。
②在介绍新教材之前。教师在开始上课时,若指导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教材,就可以帮助他了解现在所学的新教材,并且可以使前后功课能够衔接起来。
③在上课时间内随时复习。在每天讨论问答,讲解说明,设计活动,以及从事其它作业的时候都可以随时复习从前所学的、用以说明当前的教材。
④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教材整理一下,加以联络和组织,成为系统的知识、完整的经验。这是复习当天功课的主要方法。
第二,单元复习
每一个大单元教学完毕之后,要做一次有系统的复习,使学生把这个单元的教材整理一下,以增进其了解和记忆。
第三,年终复习
学期复习或学年复习是把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功课,做一次大规模的综合的复习。这次复习的范围较广,内容较多,因而学生可以得到新的见解,获得系统的观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xuexi/154030.html
相关阅读:二轮复习中语文学科复习策略与重点
状元们的理综复习经验
资深教师传授理综秘笈
2014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解读及备考建议
如何选择正确的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