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 是学会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 也是学生自学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很重要。
小学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方法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兴趣。
首先,教师要重视预习环节,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只有教师重视,学生才会重视,只有教师循序渐进、耐心指导,学生才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打好基础。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增强兴趣。要向学生明确预习的好处,预习对于今后继续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将外部因素转化为内部因素,变“要我预习”为“我要预习”。在学生有了足够的重视后,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比如,刚开始可选择一些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文章,给出预习提纲,进行比一比、评一评,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增强预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养成习惯
将预习方法的培养带入课堂,选择几篇文章上好预习指导课,教师和学生一起预习,重在方法的指导。可从以下步骤指导: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难理解的字词,为进一步学习扫除文字上的障碍。
2、反复朗读,做到熟读成诵。在学生扫除了文字障碍后,要求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对于不好读、难读的语句更要多读,要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学生如果连文章都不能读通顺,何来阅读教学、课堂效果。“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已对文章大意、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
3、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有些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很远,学生很难与作者达成感情上的共鸣。这时就需要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古诗时,课前先让学生了解诗人生平、以及他的作品资料,就能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更好地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再读课文,感知大意。这时可从课题入手,从中发现信息,了解文章主题。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重点抓住文章开头、结尾、重点段落、重点语句,从中有所发现。
5、细读课文,解疑质疑。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课前或课后问题细读课文,解决问题,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合作交流。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便于课堂上很好的交流,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标注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
三、注重检查评价
小学生的自觉性、自控能力还很差,如果教师的检查跟不上,学生又会流于形式,随便应付。因此教师要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检查的形式可以是教师提问检查、同桌互检、小组交流汇报等。要及时给予每位学生恰当的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教育是必要的,其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小学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技巧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二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或者请教老师。
三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比如预习《詹天佑》一课,文中第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具有统领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就可以在这句话的下面画上一道“---”并在重点词“杰出”“爱国”的下面用“△”标出。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
四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步骤(一)默读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二)查问
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三)朗读
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四)摘抄
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五)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xuexi/1161388.html
相关阅读:课前预习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应该怎么预习
上课前,先预习_课前预习
初中生暑假“预习”的技巧和境界
正确预习的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