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时
第一课时
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
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
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
二、初读课
1.带着心上问题读课,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2)不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质疑。(3)思考交流“课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师述:课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题和主题。再读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思考,并弄明白课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7.按段读课,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小结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
2.理解课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有什么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课。
二、精读课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像,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2.从课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逊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的兴趣。
3.齐读第3 自然段,说说水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水的第二种猜想。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的两种推测。
4.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的推测。
5.读课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讲课,找出原因。
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是,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四、作业
选用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努力探究科学奥秘 生命存在(谜)
7.奇妙的克隆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2.掌握课内容,了解“克隆”意义。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
提出学习要求: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方法。
2.激发学生共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
教学准备
投影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精读课: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课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作业:作《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板书: 7。奇妙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学科学
↓
诱人前景
习作2
教学要求
1, 通过阅读《拔河》这篇作主,再根据自己的拔河体验,了解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2, 认真阅读老师的批语,了解“眉批”和“总批”的内容及位置,读懂教师的修改意见,明确写好作的具体要求。
3, 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积极讨论交流后,认真修改作,并从中掌握修改作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
1, 投影出示拔河情景的图片,同时播放拔河现场的录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2, 学生就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3, 教师导入:有一位同学就这次比赛写了一篇《拔河》的作,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修改修改。
4, 教师板书课题,提示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二,初读内容,查找缺点。
1, 投影出示《拔河》的内容,学生边朗读边找出这篇作中存在的问题。
2, 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汇报。
3, 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老师的修改意见,比较老师批语和学生汇报之同的不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的具体要求。
4,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眉批一般用以指出作中字、词、句、段方面的优缺点。
三,再读作,明确改法
1, 学生默读全,思考本篇作如何修改,可用铅笔在中作适当的批注。
2, 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揉已见,小组内交流。
3, 教师点拨:写好《拔河》这篇作,除了注意写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 学生再次欣赏拔河的录音,重点讨论第五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
5, 师生共同小结:在这篇作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的气氛,还必须抓住典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合,才会生动、活泼、感人。
四,学生修改,最后誊情
1, 学生作,力求做到成迅速连贯,一气呵成。
2, 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尽量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3, 教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4, 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清。
练习二
教学要求
1, 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2, 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 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5, 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时间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 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2)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比较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
(3)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什么情况下用“看”,什么情况下用“紧盯”,并得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紧盯”的结论。
(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
2, 教学第二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看谁说得多。
(2)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使用所列词语的完整句子,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
3, 教学第三部分。
(1)让学生读题中的五个词,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让学生仔细阅读五个句子,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
(3)教师评议,看词语填得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4, 教学第四部分。
(1)学生读八个成语。
(2)教师指出这些词中都含有“看”的字眼,让学生在词中找找看,拿不准的可以查查字典。
(3)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
二,教学第二题
1, 诵读词语。
(1) 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谁准字音。
(3) 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 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成语词典。
2, 积累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
1, 指导。
(1) 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梦圆飞天》。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 让学生说出哪些相信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5) 教师重点指导“浩瀚、脚印”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 练习
3, 反馈。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分别就是未的衣食住用行展开畅想。
(2)分组推选同学上台将自己对未的畅想说出,要求语言表达通顺、流畅。
4, 反馈。
五,教学第五题
1, 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 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感受。
3, 审题。
4, 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工、母”的书写方法。
(2) 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 练习。
(1)学生再次绳其祖武,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8 海伦•凯勒
教学要求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难点
凭借课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课,理清脉络。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中国的张海迪、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谁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
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女学者,一岁半时因病成了一个盲聋哑人。在家庭教师沙利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女子学院,1940年毕业。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3、本讲了她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朗读,纠正读音。识记字型。
2、指名朗读课,检查预习情况。
提示:“吮”不要读成yun,霖应读前鼻音,“挠”声母是n。
3、默读全,思考:课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读不懂,做上记号。
(课主要讲了海伦在老师指导下摸盲,拼写单词,艰苦地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
三、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想想课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第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的灾难。
第二段:在沙利老师的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拼写单词。
第三段: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第四段:海伦大学毕业时,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
4、分段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朗读课。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自读自悟,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
教学准备
投影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主要写了海伦哪些事情?
二、学习课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同桌交流。
3、出示词句。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隔绝倾诉
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4、从这些词句中你能看出什么?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
5、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学习课第二段
1、就在这时,沙利老师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默读课,划出有关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沙利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拼单词的?后呢?
理解句子“沙利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拼写了‘水’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耐心、有智慧,善于启发海伦用触觉去学习知识)
“沙利老师心疼地布用把他的手指一一包扎起。”(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
读课,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
(2)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
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猛然醒悟”说明了什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的爱给了海伦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3)海伦接着做的是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
理解:“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海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
反复朗读,体会海伦在学习中所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和他的顽强的毅力。
(4)“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哪里体会出?
朗读,体会出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四、有感情朗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
3、造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第三段。
2.2。把会感动的语句背下,复述课。
教学准备
投影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喜悦”、“如饥是渴”说一句话。
2、朗读第二段,沙利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拼单词的?海伦又是怎样拼命学习的?
过渡:海伦是怎样学说话的?
二、学习课第三段
1、指名朗读,思考: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说话的?海伦是怎样练习的?
2、同桌互读并讨论。
3、全班汇报。
理解:“萨勒让海伦摸清……怎样发音。”这是靠什么学习说话。
“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反复高声朗读……”“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海伦学说话的艰辛以及她拼命学习的精神。)
你能通过朗读把海伦的精神读出吗?
4、海伦努力的结果是什么?自读理解。
读、说、朗读体会。
“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应如何读这句话?(读出惊喜、终于成功了的语气)
“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奋的眼泪。”
有感情朗读,说体会。
三、学习第四段
齐读,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流在人们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四、通读全
1、自读全。海伦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读读说说。
2、你有什么启发吗?
五、作业
1、引号有哪些用法?完成课后习题4。
2、在第2课中,你能找到类似的用法吗?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
3 海伦•凯勒
生病 失聪失明
奋斗 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奋斗
奉献 永生留名
9二泉映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内容,理解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3课时
预习要求
1、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读读课,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并能联系上下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
萦绕 倔强 饱经风霜 升腾 跌宕
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教学准备
1、将《阿炳生世录》材料课前印发给学生。
2、录音带2盘,《二泉映月》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部分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5、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经历及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理清课层次。
教学准备
阿炳的图片 录音课 《二泉映月》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片 相关 《二泉映月》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前写上第一课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导入课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
二、学习第5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用实物投影仪)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用优美的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字在表达上的特色。(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全体学生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擦掉课题旁的“?”)这段字写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部分,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其中第三部分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部分背。
(1)熟读试背。
(2)指名背诵。
三、迁移写话
1、师: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课,现在再听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四、课外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
2、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练习4。
板书设计:
9.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10.郑和远航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归纳课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教学准备
挂图 朗读资料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
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试着从课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内容,课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学习课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课朗读录音教学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
思考:如果把全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字中流露出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
1.有感情地朗读全。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10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复述课。
4、在理解、品味语言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司马迁的《史记》。
2.初读课,理清脉络。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
记载:把事情写下。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横祸:意外到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划分段落
1、默读课,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
2.理解“发愤”的意思。司马迁受刑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教学准备
投影字
一、讲读课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
三、讲读课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后习题4。
2、朗读课,试着复述课。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
2.复述课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
1、指名读课。
2、指名说出课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
4、指名复述课,评价。
三、总结课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
四、作业
1、朗读课。
2、复述课。
板书: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遵照嘱托
遭受酷刑 完成巨著
发愤著书 前无古人
12.精读与略读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课,感知并读懂课,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和怎样略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抓住精彩之处引导、点拨,把中所交给的读书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
教学准备:
1.相关的教学投影片。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二.指导自读课
1.揭示课题。
2.审题:
(1)什么叫“精读”?什么叫“略读”?
(2)你通常会采用什么方法?
1.轻声自读课,要求:(1)要有一定的速度;
(2)弄清这篇课写了哪几方面,主要写哪几件事?
(3)在自己认为最有收获的句子下面作记号。
2.组织交流。
3.指名分节读课,要求:读通、读顺课,注意正确、流利。
4.指名分段朗读课,思考:哪些句子让你受益匪浅?为什么?
5.相机出示句子,指导理解:
(1)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提问:(1)“一目十行”失什么意思?
(2)走马观花是什么样的?
(3)你这样读过哪些?有什么帮助
(4)这样的方法给了你什么好处?
(2)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
提问:(1)这句话你同意吗?
(2)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3)这个“须要”是指什么?为什么这里用的是“须要”而不是“需要”?
1.齐读。
2.浏览课,
思考。
1.按要求轻声自读课。
2.小组交流学习结果。
3.指名汇报。
4.指名补充。
5.听读,评议。
6.听读,思考。
7.指名交流。
8.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思想感情,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12.精读与略读
选择哪些读书方法
怎样略读
习作3(新闻报道)
教学要求:
1、 通过阅读例,感悟“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初步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
2、 能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竞赛活动。
教学重难点:
要求能做到“新、真、短、快”,以简洁的字,真实的内容,迅速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教学时间:
2课时(其中包括书面习作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收看过新闻联播吗?
2、播音员报道的新闻都是由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
3、今天我们要学做小记者,了解“新闻报道”的写法。
二、自学例,了解这则新闻报道
1、自读,再指名读。
2、思考,讨论:例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3、讨论:读了这则报道知道了什么?
三、明白新闻报道的框架
1、我们读了例,就能对这次男篮比赛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自读习作3第二部分,发现报道的写作特点。
2、讨论
1)、例各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归纳,板书:
标题: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导语:交代结果
主体:事情经过
结尾:补充交代
四、指导写好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1、 可以组织一次拔河或跳绳比赛等。
2、 学生口述比赛情况,注意体现出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为什么等因素。
3、指导确定标题,突出重要内容,然后按导语:交代结果;主体:交代事情经过;结尾:补充交代这一格式开始落手报道内容。
五、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报道的事件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规范。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习作。
二、讲评所写报道,指导学生修改。
三、学生誊写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3(新闻报道)
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导语:交代结果
练习3
教学要求:
1、 引导学生了解书法在我国的悠久历史,感悟书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懂得学好书法需要持之以恒,从而激发学生热爱书法的感情。
2、 诵读与积累旨在巩固前面所学词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激发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
3、 指导学生读贴练字,引导学生赏析汉字美,创造汉字美。
4、 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时间:
3课时(自主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与生活
1、读短回答问题
1) 自读短
2) 出示:恍然大悟
理解:一下子明白了。
这位青年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3) 学生联系上下,比较中思考。
“学了一年就觉得很好”与“磨穿的砚台”比较,发现这位青年与老师的差距在哪里?
想一想,这位青年会怎么想?
4) 再读全,得出结论
学习书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练字”的看法
1) 出示题目:现在电脑普及了,我们不需要花这么大的工夫练字了。
虽然现在电脑普及了,但我们还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练字。
2) 你同意哪个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
3) 两个阵队展开辩论,摆事实,讲道理。
小结: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化,学书法可以陶冶情操,磨练人的意志,而且,写字是衡量一个人语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老师也认为虽然现在电脑普及了,但我们还需要花很大的工夫练字。
3、列举我国著名的书法家
1) 你知道哪些著名的书法家?
2) 同学之间展开竞赛,看谁知道的多?
各自在纸片上写一写书法家的名字,评选出最熟悉书法家的优秀者。
3) 优胜者说说自己所知道的书法家的故事。
如:王羲之父子、欧阳修、黄庭坚、颜真卿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诵读与积累
1、出示与郑和有关的“准韵”。
2、学生练习流利朗读12个词语。
要求:读准字音,尝试理解词语
3、联系《郑和远航》这篇课,说说你所理解的词语意思。
参考注释如下:
讲和通好:指相互和解,并建立友好的关系。
五湖四海:泛指世界各地或全国各地。
振臂一呼:振:挥动。挥动手臂,一声号召。
络绎于途:络绎,往不断,前后相继。形容沿途过往的人马车船不断。
观风问俗:指观察了解风俗人情。
互通有无:用自己有的去交换自己没有的。指相互交换。
心悦诚服:心里喜悦而真诚佩服。
二、写好钢笔字
1、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2、指名朗读。
3、说说如何写好横线上的字。
注意:
1)写单个字,要观察字的间架结构,观察的主要参照不再是“格子”,而是字的笔画与笔画,偏旁与偏旁之间的结构关系。
2)写一行字,还要讲究字与字之间的穿插、避让和布局。
4、读贴,书空,交流写好字的诀窍。
5、 指定时间内独立描红,临贴。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我说一说
1、读一读口语交际的题目要求。
2、归纳所列话题:
1) 同学过生日,要不要送礼物?
2) 爸爸妈妈要我们星期天参加补习班,我们要不要参加?
3) 广告上说的,我们该不该相信?
3、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问题,有时甚至常让我们陷入两难的境地,你还遭遇过什么问题?
4、学生再举例,教师继续罗列于黑板。
5、你对哪个话题最有看法,请你发表你的看法。
6、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写下同学的看法。
7、 代表心里“编”写提纲,试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以及同学们的看法。
8、 教师及时指导:
1) 恰当地点拨,使讨论逐渐深入。
2) 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肯定。
3) 鼓励不善发言的大胆表达自己观点。
二、学写毛笔字
1、出示:土、牛
2、说说这两个字的间架结构。
3、教师示范:
土:第一笔横要短而轻柔,长度约为第三笔横的二分之一。第二笔竖要正直有力,敢于冒尖。第三笔横要舒展稳健。整个字的造型犹如一个“正三角形”。
牛:撇要粗短如牛角,竖要中直如“牛脊”,字的重心在横中线之上。长横和直竖犹如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
4、学生欣赏中国方块字的几何造型美。
5、学生临写。教师指导。
13、秦兵马俑
本解读: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要想学生凭借课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好像有点难度。而因特网给了我们很大的便利,学生可通过集音、形、色于一体的专题网站感悟课。
教学构想:
本课的教学,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学时,为了避免枯燥的讲解,可先让学生充分浏览专题网站中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的语言,领悟课的特点。课堂上可采用“分组交流、代表发言、组员补充、感情朗读”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一点是,这课的教学还应比较注重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以让学生把自己对课的感悟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表现出,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陶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学会本课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
的词语。
3、联系课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中的作用。
4、凭借课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
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的结构和内容。
课前准备:兵马俑资料的搜集。
教学时间: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让我们一起去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
二、自读课,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2、思考:秦兵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指名交流。
三、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从哪些方面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为了说明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课的语言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说说游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第二段。
四、指导写字。
1、老师示范。
2、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感情朗读课。
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词语
2、 课除了写兵马俑"规模宏大",还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
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第三段完成表格。 兵 马 俑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威武凝重
骑兵俑勇猛善战
兵车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 俑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6、齐读课第11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物的自豪之感。
三、归纳小结。
1、课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规模宏大
19、 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14、埃及的金字塔
本解读:
整篇以清晰的条理,平实的语言,介绍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代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 同学们知道四大明古国吗?
板书: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2、 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二、 初读课、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要求:
(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理解词语
(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3、指导学生书写。
三、 再读课、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1、 师:古老神秘的埃及大地,扑朔迷离的金字塔建筑,同学们读了课有什么疑问?或者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2、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的内容,你能不能仔细读读每个自然段,针对个自然段的内容试着提一两个问题吗?
第一自然段:金字塔座落在哪?什么样子?
第二自然段:金字塔为何而建?为什么叫金字塔?
第三自然段:a、金字塔有多少座?最大的是哪座?
b、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c、金字塔的结构怎么样?
第四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搬运的?
第五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垒起的?
第六自然段:金字塔有什么意义?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学习课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金字塔全景图,问:能运用图中的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金字塔吗?
(出示词语:角锥形建筑物 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举世闻名,进行描述。)
2、看到这样巍然屹立的金字塔,你们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呢?
(如:有什么特点?怎么建成的?为什么而建?等。)相机板书有关问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围绕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去探索金字塔的奥秘。
二、合作学习,研读课第三、四、五自然段。
1、过渡: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又使我们加深了对金字塔的了解,那课的第三节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自读课。
2、交流汇报: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结合资料,个人汇报:
(高146米,相当于40层大厦:你是从哪里看出的?从数字,板书:数字;朗读指导:我们的综合楼只有四层,你想一想,当你站在比综合楼高出十倍的40层大厦下看这座大厦的楼顶的时候,你怎样看?你会怎么想?同样,站在胡夫金字塔下呢?把它的高读出,把你的惊叹表达出。)绕一周走一公里:体会到到金字塔底面积很大,用数学说明;
指导朗读,你知道绕我们学校走一圈多少米吗?算一算,绕金字塔走一圈相当于绕学校走几圈?)
(231万块,平均每块2.5吨,石头之多,石头之重,三分之一米宽的石路,可以绕地球一圈,要六十万个车皮,如果把这些车皮连起,也快要绕地球一圈了,把你的不可思议,惊讶不已表达出。)
砌合得很紧密,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是怎样结合的?(将石块打磨得十分平整,然后叠放在一起,中间没用任何水泥类粘结物。这样堆砌起的金字塔牢固吗?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你知道吗?为了保证金字塔永远不倒,古埃及人没用一颗钉子,没用一根木料。因为钉子时间长了会生锈,木料时间长了会腐朽。整座金字塔都是用这些巨石构建的。)
经常10万人,30年:我们镇约有四万人,你想想十万人是多少?据记载,当年,每3个月便换一批人,每批十万,估计一下整整30年,要多少人?联系上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人呢?)
小结:这一小节中罗列了许多数据,也把金字塔与其他事物作了比较,更有形象生动的描写,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金字塔的特点。
3、引读第3节。思考:分析这些数据,通过这样的比较,再加上具体形象的描述,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交流。(宏伟、精巧;智慧、勤劳;奴隶、剥削)
4、练习:把句子补充完整。
万里长城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
胡夫金字塔的建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
我们学校的多功能报告厅很大, 。
三、过渡:这么多这么重的石块,这么宏伟这么精巧的金字塔,3000年前的古埃及人民是如何建造的呢?
学生汇报:
生1: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民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看他们——(介绍书上的方法,边读边用画图表示;)
生2:当时没有起重机,没有汽车,没有石厂、机器……埃及人民就是这样,用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把一块块巨石搬运过,并砌成金字塔。多么了不起啊!
生3:请看,这是我画的建造金字塔的场面,是根据课中的句子画的。(出示图画)
学生汇报:
生1:“这些金字塔矗立在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我明白了它历史悠久,体现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生2:这又与 课的开头呼应,理解了它所以“傲对碧空”!
生3:我想对埃及人民说:你们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
四、课后练笔:
我国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收集了一些有关长城的资料,请同学们学习本课写法,写
一篇介绍长城的。
板书设计:
宏伟
埃及的金字塔 智慧的结晶
精巧
15、音乐之都维也纳
本解读: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4、能凭借课中的语言,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教学重点:
作者是从那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知识难点: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能力难点: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际操作了解维也纳的有关资料,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技术难点: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体系的形成。
教学思路:
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在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围绕学科性问题,提出疑问;
(2)收集、处理、整理信息;
(3)小组交流;
(4) 反思、总结、评价学习结果和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预习这篇课时,只要一看课题,就很容易的会产生出很多问题,问很多为什么。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激发,学生上网去寻找答案去自主探索的热情会高涨,这样,学生一方面在搜索中可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成就感,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课的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音乐之都”就座落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在开始学习本之初,我们有不少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维也纳叫作音乐之都?这一堂课,我们一起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二、自学
1、 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 请学生当老师,向大家提问题,教师板书:
媒体出示: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起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三、通过网站,独立解决问题,抓住重点体会
1、根据上面问题再读课本,要求从书上找到答案。
2、谁提的问题谁找人回答。
3、指导体会重点,实施语训练:
A——①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古典音乐的摇篮
②同学们发现第一句话与后面几个句子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放在自然段开头,突出要写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哪几个自然段也是这样写的?
④你能谈谈你所理解的“摇篮”吗?再读课,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古典音乐的摇篮?
⑤媒体出示:照样子,写句子: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的摇篮。是的摇篮。是。
⑥齐读。
小结:这一节写了音乐大师在维也纳的创作生涯体现了维也纳的确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①回答第二个问题:板书: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②网站出示:欣赏维也纳风光。
③抓住“到处、就连……也”等引读课。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欣赏到了维也纳这座用音乐装饰起的城市的独特风光。
C——①回答第三个问题板书:离不开音乐
②齐读课。
小结:维也纳人真的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③你喜欢刚才我们学习的哪一节就读。
总结:这里作者从三个方面写了为什么把维也纳称为音乐之都,仅仅如此吗?
不!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创建于1869年的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
四、学习五、六自然段
学习第五节
1、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简洁的词语记下自己读某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交流、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
歌剧院大(追问:哪些词句体现)——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
歌剧院金碧辉煌(追问二)作者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练读
历史悠久——1869年板书: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3、出示网站上的歌剧院,欣赏
小结:国家歌剧院是“音乐之都”维也纳璀璨的明珠,其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让音乐之都更美。
4、齐读本小节,通过朗读体现出这座音乐之城的伟大与奇妙。
学习第六节
1、引读第6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音乐会规模大、规格高、演出水平高等。
小结:我们知道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全世界的影响。国家歌剧院给“音乐之都”维也纳戴上了璀璨的光环,让音乐之都名声远扬。
五、回归整体
1、齐读全,为什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2、总结:这篇课作者怀着赞叹的心情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光彩夺目,令我们无限向往。
六、课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请每个同学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展开叙述。
板书设计:
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之都维也纳 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xiaoxue/46438.html
相关阅读:一件运动衫
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
五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教案学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1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北师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