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上海人”6000年前是如何生活的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考古发现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将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向公众免费开放。位于上海市沪青平公路3993号的博物馆建立在崧泽遗址原址之上,展览环境全是模拟遗址环境建成。博物馆还将展出共155件文物,除其中几件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过,绝大部分是首次展出。

  12日,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迎来了藏品开箱入藏的日子。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带领沪上媒体参观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原址上的遗址博物馆

  崧泽遗址发现于1957年,地处现在的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是上海最早有人类生存的地方。1960年以来,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对这处古遗址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上海最早的先民踪迹,从而把上海的历史一下前推至6000多年以前,颠覆了“古代上海是个历史不长的小渔村”的长期误解。

  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建立在崧泽遗址原址之上,总用地约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不过相较整个崧泽遗址约5万平方米的保护范围而言,这还是很小的一部分。

  据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介绍,遗址博物馆的底下就是崧泽遗址原址所在地的一部分,原址的所有文物已经清理完毕,且已回填,建设对遗址不会造成不良后果。崧泽遗址总共出土的千余件遗物入藏上海博物馆,其中有155件在这次回归遗址展出。

  “崧泽遗址博物馆的展览环境是模拟遗址环境。周边其他地方还有遗址存在,作为一个保护范围,适当时期会继续发掘。因而崧泽遗址博物馆还承担遗址保护的责任。”张岚说。

  从外观来看,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形态犹如古老村落的缩影,将小桥、流水、村落和庭院融入整个建筑之中。内部则由一个基本陈列厅、一个临时展览厅、一个多功能厅和一个考古体验厅等部分组成。

  据复旦大学考古文博学系教授高蒙河介绍,博物馆展览将按照“发现崧泽遗址”、“走进崧泽社会”、“传承崧泽遗产”三个部分组成。展览设计一部分是通过展柜展出崧泽遗址出土的文物实物;另一部分是模拟考古遗址的一些复原场景,令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参观了一圈之后,记者发现崧泽遗址博物馆最令人新奇之处在于,博物馆的展览环境处处模拟遗址环境。遗址展厅入口处,仿造的是上海古遗址地层的切面,切面上镶嵌着影影绰绰的投影,是仿造原来出土的一些陶器上刻画的符号,同时还有一些陶器和贝壳;进入展厅之后,展厅剖面是模仿原来考古地层的剖面设计的;此外还有通过考古复原的“上海第一人”以及崧泽先民死后的墓地等。

  4个“上海第一”

  崧泽遗址通过考古发现了4个上海第一:“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稻”、“上海第一房”和“上海第一井”。它们都将通过不同的展陈方式在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得到展现。

  据高蒙河介绍,崧泽遗址共包括3个文化层,从早到晚分别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吴越文化,而4个上海第一的发现几乎都出自最早的马家浜文化遗存。

  “所谓的‘上海第一人’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上海地区最古老的人类头骨,距今约6000年前的马家浜‘上海人’。这次发掘清理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墓葬7座,其中6座为单人仰身直肢葬,1座为俯身葬。这座俯身葬墓中的遗留头骨保存较好,经鉴定是一名年龄在25至30岁之间的男性。这些墓葬里发现的上海地区最早先民遗骨,叫做‘上海第一人’。只可惜,他的躯体部分已经腐烂,再也看不到了。他为什么俯身被埋?也成了一个谜。”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博物馆根据考古发现的头骨,结合成像技术复原的“上海第一人”的容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上海第一井”深2-3米,过去水井一直被认为起源很晚,古人一直择水而居,有了水井之后,人就可以离开河边了。据高蒙河介绍,“上海的第一井”有一个特点,是直筒形的,不是锅底形的,史上最早的直筒形的水井到现在仍然是中国发现的,有接近6000年历史,以前的考古发现大概到4500-5000年前才有水井,这口水井当时可能有多种功能:一是提供可以直接饮用的水;二是在崧泽发现了最早的水稻遗址,这些水田的灌溉可能要利用水井的水;三是制作石器要运用到切割工艺,用水井里的水来对其进行冷处理。这口井在即将开馆的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也将得到复原展示。

  “上海第一稻”,是目前上海出土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开启了人工栽培水稻的先河。

  此外崧泽遗址博物馆还将展出考古出土的文物共155件,大部分出土于崧泽遗址。包括马家浜文化的陶猪,崧泽文化的折角足盆形大陶鼎、三口器等。

  “我们希望通过崧泽遗址博物馆的展出方式,把文物考古变成文化的利用,正式地让观众跟它零距离接触,感受6000年前祖先筚路蓝缕开拓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考古人员的介绍层面。”高蒙河说。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n/tansuo/49753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