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黑衣黑帽的德国解剖学家冈瑟·冯·哈根斯(Gunther von Hagens)用自己创造的生物塑化技术给现代解剖学带来了革新,影响了此后的医学教学。与此同时,他全球巡展多年的商业性展览“人体世界”中艺术化方式呈现的“塑化人”则持续不断地在各国受到伦理质疑。看起来,这位被称作“死亡博士”的科学家毫无犹豫地在这条道路上走了下去,最近有媒体爆料说,哈根斯正在通过网络销售自己制造的生物塑型人体标本。这再次引起了轩然大波。
花70万买个“塑化人”
哈根斯永远都是穿着一身黑衣,头戴黑帽,面色苍白。他主办的“人体世界”展览在全球各地巡回展出,向普通公众展示通过生物塑化后的人体标本,用艺术化呈现的方式或引起观众对生死的思考,进行解剖学教育,但也招致了无数人的反感。哈根斯被人称为“死亡博士”,他的名字始终与争议和质疑相伴,而他并不以此在意。
他的网店于11月开张。在这里,一具完整的人体标本卖到了69615欧元(约合人民币约70万元),人体躯干标价为5.8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8万元)起,脑部约2.3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3万元),这些价格不含邮资和包装费。对于预算较少的买家,网店还提供了121欧元(约合人民币1210元)一块的透明身体切片。
不过,哈根斯坚持表示,他的产品不对普通公众出售,只对“认可用户”,即持有书面材料,证明其购买该产品是为研究、教学或其他医学目的所用的科学家、医学院校的人出售。
哈根斯的计划引起了德国宗教界的强烈愤慨,哈根斯被指责是“触犯禁忌”、“对死者不尊重”。有人批评他说:“这不是什么新的科学发现,而是在医学启蒙的伪装下捡拾人的骨头制造轰动。”
其实,类似的批评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哈根斯于1977年发明了“人体塑化”技术,并为之申请了专利。他后来表示,生物塑化的想法最先来自他在一家肉店里得到的启发,在技术完善后,研究者可以用肉刀一样的器械将人体内部器官切片或任一形状。
生物塑化是用于解剖学上的一种技术,通过固定、脱水、强制渗透和硬化四个步骤在真空中去除尸体液体和脂肪,然后用硅、环氧树脂等聚合物代替,处理后的标本不再腐化或有异味,且保留了原始样本中大部分的特征,甚至可以在显微镜下显示人体细胞的本来面貌。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标本又被叫做“塑化人”。
从研究者到商人
哈根斯出生在波兰西部。他从小就患有血友病,曾经住院近一年。他后来表示,那段时间自己孤独无助,但天天目睹医生和护士的工作,令他想成为一名医生。14岁的时候,哈根斯在叔叔的农场里解剖了一头小牛。
1970年,他被获准进入联邦德国,开始在卢果科大学医学院求学,并尝试进行了很多次用酒精保存人体标本的工作。此后,哈根斯前往海德堡大学病理和解剖研究所从事医学研究,直到1977年发明了生物塑化技术。他此后的精力都在和这种技术及其引来的各种是非打交道。
最初,生物塑化技术只是被用来保存小的生物标本。后来,哈根斯改善了技术,于1993年成立了海德堡生物塑化研究所,开始用于人体标本制作。每一件标本都至少要花费1500个工时。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解剖学、胚胎学、生物学、病理学、临床影像学、生物学、法医学和博物馆等多个领域。
生物塑化技术解决了全球医学院解剖研究的很大难题,如难以得到标本,难以切片等等。随着业务的逐渐壮大,哈根斯便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开始销售生物塑化材料。1983年,罗马天主教会请求哈根斯帮助生物塑化保存一位中世纪神学家的脚跟,这是哈根斯第一次和医学界之外的人打交道。1988年,哈根斯注意到一位夜间看门人在巡查时被一组生物塑化的组织深深吸引,他于是尝试在德国举行了一场小规模展览。展览受到了极大的好评。
哈根斯开始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接触,希望展出自己的标本。1995年,一所日本大学终于接受了这个展览。哈根斯最先只计划对小众的医学专业的人开放,然而在展出的两个月中,人们口口相传,纷纷前来观看,最终游客人数超过了40万。主办方决定将展览延期长达3年,最终,这次展览一共接待了2900万名参观者。
展览多年伴随质疑
“日本之后,一切都变了。”哈根斯在接受《科学》杂志采访时表示。1977年展览在德国举行,他也首次碰到了来自宗教界和医学伦理界的强烈批评。在接受《新科学家》采访时,他说,有的人因为宗教原因而反对,有的人则因为人为剥夺了死者的尊严而反感,也有人反对展览剥夺了身体和死亡的独一性。不过,哈根斯还是把展览做了下去,而且越做越大,越做越夸张。有的展览中,他让标本以文艺复兴解剖素描的形式呈现,有的展览中,他制作戴帽的标本以向绘画大师伦勃朗致敬,只因伦勃朗绘有名作《杜普医生的解剖课》。整整15年来,哈根斯本人也一直都戴一顶类似伦勃朗画中人物的帽子,但他本人表示,这顶帽子和伦勃朗无关,而更多是与英国功利主义主义哲学家边沁有关,哈根斯称其对死亡的哲学观影响了自己。“我的自我认知一直与这顶黑色帽子有关。”他说。
目前,展览已经在世界各地50多个城市进行了展出,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引发争议。在英国,人们反对哈根斯公开展示人的尸体来收费。2000年在伦敦,一名大学讲师曾将展品砸了个粉碎。在德国,有人将哈根斯与纳粹联系起来。有段时间,哈根斯甚至被禁止进入慕尼黑城。不过,这些都没法阻止“人体世界”系列展览的成功。仅2002年6月到9月,就有55万名游客观看了伦敦的展览。
也有很多人对于展览所用尸体来源提出了质疑。但哈根斯一直坚持,所有展出的标本都来源于自愿捐赠。每一场展览后,都会有人留下自愿捐赠的留言。对于众多关于展览的质疑,哈根斯也多次回应,表示展览不仅有着教育价值,而且也有着公共健康宣传的益处,比如展出最多的一件展品是吸烟者被熏黑的肺部。
随着“人体世界”系列展览受到人们的持续关注,同名网站也受到了追捧,2007年上半年,其网站访问量就达到了2000万。哈根斯的经济收益也随之猛增。《福布斯》杂志的一项调查发现,1999年到2006年之间,他的净收入达到了4000万美元。不过,他表示,其中大部分的资金都重新投放到研究所和生物塑化中心。
【链接】
“塑化人”在中国
哈根斯本人曾于1996年在大连医学院任访问学者,而大连医科大学的教授隋鸿锦此前也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研修,师从哈根斯。1997年,哈根斯与大连医科大学合作,成立国内首家生物塑化技术研究所,隋鸿锦出任所长。1999年,冯·哈根斯生物塑化有限公司在大连高新技术园区成立,隋鸿锦任总经理。根据此前《?望东方杂志》的报道,这所工厂投资一亿多人民币,是全球最大的人体标本加工厂。哈根斯表示,哈根斯公司研发、生产的80%都在大连分公司,其制作人体标本均用于商业性展出,而不作为教学用品向医学院校提供。
2000年,隋鸿锦离开哈根斯公司,创办了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塑化公司。2004年,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塑化有限公司承办的“人体世界科普展览”在北京建筑文化中心展出,陈列了包括至少17件完整人体标本和160余件人体各器官标本。在解释伦理问题时,隋鸿锦表示,尸体和标本的概念不同,尸体本身没有科学性,但展品展示的是经过复杂科学处理的人体结构标本,是解剖标本、科学标本,其价值不能与尸体等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n/tansuo/43842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