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回味艳粉街那些“胭脂飘香”的日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考古发现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

艳粉屯旧貌一角。

如今的艳粉街道路宽阔、楼群高耸,已经是一个热闹的居住区。

艳粉街棚户区。

清初,艳粉街一带长满了鲜艳夺目的胭脂花。是当时为皇宫、王府提供化妆品的一个主要地点。上世纪初,铁西区很多工厂开始拔地而起,原本人烟稀少的艳粉街,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开始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关于艳粉街的名字,或许居住在老铁西的人们都不会感到陌生。在纵横交错的街路之中,如此娇翠欲滴的“艳粉”二字实在不能不勾起人们深究其源的欲望。

身处铁西重工业的环境中,艳粉街就像钢筋水泥之中抽拔出的一棵翠绿小草,若干年后,随着人潮的涌动,开花结果,开始变得与它的脂粉气息颇为浓厚的名字相协调。然而,在这和谐悠闲的背后,人们记忆深处无法抹去的是艳粉街走过的沧桑岁月??那些深积在“艳粉”上的垃圾小山,那些在其中滚打嬉戏的孩子们,那段似乎永远沉浸在炎夏汗渍里的日子。

艳粉街,铁西区的缩影,一个时代的印证。

关于“胭粉屯”的传说

对于沈阳这座城市而言,铁西区是一个年轻的区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幽居其中的艳粉街没有可以追溯的历史

早在清代初期,努尔哈赤分封土地之时,将这一方分给了他的侄子济尔哈朗,这也是艳粉街诞生的一个前提。虽然距离老城区颇远,但艳粉街这一带却并非是一片无人理睬的荒地,恰恰相反,在这一方土地上,处处长满了鲜艳夺目的胭脂花。漫山遍野的粉红色,映出了美人娇嫩的脸庞。

正如胭脂花的美丽,过去,人们则是选取其成熟的种子研磨成末,作为颇具效果的化妆品。而此处这大片的胭脂花,也正是为皇宫、王府提供这种化妆品的一个集中的地点。

长此以往,居住于此的人们便以种植胭脂花供应皇室贵族所需而维持生计。关于艳粉街名字的由来,便应运而生。

明末清初,时局动乱,当时这一带的村子里住着十几户人家,清廷便派往此地一刘姓庄头,以收取胭脂税款。然而,刘庄头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更重要的是他在村子里横行霸道。那些收缴上来的税款被他贪婪地据为己有,同时变本加厉地征税,百姓们由此开始了民不聊生的日子。

村子里有一个李妈妈,由于早年丧夫,一个人带着女儿梨花过日子。日子清苦,母女俩相依为命,再加上邻居们的接济,日子尚可维持下去。守寡多年的李妈妈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注到女儿梨花的身上,日复一日,梨花从一个小女孩出落成了大姑娘,同时却也应了她梨花的名字,模样出落得娇翠欲滴,成了村子里面众人皆知的美女。更重要的是,从小清苦的日子,让梨花早早地成熟,她是个懂事的孩子,不但承担了家里的全部家务,更重要的是她的知恩图报,周围曾接济过她们的邻居,她也会经常帮助人家做事。村子里的人都怜爱地叫她“胭粉姑娘”。

李妈妈唯一未了的心愿,就是希望女儿梨花能够嫁入一个好人家,以后的日子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清苦。然而,梨花的美貌却成了她接下来噩运的源头。刘庄头见到如花似玉的梨花,色心顿起,顷刻间萌生了要纳梨花为妾的念头,并且这种念头越积越深。于是刘庄头开始找人说媒,几次过后,都未得到对方应允。恼羞成怒,刘庄头便心生歹念。

一日,他带着一群庄丁到了李妈妈家里。“把你们家欠的税款都交出来吧。”刘庄头此言一出,李妈妈先是一愣,随后问道:“我们家什么时候欠过税款呢?”刘庄头面子上挂不住,随即恶狠狠地说:“没钱用人抵债!”这样,梨花便被庄丁们强行抢去。

去了刘家后,梨花不吃不喝誓死不从。然而数天后,她却突然答应了这门婚事,人们都说,梨花是因为熬不住了,无依无靠、饥饿难耐。刘庄头听闻这一消息很是高兴,对于梨花提出的“不许操办声张”和“不能告诉母亲”的两个要求满口答应着,随即风风火火地筹办婚事去了。

成亲当晚,貌美如仙的梨花一杯接着一杯地敬刘庄头酒,刘庄头笑嘻嘻地喝着喝着就头晕起来,随即倒头大睡。就在此刻,梨花拿起一把锋利的剪刀,刘庄头深紫色的血染黑了新娘的盖头。

次日,人们发现刘庄头的尸体。而梨花也已悬梁自尽。村民们含着泪埋葬了美丽的梨花,人们都说,这位美丽的梨花姑娘原本就不属于凡尘俗世,而是救苦救难的仙女下凡,替他们除了这村里的恶霸。

次年,在梨花坟地的周围奇迹般地长出了大片胭脂花,人们说,这胭脂花正是“胭粉姑娘”梨花变的,于是便将这小村子命名为“胭粉屯”。随后,为了减去些许脂粉的气味,“胭粉屯”改名为“艳粉屯”,在后来的街路整改中,“艳粉屯”被正式更名为“艳粉街”。

棚户区里的粉色回忆

上世纪初,随着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和平大街以西成了日本人的附属地,随后,从太原街再到现如今的铁西区,都成了日本人重点建设的地点。为了满足军需的供应,铁西区很多工厂开始拔地而起,而较为偏远的艳粉屯也未能逃脱这一劫难,沈阳第一个日资红砖厂便设置于此,有了工厂后,田地大多成了砂土坑。而原本人烟稀少的小村庄,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也开始迎来了更多居住人口。

艳粉街是铁西区的缩影。作为以重工业为主的地区,艳粉街正是在这种氛围中衍生而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大批工人开始在这一方土地上安家落户,艳粉街从此开始摆脱了寂寞的日子。因为尚不能算作是工业区的中心地带,艳粉街同时也变成了诸多外来务工人口所选的居住地。随后,艳粉街便在一片片低矮的平房中开始步入城市化的进程。

工人们在此繁衍生息,一代一代成长于此,机器的轰鸣声以及浓重的钢铁气息,让他们的性情以及生活变得粗犷粗糙,直到上世纪90年代,艳粉街仍旧是铁西区一处知名的棚户区。

对于艳粉街那一处处低矮平房的回忆,年方三十的市民邵一兵也曾目睹并经历过居住于此的一段岁月。据他回忆:“那会儿的艳粉街已经有了柏油马路,但平房仍然随处可见,偶尔会看见一两处高楼,但是绝大多数家庭仍然还在十几平方米的小平房里面蹲踞着。印象很深刻的是艳粉街的冬天,即便是柏油马路,也硬邦邦地结满了棱角分明的冰,在上面骑自行车还不止一次地摔倒,那些窄一些的小土路就更是不必说了。到了土地开化的时候,泥泞不堪,所以孩子们的脚上、身上、脸上永远是灰突突、脏兮兮的。”“因为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平房前面的小土路上,经常堆积着成山的垃圾,到了夏天,这里的气味简直令人窒息,但好像大家都不觉得怎样,或者说是习惯了也好。到了晚上,平房的胡同里面,人们开着门纳凉,很多人走出来站在狭窄的过道当中,操着地道的沈阳口音,夹着脏字粗鲁地谈天说地,唠着家常。”“但这种落魄却并不是所有人的生活状态。胡同里面经常传出叮叮当当的钢琴声。记得那会儿,我住的那一片平房里面出了个弹钢琴的女孩,这让街坊四邻惊叹许多天,到了后来,他们也随着愈发娴熟的琴声开始享受这粗糙中的婉约。弹钢琴的女孩没有父亲,母亲看起来很老,后来女孩考上了音乐学院,母亲四处筹钱弄到了这架钢琴。一间低矮的平房,似乎屋顶和墙壁都薄得遮不住钢琴所散发出的光芒,女孩每天都在练习。几年后,她毕业留校,那间平房里便总是会有一些小孩子出出入入,钢琴的声音也开始变得凌乱、生疏,我们知道,她可以教小孩子了。”

艳粉街上的“古惑仔”

在艳粉街的成长过程中,可以用“顽劣”来形容这里的少年,他们有着不羁的理想,但却无力去实现,生活便如此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孩子们而言,许多人都曾遇到过所谓的“古惑仔”,与其说是古惑仔,倒不如说是一些找不到方向的少年。

在艳粉街上,“古惑仔”们经常成群结队大声肆意谈笑,然而这种种貌似令人认为不雅的举动,对于那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是一种青春期的萌动,也是一种力量的彰显。

曾在王兵拍摄的《艳粉街》当中见到几个所谓“古惑仔”的故事。他们天真着、热情着,把生活想象得很简单,在这样无聊的岁月里,爱上一个人或许是唯一的精神寄托,而这种爱却又被包裹了厚重的躯壳,就像是工业区上空浓重的烟雾,只有拨开之后,方能看到他们内心的真诚与纯洁。

这一切的一切,都不免令人深思,作为铁西区的一个缩影,艳粉街所折射出的更多的是一种工人的生活状态,他们有爱、有恨,然而这一切复杂的感情,却都被包裹在一层坚硬的外壳里,感情过于内敛是他们共同的性格特点。但这种内敛并不意味着他们刀枪不入,他们能在生存温饱线上挣扎了数个年头,也正是这些坚硬的外壳保护他们那颗柔软的心去经历雨雪风霜。

如今,艳粉街已经再无当年的影踪,这里演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居住区,宽敞的街路、高耸的楼群,唯一不变的,便是那个“艳粉”的名字。这里居住的主要群体,仍旧是曾经奔波于此的工人们,然而,在远离工厂机器轰鸣声的今日,胡同里那悠扬的钢琴声却也随之消失,即便是偶有琴声入耳,或许也已无人再有心品味。

傍晚时分,艳粉街上,一个小铁皮车摇摇晃晃地被推了出来,一个满脸堆笑的男子摊开手里的烤串,招呼身边专程上门的客人,据说,他曾是艳粉街上一个名为“黄毛”的“古惑仔”弃恶从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n/tansuo/36928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