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山集遗址墓葬群全景。资料图片
顺山集遗址出土的双耳壶。资料图片
顺山集遗址的“中华第一灶”。资料图片
大新庄是江苏宿迁市泗洪县的一个小村庄,在村子西南方向约500米处,沉睡着一个8000多年前的环壕聚落——顺山集遗址。这个原始聚落总面积近17.5万平方米,目前只发掘了2500平方米左右。专家们证实,8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们已过上定居生活,该遗址也是目前江苏境内最早的史前文明遗址,足足将江苏文明史至少推前1600年至1800年。
遗址年代是如何确认的
正值初冬,记者一行驱车来到顺山集遗址挖掘现场。顺山集遗址在一大片农田中,被一条田间小路一分为二,目前部分遗址已经回填,不过依然可以发现少量远古时代的碎陶片、红烧土。
记者看到,遗址已经被绿栅栏和白线圈出,同行的宿迁市泗洪博物馆馆长江枫介绍说,“绿栅栏围挡的是遗址核心区,地上的白线则是遗址上环壕的位置,环壕也就是遗址中的深沟,与后来的护城河作用相似,有抵御自然风险和其他部落进攻的双重功能。”环壕北部地势最高,向南逐渐倾斜,最南端为赵庄水库,此处原为一条东西走向的自然河道,与壕沟组成一个封闭空间。“这里地处淮河中下游,水患较多,环壕还具有排水功能。”江枫介绍说。
四年前的夏天,遗址附近的大新庄村民在挖沙时,不经意挖出了很多碎陶片,村民第一时间通知了当地博物馆。率先赶到现场的江枫回忆说,当时村民已经挖出了一个很清晰的断面,土层颜色分明,其实那就是环壕的断面。在断面最底层的大量陶片堆中,江枫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猪首形类似支架的砂陶质器物,于是,请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到顺山集遗址进行实地考察鉴定。经林留根仔细辨别和检测,得出“猪首形支架是釜的支脚”这一结论。
林留根介绍说:“釜是一种远古时代的锅,多为圆形底、深腹筒形,夹砂陶占绝大多数,先民们将釜放在支脚上架空进行烧煮,这反映了当时先民的生活状况。”
后来,他们又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对遗址进行一次系统采样,样本经过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测定,年代为距今8100至8300年,这才最终确认了顺山集遗址为8000多年前的远古聚落。而在之前,学界一直认为太湖流域距今约6500年的马家浜文化是江苏省境内最早的史前文明遗址,这一发现将江苏文明史向前推了一千多年。
其实,顺山集遗址早在1962年就由南京博物院尹焕章、张正祥等先生调查发现并命名,后经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查确认。虽然遗址发现得早,但是由于只经过简单的初步探测,并没有确定它是新石器时期的远古村落遗址,所以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重视。
2010年起,南京博物院联合泗洪县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再次对顺山集遗址进行钻探发掘。江枫介绍说,“三年来的发掘收获颇丰,目前已清理新石器时代的墓葬92座、房址5座、灰坑26座、灶类遗迹3座、大面积红烧土堆积及狗坑各一处,出土陶、石、玉、骨器共计300余件,还在多处浮选出的碳化稻米。”
探秘远古先民的生活状况
一般来说,村落有民居,有环村河流,有公共墓地,可耕植,可养畜,自给自足。那么,8000年前远古村落的先民们是如何生活的?带着问题,记者跟随江枫来到白线标出的环壕区域,等待答案的揭晓。
据江枫介绍,环壕东西宽约230米、南北长约350米、周长近千米,将遗址划分为内外两个区域,环壕内是居住区,环壕外是墓葬区。“那时挖千米长的环壕难度非常大,这也是整个淮河下游流域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环壕,堪称‘中华第一壕’。”林留根分析说。
走进环壕内,记者来到其中一处先民们的房址前。江枫告诉记者,房址有浅地穴式和平面起建式两种。房址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标出的近20个柱洞,大大小小的柱洞围成一个椭圆形,中间是一个顶梁柱,四周也用柱子支撑,可以想象,那时候的房子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的,“住处从山洞或半地穴式房子演变到窝棚再到如今发现的改进式窝棚,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江枫深有感触地说。
在房址附近是灶类遗迹。“灶类遗迹就是残存的陶支脚、灶釜的残片以及因火烤而成的烧结面等。”考古队的一名队员介绍说。记者有幸在泗洪博物馆看到了一个可移动的灶釜组合,高约24厘米、宽约30厘米的方形灶上面放了一个圆底深腹釜。“先民们很聪明,为了方便,他们将灶改进成可移动的,而且是目前出土最完整的灶,可以说是‘中华第一灶’。”泗洪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何光军笑言。
那时人们吃什么?看到灶釜,记者心中涌出疑问。“研究人员通过对近百个单位样品的浮选及水洗工作,均发现有碳化稻存在。”林留根说,现在已经确定是驯化稻,说明那时淮河流域的人们已经有意识种稻,并用石磨盘、石磨球将稻谷碾磨成粉,使生活具有一定的品质。
环壕内的居住区让人们对远古文明大为惊叹,那么环壕外的墓葬区又将有怎样的新发现?走出环壕,记者发现有两处墓葬群,分别位于遗址的西北和西南角。“现在发掘出来的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成排分布,以单人葬为主,存在少量的双人合葬和多人合葬墓。”林留根介绍说,“从独立出来的墓葬群可以明显看出,那时先民们已经有意识将墓地与居住区区分开来,并把死去的人有序埋葬,这对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等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林留根叹息道,由于挖掘出来的墓葬均开口于现代耕土层之下,受到自然和人为破坏,骨架保存较差,部分仅剩粉状痕迹,给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对于墓葬群的安置,江枫推测,房址是在坡面上,而墓地建在环壕的外围,处在西北角,这有可能是一种史前风水文化。
遗址的价值
“距今8000多年的顺山集遗址是现在可以确认的并且经过论证的江苏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全国范围来看,也是同一时期、规模最大的环壕聚落之一,它的发掘研究为厘清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经济形态及古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探索淮河流域乃至中国东部地区古文化交流和人群迁徙提供了重要线索。”林留根如是说。
顺山集遗址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是中国同时期比较发达的早期农业文明发源地之一,发现的房址、墓地、壕沟显示出清晰的聚落布局,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聚落考古的空白,“中华第一壕”、“中华第一灶”为远古文明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林留根介绍说,除了第一壕、第一灶,我们还在遗址中发现了两件堪称中华第一的艺术作品。一件是在顺山集遗址一期发现的玉管,说明当时已有管钻加工技术,将江苏文明推到8000年前;另一件是精心制作的圆雕鹿角器,它通体被打磨得像玉石一样光滑,把手处野猪的獠牙、眼睛和耳朵非常清晰。“据猜测,这件鹿角器也许是身份的象征,虽然当时技术水平落后,但是遗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线条圆润、形状规则,另外挖掘出的人面、熊面、鸟面等泥塑面具以及存在于一些陶器表面的乳钉、镂孔、刻划纹等纹饰也都能说明那时的居民具有一定审美观念,开始追求精致的生活。”
沉睡了8000多年的顺山集古村落已经被挖掘,出土的环壕、房址、驯化稻、陶塑艺术品等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几千年来的水土流失,遗址就浅浅地埋藏在地下二三十厘米处,很容易受到破坏,这座遗址的发掘和保护便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对此,泗洪县政府正在积极行动,不仅划定了20万平方米的保护区,将顺山集遗址划分为本体(核心)保护区、遗址外围建设控制地带、外围环境控制区三个保护区域,禁止深耕、栽树,还将一座规划中的大坝进行重新选址。如今,顺山集文化遗址已被破格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将已经发掘出来的墓葬、一部分房址、灰坑等回填,也是当前对顺山集遗址相对合适的保护措施。”江枫告诉记者。
采访结束时,何光军表示:“我们将对顺山集遗址采用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传统农业生产为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方式,在原地建一座古遗址公园,在保护的同时也能带动本地旅游。”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n/tansuo/354050.html
相关阅读:
日本惊现"庞培武士" 尸骨 火山灰掩埋或源自6世纪
侏罗纪时代怪异海洋生物 肛门嘴巴长在一起
研究称5300年“冰人”奥茨可能被埋于阿尔卑斯山
重阳节起缘于后妃争宠的骇人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