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古人反盗墓手段之谜:碑背刻文哭穷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未解之谜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古代“绝命咒语”反盗墓之谜与传说
《易经》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如果从反盗墓的角度来理解,“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应该是中国古人最朴素,也是最原始的反盗墓构思。

  这种构思在后代都有运用,宋代书画家米芾便曾如此葬过死去家人,“米芾好奇,葬其亲润州山间,不封不树。尝自诧于人,言莫有知其穴者。”

  但米芾有个经常在一起玩的朋友王相,知道其中的秘密。王相这个人性格很随便,行为放浪,用南京话来说,就是“活闹鬼”。有一次米芾与王相郊游,王相故意在墓穴上面的草丛里小便,看米芾有什么反应。米芾一见朋友掏出家伙要“做好事”,脸色顿时就变了。但米芾自称无人知晓,恐怕说了泄密,让外人知道墓穴在哪,也不方便制止,敢怒不敢言,只好让王相在祖宗头上舒舒服服地撒了一泡尿。此是笑话,见于明冯梦龙编撰的《古今笑史·痴绝部》。原文是这样的,“有王相者,素与米游,甚狎,独知之。米日与客游山,因至墓所,周览之次,相忽溲于草间。米色变,意甚怒;然业已讳之,竟不敢止相。”后来,反盗墓花样就多了。在我即将出版新书《盗墓史记》(暂名,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中,共记述了九类反盗墓设计。但这些都是“实招”,是通过物质手段来完成。在反盗墓史上,也有一种“虚招”——绝命咒语。虚招虽然虚,却不失高明,往往有效,从心理上绝杀盗墓者,令其不盗而退。世界上最著名的“绝命咒语”出自古埃及法老(国王)图坦卡蒙的陵墓(金字塔)——“谁要是干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死去时只有18岁。

  据已公开的考古资料,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及其同伴,进入了图坦卡蒙的陵墓。吐坦哈蒙的棺室由两个武士塑像守护,内有4个金色的神龛,一具水晶石棺和3个套棺。戴着金面具的吐坦哈蒙,躺在纯金制成内椁。除了发现“绝命咒语”外,棺上还有一句话,“我看见了昨天;我知道明天”。

  图坦卡蒙墓内陪葬品数量惊人,价值连城。考古人员整整用了10年的工夫,才将这批珍品整理完毕,目前均收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图坦卡蒙的脸上有一道伤疤,通过X射线检查进一步发现,图坦卡蒙的脑后部受伤,考古学界认为当时一定发生什么大事,隐藏着秘密。图坦卡蒙的死因还没有弄清,“咒语”应验了。霍华德·卡特被小小的蚊子叮咬感染,而神秘死亡。到1935年,当年21名与霍华德·卡特一道参加图坦卡蒙陵墓考古发掘的相关人员,先后死于非命,“绝命咒语”的传说不胫而走,轰动全球。此后,在其它一些古埃及陵墓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文字,警告亵渎这个墓穴的人会被鳄鱼或蟒蛇吃掉。中国古人与古埃及人一样,都是智者。中国不少建筑的造法与金字塔相同,如我的前面博文中提到的大报恩寺,在营建时就是采用差不多相同的手段。在反盗墓设计中,中国古人也知道应用“绝命咒语”。

  民间有一个传说,当年乾隆在兴建颐和园时便遇到过“绝命咒语”。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海淀区,基址是昆明湖和万寿山,是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中国皇家行宫御苑。正式开工在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动工后不久,在现在的佛香阁底下,发现了一座明代的妃子墓。乾隆听说后觉得很好奇,便令人挖开看看。在挖掘过程中掘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乾隆立即叫停,不再往下挖,避免干扰明妃。但在上面建阁以压住阴气,这就有了佛香阁。中国的“绝命咒语”在现代考古发掘中并不多见,这大概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载体,不少咒语都是写在布帛、竹片,或直接写在棺椁上面,不方便保存;二是藏体,中国人主流观点是入土为安,墓穴都筑在地中,在潮湿的地下空间,几乎都与尸骨一样腐烂了。如果刻在石块这样的石质材料中,可能就会有考古发现。古埃及的“绝命咒语”能够保存几千年,便得益于金字塔内干燥的环境。“绝命咒语”对盗墓者的威胁来自精神层面,可以造成很深很强烈的心理暗示。古人很相信“咒语”的神奇和魔力,中国盗墓史上甚至还有利用咒语盗开墓穴的说法(详见本人即将出版新书《盗墓史记》中的“盗墓秘笈——咒语盗墓术”)。

  但“绝命咒语”运用于反盗墓,有一大致命缺陷,就是需要思想意识基础,对迷信的盗墓者可能很有效,如乾隆;但无神论者,大概不会相信这种彻头彻尾的鬼话,会不顾一切地盗之挖之。近来的科学发现证实,古埃及法老的所谓“绝命咒语”并不神秘,考古人员先后死亡之谜已被破解。埃及古文物学会秘书长、考古学家扎西·哈瓦斯博士去年曾撰文,认为,金字塔中充满一种可怕的致癌气体氡气,这是致考古人员非正常死亡的真正元凶。另有一说是致命真菌。但新的谜团又出来,这么高浓度的氡气是怎么产生的?真菌又从哪来的?难道是反盗墓设计的又一“毒招”?

太有才了,古人反盗墓设计的十大“毒招”!
 在中国的丧葬史中,盗墓现象从未灭绝过。一代代官盗私盗各显神通,穿梭于帝王将相的陵墓之中,攫取财宝。为保全尸首,古代陵墓往往设置了反盗墓的“毒招”。反盗墓与盗墓的拉锯战就这样持续了千年。

  

  盗墓,令死者不安,生者不宁。既然盗墓者那双贼眼对新坟旧冢虎视眈眈,反盗墓就成为必须。在古代,与风水一样,如何保全逝者的尸骨,让死者在阴间永获安宁,是葬前葬后均要考虑的问题。

  后来,反盗墓花样就多了,从下列所述的种种手段里,可以玩味出古人特有的反盗墓玄机。

  反盗墓招一:“虚冢”设疑干扰

  

  后赵始主半夜偷埋山中,曹操的所谓“七十二疑冢”,就是一种著名的防盗手段。

  疑冢防盗,有一个考古名词,叫“虚冢”。虚冢,只是秘葬方式之一种,又称假坟、虚墓、虚葬、潜葬、潜埋。说白了,就是造若干假的墓穴,而将真尸葬地隐匿。

  虚冢不只是汉人惯用的反盗墓招式,北方少数民族也喜欢,但多称“潜埋”。

  反盗墓招二:构筑“崖墓”阻挡

  

  皇家受启发创“以山为陵”葬式

  虚冢设疑,虽然可以迷惑世人,给盗墓者造成干扰,但虚冢还是有坟头的,所以盗起来很容易,一个个掘开不就真相大白了?元人陶九成曾称,“会须尽伐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操尸”,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依古制“不树不封”,又与后来传统丧葬习俗相悖,与主流孝道不符。况且,帝王们多喜欢张扬后事,造大坟高冢,以显皇家威仪。

  崖墓,历史很长,早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分布在江西省境内的武夷山地区崖墓,形式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及联洞群葬,棺用整木刳成。经考古多为战国古墓。从这点来说,皇家的“依山为陵”反盗葬式,是受到了民间崖墓葬制的启发。崖墓在南方临江河少数民族中间极为流行,至今仍有。到了东汉,崖墓,则多俗称“蛮洞”。

  反盗墓招三:“铁水浇筑”加固

  

  民间以“粪水术”轻易破之

  将墓穴开凿于山之中,坚固异常,防盗效果自然也非同一般,但是也存在明显“漏洞”,其通往玄宫的洞口,盗墓者很容易找到。

  如何封闭洞口,如何反盗墓,工匠煞费苦心。铁水浇筑,就是其中的硬招之一。

  道高一层,魔高一丈。盗墓者破招手段“粪水术”很绝,或者说很另类:天天用酸性很强的粪水来浇灌锈蚀铁汁,经过若干长的时间,竟然也让其打开了。看来,再强的反盗墓招式也有致命缺陷。

  反盗墓招四:“积沙”、“积石”生畏

  

  郭庄楚墓安全设计一环套一环

  “崖墓”防盗效果显著,普通的土丘墓也不是没有办法防盗。

  常见的是“深挖洞”,将墓穴挖在深处,如秦汉墓穴都设于十几米深的地下。记述中原、北方地区丧葬制度的《大汉原陵秘葬经》称,“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择地斩草,冢穴高深。”同时再置坚固的石椁,防盗的效果更好。棺椁以木质为多,石质棺椁安全性肯定要优于木质棺椁。盗墓者常用盗墓工具斧、凿,要想很快盗开棺椁,应该更费周折。

  在这些反盗墓常规措施之外,土丘墓最绝的反盗墓招式是“积沙”、“积石”。这种墓也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积沙墓”或“积石墓”;如果是复合型,则是“积沙积石墓”。

  为什么要将沙子炒干?一是可以保持地下干燥的环境,防止尸体腐坏;二是强化防盗效果。干燥的细沙如水,流动性极强强,盗墓者根本无法挖掘盗洞,沙子边挖边淌,盗洞根本难以成形。就是挖成了,风险也很大,极容易造成塌方,让盗墓者成为殉葬者。

  但流沙墓到了现代,已不再是盗墓者的克星了。现代盗墓者除了采用矿工“挖煤”的办法,对付流沙墓还有钢筒,一圈一圈接起来,形成盗洞,不再害怕坑被细沙回填和断面塌方。

  反盗墓招五:“伏弩”、“悬剑”吓人

  

  唐风水大师计杀盗墓者

  在所有的反盗墓手段中,最为神秘的是“伏弩”。

  弩是什么东西?箭。伏弩,就是暗设在陵墓死穴(盗墓者必经之地)处,可以自动发射利箭的一种反盗墓机械装置。其原理与现代步兵使用的自动步枪相似,足可见古人在反盗方面的智慧。在古人来看,这也是一种高科技了,技术在秦汉时期已相当成熟。

  “尸穸”中透露了“伏弩”的厉害,“箭出如雨”。这个古冢里的机关重重,反盗设计多样,不只有机弩,还有积沙,一个进入墓内的盗墓贼者反应慢了一点,就被积沙掩埋了。同则故事引《水经》言,“越王勾践都琅琊,欲移允(一曰元)常冢,冢中风生,飞沙射人,人不得近,遂止。按《汉旧仪》,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户交横莫耶,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这段文字说明,墓设机关、积沙都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反盗墓手法。

  在墓穴中置放杀人兵器,除了“机弩”,还有“悬剑”,反盗墓原理差不多。被盗的名人墓中,唐朝风水大师袁天罡的墓里即有“悬剑”。

  伏弩、悬箭都可主动出击,斩杀盗墓乾,还有一种被动利器,即在墓中或通往墓穴的地面上,置放带刺状物件,盗墓者踩上后,或伤或死,这在考古现场也有发现。

  反盗墓招六:“自来石”堵墓门

  

古代最另类反盗墓手段:碑背刻文哭穷

 正因为有了珍贵的陪葬品,所以衍生出了一群盗墓贼。每代帝王大臣死时既要辛辛苦苦的寻觅风水宝地,又要绞尽脑汁的想些防盗墓贼的手段。除了那些有名的盗墓门派,我们一起看一下那些奇特的反盗墓手段。

  一、最具欺骗性的反盗手段:碑背刻文“哭穷”

  墓,民间又叫坟,但墓与坟之间在早期是有严格区别的。先秦时,不封不树、不留地面标记的才叫“墓”,意即“没”,埋到地下就没有了,这是古人下葬的本意。后来,当古人把“墓”理解为谐音“慕”、认为是“孝子所思慕之处”时,墓上便堆起封土,出现了“坟头”。俗话所说的“有坟头好哭”,就是这种葬俗的反映。

  坟头的出现,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丧葬观念的风水岭,随之厚葬之风渐起。所谓厚葬,就是事死如侍生,给死者随葬一些好吃好用好玩的东西,民间称之为“宝物”。墓中葬宝,主要出于窃宝目的千年盗墓恶俗,也因此形成。

  既然盗墓是因厚葬而起,“哭穷”自然是防止盗墓的最好办法,而且最有欺骗性。汉魏时,有人在碑石上刻下了这类文字。据《荆州记》记载,魏征南将军张詹死后,葬在冠军县东(今河南邓州市境内),其墓碑的背面刻了一段文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瓦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

  古代有条件的人家多用耐腐的楠木做棺材,白楸的木质很差,不耐腐,“白楸之棺”就是低档的棺材。张詹墓碑铭文的意思很明显:我是薄葬,棺材是做白楸木打的,穿的也不是金缕玉衣,不要说金银财宝,连铜器、铁器,甚至瓦器也没有随葬。所以啊,希望后世盗墓兄弟别惦记着,让我不得安宁!

  如此哭穷,不少盗墓贼信以为真,长期没有盗墓贼光顾张詹的墓,真让忽悠了。即便在晋末“八王之乱”期间、民间盗墓之风特别严重之际,张詹的墓也未遭挖掘,一直到南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才被盗了。

  二、最虚伪的反盗手段:塞石上刻上防盗“告示”

  1949年后考古中发现的最有意思一方反盗墓碑石,出自徐州龟山汉墓,墓主是刘注夫妇。刘注是西汉第六代楚王。该墓是1981年2月,当地人开山采石时发现的,后由南京博物院会同当地主管部门,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清理南墓道时,在道西口第一列上部的塞石前端,发现刻有文字,有9行,纵向排列,每行4-7字不等,总共48个字。第百上石楚古尸王通於天述葬棺郭不布瓦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毋金玉器后世贤大夫幸视此书目此也仁者悲之。

  研读后发现,这些文字应是第二代楚王(尸王)刘郢提出的“薄葬”遗训,这些文字的核心意思,大概可以这样理解:后世各位贤能的大夫,我向上天发誓,我的墓里没有随葬金银珠玉这些宝物,就是一副棺材。你们如果有幸看到这段文字,心里也应该为此难过的,生出同情。

  汉代“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刘注不可能真会薄葬,他将祖宗的“遗训”刻于封闭自己墓道的前端塞石上,实是想给盗墓贼发“告示”,最为虚伪了。目的是想告诉盗墓贼,我虽然是第六代楚王,但我没有丰厚的随葬品,请不要来盗我的墓,此意在忽悠盗墓贼。

  刘注这骗人的鬼话可忽悠不了比鬼还精的盗墓贼。从考古中发现,此墓早被古代盗墓贼盗了,而且不只一次。据现场残存的钱币推测,最早一次盗墓,应该发生在王莽篡位时期,此时距离刘注下葬仅百余年。

  三、最歹毒的反盗墓手段:刻石咒骂盗墓会断子绝孙

  上面这些希望盗墓贼不要光顾的碑刻文字,显得文绉绉的,说得较含蓄。有一类就不客气了,以咒骂的语言,直接警告盗墓贼。世界上最著名的“反盗墓咒语”,应该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金字塔)里的—句话——谁要是干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

  在中国,也有这样令人生畏的“咒语”。山东金乡县便曾出土两块这样的汉代刻石,专业术语称为“禳盗刻石”,现藏于济宁市博物馆内。第一块禳盗刻石出土于1980年,发现于该县境内的鱼山村。这是块位于山坡上一座墓前的压槛石。十分遗憾的是,墓室被当地开山采石的民工彻底毁掉了。

  据民工说,此墓中出土的还有铜钱和陶罐等,但墓主信息无从考证。刻石的文字经校读后,应该有138个字,前面几行是这样——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疾设不详者使绝毋户后毋谏卖人毋效狸人使……

  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意思是:谁敢盗我的墓,我就叫他断子绝孙,即使无意破坏了我的墓,也会遭到报应,希望不要出卖我,不要把这告诉别人……

  四、最无奈的反盗墓手段:立墓碑提醒“请勿再光顾”

  实际上,想借人文的方式,通过心理施压,让盗墓贼放弃盗墓,这个愿望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说古代盗墓贼还讲点良心的话,到近现代已没有几个人会考虑心理上的不安了。

  民国年间全国有很多盗墓中心,其中数洛阳一带盗墓最为疯狂,现在盗墓贼常使用的盗墓利器“洛阳铲”,就是因洛阳盗墓贼最擅使用而得名的。洛阳是中国著名古都之一,城北的邙山是古人眼里的风水宝地,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因为墓葬多,滋生出的盗墓贼历代不绝。民间年间,当地有好多游手好闲的小混混,吃、喝、嫖、赌、吸样样来,其收入来源全靠盗墓。

  洛阳盗墓贼无孔不入,防不胜防。当年洛阳盗墓疯狂到什么程度呢?有一个现象可以说明,一般地方的人家只有在清明节这样的时候,才会想到上坟扫墓。而在当年的洛阳,家住城内的墓主家属,时不时要去上坟,看看祖坟是否被盗,时人形容到乡下修坟护墓的人是“络绎不绝”。

  如此盗墓令墓主家属头痛不已,最后有的人家想出了一个法子,在墓前立碑,提醒盗墓贼不再要挖了。在洛阳老城东白马寺镇唐寺门村与北窑村之间,有一史姓有钱人家的祖坟被盗尤惨,这边修好,那边就让挖了。无奈之下,史家子孙在墓地上立一块石碑,上刻:“此坟已被掘九次,请勿再光顾”。如此墓碑,不能不说是中国墓葬史上最为另类的一块了。但这样的“友情提醒”根本不起作用,之后史家的祖坟还是有盗墓贼光顾。

  如此反盗墓手段不是明摆着“此地无银三百两”吗?纵然没什么值钱的物品,盗墓贼看后都会想就去破坏一下,这古人的方法你真不知道是应该说他傻,还是可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n/tansuo/353952.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