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陕西富平发现大规模古窑址区 探明窑炉遗址318座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考古发现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 2在古窑遗址区出土的精美瓷器残片



2一处断崖上显露出古窑遗迹

  在自家农田里耕作时,随便翻动一下土壤就能看到一些带有釉面的小瓷片,这对于陕西富平银钩村附近的农民来说都早已习惯。很多人都知道他们这里有古窑,可在正式的勘探报告出来前,大多人没想到目前这里已探明的古窑址已达318座。

  发现318座遗址窑炉有4种形状

  11月29日,记者在富平银钩村一处正在修建的水渠旁看到,裸露的土层上随处可见为数众多的残损瓷片,一位正在修渠的工人问:“你们是不是来找瓷片的?”显然这里有古瓷片的消息很多人都知道。

  这里在文物系统还有一个名字叫“银沟遗址”,在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银沟遗址就被确定为“不可移动的文物点”,存在大量的古窑炉、古井、灰坑等遗迹,遗留大量的瓷器、陶器残片及古砖瓦等建筑材料。

  在遗址中心区域发现318座古窑炉遗址,窑炉主要分布于银沟村周围、富平县殡葬管理所东北、华朱彩钢厂北侧等地,从勘探的平面形制来看,318座窑炉可分为圆形、椭圆形、半圆形、马蹄形4种,尺寸则有大中小3种,直径为3~4.5米的大窑151座,直径为1.5~3米的中窑115座,直径1~1.5米的小型窑52座。

  一些大型和中型窑,窑壁呈灰红色,并含砖、瓦残块和陶器残片等,这种窑应为陶窑;而小窑和个别中窑窑壁呈红色,窑内遗存有瓷片等,应为瓷窑。但勘探人员也表示,由于窑炉的结构不清楚,还有待于通过考古发掘来揭示窑的烧造功能。

  调查报告显示,在窑炉集中区域发现大量的灰坑遗迹,以及在勘探区域内不同深度不同堆积层中发现了绿、红、黄、黑、白等诸色矿物质原料残渣、残块、膏泥等遗迹。经勘探人员调查和对比,这些矿物质残渣与富平县北30公里处的乔山白庙乡坩泥塬瓷土采料场的原料相一致,疑似为制瓷的胚料、釉料残料物。并有丰富的瓷器标本、窑具、制瓷工具等,这是一处具有一定规模的制、烧瓷器遗址。遗憾的是,勘探人员探查时只了解到了窑炉的分布区域和窑的形制,制作作坊及制作工艺还不清楚,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来揭秘。

  青釉印花碗质地细腻碗心刻有菊花纹

  在发现的众多标本中,有一件青釉印花碗出土时只有口沿略残,碗的内外壁上均上青釉,胎色灰白质地较细,碗心还刻有菊花纹,另有四朵菊花纹缠绕一周分布于碗内壁上,碗外壁上则刻着一圈菊瓣纹,十分精美。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只白瓷莲瓣纹残盘,通体饰白釉,白胎。不仅是精美的瓷器,在出土的遗物中勘探人员还发现了砂陶、红陶、石臼、模具、坩泥、支架等器物。

  富平陶艺村董事长徐都锋不仅自己烧瓷也是瓷器藏家,他说:“有专家从瓷片胎胚薄、釉色正、刻花精致来推断,这个窑场的烧成技术很高,很多残片虽经可能长达一千多年的深埋,其色泽仍然鲜亮。我们推测这里就是一直找不到具体窑址的唐代名窑‘鼎州窑’。”是否唐代名窑“鼎州窑”还需更多考古资料证实

  鼎州窑是唐代著名的青瓷窑场,最早见于陆羽《茶经》的记:“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因陆羽嗜茶,便从“增益茶色”的角度去品茶碗的釉色,寿州窑瓷黄,显得茶色偏紫,洪州窑瓷为褐色,令茶色看起来变黑,皆不适宜作茶具,而鼎州青瓷无此缺陷,釉色仍可称得上碧绿光洁,所以比寿州、洪州所制瓷要称意,但与越州窑相比,稍有逊色。这段文字中的几个地名都指的是窑址名,且除了鼎州窑以外的其他几个窑窑址都被找到,唯独鼎州窑在哪里尚是个谜。

  按照上文中以地名给窑址命名的习惯,鼎州窑应位于唐代鼎州所在地。文献记载,唐鼎州的设置在陕西有两处,一处在今泾阳县内,设于唐武则天时期,一处在今富平县辖区,设置于唐末五代年间。那么位于富平的银沟遗址是否就是外界一直在寻找的唐代名窑“鼎州窑”窑址?

  由于银沟遗址一直出土瓷片标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受到了关注,但因当时考古发掘资料有限,专家们就当时出土的遗物认为,认定其为鼎州窑窑址的依据不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王小蒙表示,要确认这一遗迹是否是鼎州窑需有两个大前题,首先确认窑址为唐代瓷窑遗址,其次这个窑址需是以生产较高质量的青瓷为主的窑址。

  据史料记载,银沟遗址东北部曾是唐代的义亭城,发掘出土的瓷片堆积究竟是城址堆积还是窑址堆积还需要更多的线索来印证。所以,银沟遗址的性质的最后确认,还需进一步扩大考古发掘面积,积累更多的考古资料进行论证。

  银沟遗址和神秘“鼎州窑”究竟是否存在关联,未来或许能给世人一个清晰的定论。文/记者张佳图/记者张宇明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n/tansuo/353202.html

相关阅读: